國家興亡機運何在?

國家興亡機運何在?

01

(一五四)

《貞觀政要》

右僕射封德彝薨於貞觀元年(627)六月一日,當時左、右兩僕射都出缺。太宗左思右想,再度拜命前任左僕射蕭瑀為左僕射。十六天以後,太宗和蕭瑀等宰相侍臣從容聊天,提及周、秦興亡的問題。

太宗說:“ 周武平紂之亂而擁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滅六國,得天下的結果兩者並無不同,為什麼祚運的長短卻如此的懸殊呢?”

蕭瑀進答:“ 紂王無道,天下苦之,所以八百諸侯不期而會武王於盟津。周室衰微,六國無罪,秦國專任智力而蠶食諸侯。兩者平定天下雖然相同,不過人情卻不同。”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太宗不滿意他的看法,說,“ 周朝滅殷以後,務在弘揚仁義;秦朝既得

志後,卻專行詐力。兩者不但取天下的方式有異,抑且守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祚運的長短,關鍵就在這裡吧!”

仔細推敲,太宗的識見確在蕭瑀之上,所以蕭瑀遜謝不已。


02

(一五五)

《貞觀政要》

貞觀二年(628)正月,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討論隋朝的滅亡,並提到了一個治國的重要觀念——藏富於民。

太宗是這樣說的:“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的大旱災,人民大多飢餓睏乏。當時倉庫盈溢,朝廷竟然不許開倉賑濟,反而命令人民逐糧而食。

文帝不憐百姓而愛惜倉庫,到了末年,總計全國儲積的糧食物質,足以供應五六十年。煬帝恃仗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國家覆亡也由於此。

“大凡治理國家的人,都應該知道一個道理——財富務積於民而不在使國庫充盈。古人說:‘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能夠準備充足凶年時候的緊急需要,此外何煩儲蓄?後世子孫若賢,他們自能保得住天下;如果不賢,則多積倉庫徒然使他們 更加奢侈,成為危亡的根源罷了。”

選摘自《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編撰:雷家驥,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