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在互聯網的興盛下,飯圈文化正在摧毀著各大文化產業。


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三十年前,小虎隊風靡亞洲。在從臺北到高雄的巡演路上,瘋狂的粉絲們騎著自行車,一路追隨呼喊他們,「追星」這個行為,第一次有了正式名稱。

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狂熱的追星行為貫徹了整個八十年代的香港,在經濟與文化兩開花的黃金年代,譚詠麟與張國榮在音樂上的較量引發了泛華語娛樂圈第一次粉絲間的角逐,史稱「譚張爭霸」。

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肖戰227事件 : 飯圈怎樣摧毀了文化產業?

實際上譚張二人私人間並無恩怨,粉絲間卻勢同水火。在已不愁吃穿的年代,精神幼稚的年輕人無處安放的精力,最終必須通過樹立一個假想敵進行鬥爭來獲得釋放。極端的追逐流行最終滋生暴力行為,這場爭霸最終以譚詠麟不再領獎、張國榮退出歌壇告終。

大陸最早期的粉絲文化承襲自港臺。1993年CCTV35週年臺慶上,趙麗蓉老師、蔡明和郭達合作的小品《追星族》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當時的狀況。

此時正值四大天王流行,唱片業鼎盛時期主要的明星屬性依然以華語芭樂歌手為主。九十年代追星方式狂熱且單純,粉絲具備購買力,但缺乏影響力。

明星的命運掌握在傳媒大鱷手中,觀眾沒法決定自己想看什麼、聽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偶像出專輯以後,多買兩張作為支持。一些電臺雜誌也有打榜、投票,但過程複雜、操作暗箱。

經濟飛速發展的內地雖然經歷過短暫的搖滾年代,但總體來講在流行文化上有缺失。在香港電影和唱片業逐漸下坡路的環境下,二十一世紀初的娛樂生態,幾乎是被臺灣接管。周杰倫、林俊杰、蔡依林等人包辦了八零末九零初生人的青春。

此時是唱片業最後的繁榮時期,《流星花園》作為一個現象席捲亞洲,塑造了大陸觀眾廣泛認知中最初偶像的概念——F4。

這個團體和前輩小虎隊有了本質區別。他們草根出身,沒有接受任何專業培訓,憑藉偶像劇爆紅。不會演戲也不會唱歌,通過長得帥吸引了大量粉絲。


F4正紅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印象深刻的是還專門寫了一篇名為《追逐流行》的議論文評判這種現象。

總之,在 F4 之前大陸追逐的明星,主要職業還是歌手或演員。業務能力有高低但不會沒有。到了 F4,粉絲追逐的可能就已經是「流行」本身了。


臺灣偶像劇通過芒果臺和安徽臺為跳板,給大陸年輕人輸送了大量偶像。大部分曇花一現,什麼 183club、5566 等等,對於95後和00後已經很陌生了。飛輪海大概是繼 F4 之後最成功的臺灣男團。

這種量產式的偶像其實直指偶像本質。他們或者帶有歌手、演員的部分屬性,但實際上是流水線產品。


既然是產品,功能性暫且不談,一個重要的營銷手段其實是品牌塑造。多方公司通過廣告行業的經驗將各種營銷技巧從「物」轉移到「人」,這種不斷貼標籤、強化標籤,最終把偶像品牌化的方法,也就是日後的「立人設」。

東亞偶像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日本。臺灣和韓國的偶像工業都師承於日本,我們知道文化輸出本身是和經濟發展共生的,在繁榮不足十年後,臺灣偶像不僅在大陸開始潰敗,就連臺灣市場本身,也開始被韓國蠶食。

在臺灣流行文化風靡大陸時,經濟逐漸強勢的大陸,自然開始開發屬於自己的偶像產業。開山鼻祖就是受臺灣電視業影響最深的芒果臺,開發了超女、快男等節目,帶著芒果臺特有的土氣席捲全國。

但是到了「東方神起」時期,大陸偶像文化開始逐漸脫離臺灣印記,轉投韓國。這種現象在「Super Junior」時期達到頂峰。當時「SJ」的成員之一韓庚因為是中國人,為這個組合在中國吸粉不少。SM公司也意識到了這片巨大的市場,專門分出了「SJ-M」專攻中國,這塊蛋糕已然不是「H.O.T」時期可比擬。

想象一下,那時的內地就像美洲大陸,本土偶像產業如印加帝國一般,龐大,但是不堪一擊。成熟工業下催生的韓國偶像團體踏上這片肥沃的土地,用多年後互聯網大佬們最愛引用的《三體》裡的概念來說就是,降維打擊。

當然SM公司碰到了和當初英國人一樣的問題。這片市場太大、賺錢太容易,以至於來到這裡的人不再願意受制於原公司苛刻的條款,大陸資本自然伺機而動。從韓庚解約開始、到後來的歸國四子,隨著互聯網浪潮興起,流量明星時代,算是正式揭開了序幕。

與此同時,飯圈文化正在飛速發展。經歷了多個群體更迭以後,隨著大陸娛樂產業的紅火,飯圈變得越來越組織化。

互聯網平臺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認為主要是三個。


第一是偶像能通過微博等社交平臺及時與粉絲接觸、溝通,這是過去電視時代辦不到的。新媒體產業很快把傳統媒體壓垮,原子化的個人比起冷冰冰的產品廣告,更容易獲得喜愛。

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在過去傳統廣告業裡,即使個人要做推廣也會說是塑造「個人品牌」。在現在互聯網環境下做線上品牌運營,乙方大概率會跟甲方說的是要給產品「立人設」。

第二是組織能力。在過去粉絲雖然也有組織能力。但很顯然戰鬥力,與如今不是一個檔次。究其原因,是通訊工具發生了變化。十幾個QQ群,瞬間就能集結幾千人的戰鬥力,同時也使得給偶像買星星、上時代廣場等行為創造了條件。

如今的飯圈,是一個層級分明、結構嚴密、分工明確、高度組織化的團體。

一個成熟的飯圈,管理層也就是核心工作組,會分為四大塊。根據與偶像的距離遠近,來確定自己在管理層中的話語權。


首先是站在飯圈鄙視鏈的頂端、擁有最高話語權的站姐。所謂的站姐,就是在偶像出沒地點抓拍偶像的人。站姐在上班路和下班路與偶像近距離接觸,那些發回微博、ins等社交平臺的一手素材,都是辛苦的站姐從前線帶回。上班路站姐會等候在偶像出通告的路上給偶像拍照,而通告結束後,偶像們則在下班路和站姐們以及她們背後的粉絲親切互動。

接下來是能夠和官方經紀人/工作室互動的站務。站務負責工作組的內部運營及外部溝通,包括組織線上線下的粉絲活動、在偶像出演唱會或者其他通告的時候,和主辦方聯絡購買粉絲專項權益等,同時,她們也會是粉絲管理小組的組長,負責所有粉絲們的輿論總控。

然後就是資源、翻譯、視頻、美工和外務。她們負責從各大平臺搬運音視頻素材、翻譯成目標語言,後期壓制成片、製作各種海報、文案、應援物,最後由外務成員發佈在微博、公眾號、ins、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臺上。

以上這些崗位,都是隻有在飯圈最為核心的工作組裡才存在的,普通粉絲只能在應援物的署名上看到核心工作組成員高冷的代號。

而距離普通人更近的,是在站務的運營之下、維繫粉絲群,帶領大家反黑空瓶的群管們。反黑組和空瓶組成員大多是通過微博超話募集而來的資深粉絲。顧名思義,反黑就是不斷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家藝人的黑料,進行舉報。空瓶,就是在任何公開媒體(以及各個自媒體)發佈的、跟自家愛豆相關的內容下,發佈好評、引導輿論。而我們常常看到的複製粘貼黨,就是粉絲群裡的普通成員,在群管的帶領之下,為了自己的熱愛孜孜不倦向外界安利。


第三,也是飯圈文化正在摧毀各種文化產業的原因。視行業、傳統媒體的死亡讓網絡和電影成為了最為黃金的兩個終端。在大部分作品放在網絡的時代,粉絲們可以輕易把自己化為流量,成為偶像與經紀公司、製作公司叫板的籌碼。

網上盛傳汪海林的一段話,說他想念煤老闆投資的年代。因為如今互聯網投資的年代,投資人們計較的都是流量、IP、數據,插手太多製作層面的工作。

傳媒大鱷掌控明星和粉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經紀公司如今重要的一課,就是如何與粉絲們相處。如果把偶像看做一個教派,那粉頭就是狂熱的佈道者,粉絲們就是被牧的羔羊。在關鍵時刻隨時化身亢奮的戰士,全力對抗偶像所有的敵人,奉獻自己的一切。別說花錢了,命都可以不要。

這種瘋狂的特性導致偶像的影響力極速擴張,以至於資本現實地低了頭。在過去,演電視劇、電影,首先得是一個演員,無論演技好不好。但在偶像時代已經不重要了,只要你擁有流量,就能去演戲、唱歌,大不了砸錢請好演員給你配戲,請國際團隊為你製作。

飯圈粉絲們會高呼,可是愛豆真的很努力啊!這些粉絲普遍沒走出社會,或剛踏入社會,不理解成年人生活中都是辛苦的。他們的愛豆只用花了幾個月、業餘的表演訓練,輕鬆擠掉了在演技道路上磨鍊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專業演員們。

公平被打碎了,雖然這個世界從未公平。一種新的、基於流量和人設的規則被建立。

這場災難最殘忍的地方,是擠壓了專業人士的生存空間。如果無法打敗,則只能加入。即使再醉心於演技的演員,也被逼迫到不得不走出來,學習立一個人設,不然就沒有工作機會。


於是弔詭的事情出現了。摧毀和成就一個明星的不再是其專業技能,而是人設。顯然一個專業演員或者歌手,在人設的塑造上,很難蓋過偶像。因為偶像是個產品,打從公司要賣這個產品開始,大量的金錢和團隊,就燒在了人設的塑造上。而演員和歌手是活生生的人,演戲和唱歌是工作,之後才是個人的生活。

飯圈口中的努力概念很矛盾,因為流量恰好是努力的反面——取巧。與演技、唱功、創作能力相比,流量的獲取顯然容易得到。前者需要天賦和努力,後者更需要的是錢和資源。任何人都有懶惰的劣根性,當立人設割流量就能獲得機會時,誰還願意專注專業技能呢?


就如那句老話,世上只有兩條路,一條right way,一條easy way,流量恰是easy way。


又正是因為人設屬性大於專業技能,飯圈的平均審美趣味不高,或者說方向不對。在人設大於專業技能的環境中,審美標準逐漸變得單一。仔細一琢磨,偶像之間的人設差距並不大,加之我國文化向來對離經叛道持審視態度,這些明星的人設就越發寡淡。以前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實際上經過人設的整容後,靈魂也是千篇一律的。


可怕的是飯圈從不滿足,這種人設就是一切的審美被他們用在了各行各業上。因為人設必須存在一種一致性、純潔性、討好性,所以一旦藝人言論稍有差池,就動輒「人設崩塌」。有心之人通過各種挖墳、舉報等做法來摧毀自己不喜歡的人。


文化產業,可能飯圈不清楚,是一個注重自由和創造性的產業。我知道演員普遍具備討好型人格,但是主動討好和被動討好是不一樣的。飯圈工業化的審美裹挾瞭如今相當數量的創作,加上他們令人讚歎的戰鬥力,文化產業的根基可以說正被他們瘋狂砍伐。問題在於,一旦將問題拋到他們個體頭上,又都是無辜的。


大概這就是飯圈最為享受的狀況,可以將自己的愛豆捧到高處,可以與其他愛豆的粉絲撕逼吵架,可以話語權受到重視,可以每天吃瓜,可以看到所有人的人設三觀都很正——怎麼定義三觀很正呢?跟自己三觀越一致就越正。


希望飯圈能夠明白,喜歡一個人,永遠不要用攻擊他人來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