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合欢树

故乡的合欢树


想起纳兰容若的一首词《生查子》——

“惆怅彩云飞,碧落如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这是描述合欢的诗句。这种美丽乔木,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城市,无论作为行道树还是景观树,有着广泛种植栽培。如果你见过合欢的树叶,或许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合欢叶与含羞草很像,都是二回羽状复叶,叶片小且排列得密集又整齐。事实上,合欢就是含羞草亚科。但合欢是一种高大乔木,可以高达十几米,树冠开展,大如伞盖。在华盖绿荫的合欢树下,驻足仰望,可以看到细细密密的合欢花,花丝细长,轻盈飘逸,毛茸茸的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羽毛扇子,轻罗小扇,随风摇曳。合欢花特别之处,就在于这些细长的丝茸,那不是花瓣,而是花丝,是雄蕊的组成部分,花丝的顶部就是藏着花粉的花药,长成这样也是为了便于传粉。花丝簇生在一起,整齐漂亮,精巧优雅,侧看像扇子,正看像一个个小毛球。合欢花开得特别繁密的时候,远远看去,无数粉红的绒线团儿生在绿叶间,像是落了一层绯红的烟霞。

故乡的合欢树


记得上学时,学校里面种了好多合欢树。最喜欢捡被风吹落的花朵。将细长如羽毛的合欢花悄然捻开,手里攥着一堆小红扇子回到教室。上课无聊了,就一片片地给它们排队,圏成一个圆形,夹在书里。一个圈,两个圈,重叠,交叉。整理花朵的百变造型,看花朵被挤压着绽放,下半白,上半红,细致繁密的丝茸,互相交结,缠缠绵绵。除了花丝,合欢的叶子也好玩。合欢的叶子呈梭状,中间一条细小的叶脉,两侧整齐对称的,是没有纹路的精细小叶片,作为书签很是漂亮。坐在合欢树下,阳光从叶间的缝隙里洒下光斑,从叶底往上看,树叶随着风摆动,一层一层影影绰绰,很有夏日的感觉。

都知道含羞草的小枝和叶片轻轻触碰后,会闭合并且下垂,合欢的小叶也有类似的特点,只不过是在晚上闭合,白天再展开。夜晚的合欢树与白天的完全不同,它的羽状复叶,晚上会紧紧收拢。就好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里,借着路灯仔细瞧瞧,会发现合欢树的叶子全部向下垂,好像被暴晒过后似的,全都蔫了。它们成对地合拢贴紧在一起,就像一把长齿的锯子,而白天它们却是很舒展的,像一片排序整齐的羽毛。当年下晚自习的时候,每次经过这一棵棵合拢羽叶的树,我都要蹑手蹑脚呢!因为,它们好像相拥而眠了,似乎还发出了均匀的鼾声。怎么忍心打扰它们的安详与喜乐呢?如果有月光投来,它们的梦中也会披一层清凉的银装吧?要等到第二天曙光遍洒大地,合欢树才会睡醒过来,重新让层层叠叠的绿漫上簇簇拥拥的粉,朵朵团团,叶间枝上,随风颤动。

故乡的合欢树


我喜欢“合欢”这个名字,人总是喜欢吉祥带着美好期许的事物。然而,合欢的传说却充满了悲情。相传虞舜南巡苍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寻湘江,终未寻见。二妃终日恸哭,泪尽滴血,血尽而死,逐为其神。后来,人们发现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合欢树叶,昼开夜合,相亲相爱。自此,人们常以合欢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

我的故乡广西梧州,从山坡到郊野,从道路到公园,遍布着美丽的合欢树。梧州,是一座充满舜帝故事的城市。《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史学界对舜帝埋葬之地,历来争论不休,一说在湖南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一说在梧州白云山锦鸡岩(今金鸡冲)。也有认为“苍梧之野”范围极广,涵盖湖南衡山以南广大地区,梧州白云山是九嶷山最南端,舜帝南巡至最南端一病不起,只能就地安葬。还有研究者甚至认为,“零陵”并非指一个地方,“零”是“无、没有、零落”的意思;“陵”是山丘、坟墓。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不少文人学者认同舜帝死于梧州的说法,宋朝大文豪苏轼在梧州写的诗句“我行忽至舜所藏”,明朝大学士解缙在梧州写的诗句“皓月清风一舜庭”即是证明。舜帝究竟葬于何处,或许仍有待争论,但是,舜帝南巡,开启了梧州4100多年的文明史,这是毋庸置疑的。舜巡苍梧,给荒蛮瘴野的苍梧百越各族带来了中原华夏农耕文明、文化礼教、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苍梧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无论历史如何考证,在我的故乡,有着遍生的红粉合欢树,不仅是故事里美妙的风景,也成为传说与现实的连接。

故乡的合欢树


在亚热带的温暖湿润中,合欢花开,常年不断。一朵朵粉红,一团团丝绒,如轻烟般柔和,如轻雾般朦胧。沿街走来,一棵棵高高大大的合欢,遮天蔽日,一树树繁花压枝,红霞笼罩。当看到两只鸟雀,停留在树枝上窃窃私语,娑婆的树叶,轻微地颤动着。你真想上前去问问,树在说什么?鸟在说什么?

合欢的花语,到底是转瞬即逝的快乐,还是温柔长久的爱?

故乡的合欢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