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1920年,28岁的郭沫若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已经是离开祖国的第6个年头了。在异国的街头,骚动不安的诗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炉中煤》。

全诗节选如下: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在那个年代,诗里又是“女郎”,又是“心爱的人儿”,相当直白大胆,甚至让人觉得有伤风化。假如没有副题“眷念祖国的情绪”,这首诗很有可能被解读成一首肉麻的撩妹诗,而实际上诗人写的是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强烈思念,还有一份报国无门的愤懑与苦恼。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前排中间为郭沫若


文学史上总有人喜欢研究诗歌创作的背景,甚至根据内容解读成有趣的故事。但像《炉中煤》这样可能被误读的有很多,特别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集里一些作品成型的年代距今甚至有将近3000年,那一首首用不同方言演唱的美丽歌曲已经隐约缥缈,消散在岁月和时空的河流,留下的只有经孔子整理、编辑的纯文本的311首版《诗经》。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孔子祖籍在宋国


《诗经》从形式上看是句式整齐押韵,修辞形象生动,便于吟唱的歌,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但从内容上看,它是民情,也是历史,其主题主要是家国、劳动、祭祀,也有少量作品反映男女之爱。孔子在编辑的时候,围绕上述主题确定了一个总原则: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其中有一首诗《河广》,出自《卫风》,是今天鹤壁、濮阳一带的诗歌。

全诗如下: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现代文翻译大意如下: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

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

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河广》


关于解读这首诗的典故有很多的版本,成于汉代的《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宋襄公的母亲写的,宋襄公母亲是卫国的卫文公之妹,由于政治原因回到娘家卫国,天天思念儿子,可又不可违反礼制回宋国,所以写了这首诗。

还有人说是宋襄公的母亲在娘家期间,卫国遭到侵略,于是派人去宋国求援,而宋国以路途遥远为借口不发兵,卫人就写诗埋怨宋襄公假仁义(泓水之战给宋襄公洗白了,是千古流传的真仁义)。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宋国国都---商丘古城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后来,研究者普遍认为:卫国国君的妹妹又是宋国国君的母亲,相当厉害的人物,过黄河肯定是大木船、大场面,哪里会用一捆芦苇、一艘小船这样寒酸?这首诗原本就是民间歌谣,是旅居卫国的宋国人思念家乡所写的。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宋国国都---商丘古城


这种解释就符合了实际,关键是这旅居卫国的宋人是怎样的一个旅法?肯定不会是像当今的商业社会到鹤壁贩卖缠丝鸭蛋等土特产,也不可能是到云梦山旅游住了黑店回不来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站在黄河边深情南望,归心似箭,而又归不得家园了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笔者觉得这些旅居者应该都是商朝的遗民,一首《河广》表达的是对故国(今河南商丘)的深深思念,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爱国主义题材的佳作。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讲到,周灭殷商后,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商朝的祭祀地也就是故国---商丘,带领遗民继续延续原有的文化,发展原有的生活(类似于现代的区域自治或民族自治)。中国古代这种大仁大义的传统被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评价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后来,自治国头子武庚联合其他的国家叛乱,周王朝将其镇压后,再次分封纣王的哥哥原商朝微地(今山东微山湖一带)的子爵启(通称微子启)在商丘继续统治,建立宋国。“周人尚不能完全宰制殷遗,乃封其王族之贤者于自汤以来之故土,仍表示周人之无意于灭殷族也”(《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版,第41页)。

为了防止商遗民再次造反,周朝统治者将大批遗民像撒豆一样分散到各个诸侯国,主要在鲁、卫、宋、洛邑,并将亲信都分封在宋国的周边进行监视、封锁,“抱殷宋于肘腋间”(《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版,第42页)。其中,卫国“得殷民七族”,即七个大家族或者是七个姓氏的人。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版


蒙上一层历史的硝烟,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幕:几千名被逐出故国,流落在异国他乡的亡国奴,天天被监视,被翻白眼,过着沉重压抑的生活。而和卫国隔着一条黄河的就是宋国,那里有曾经的家园,踮着脚尖就能看到大河对岸熟悉的炊烟,就能听到亲切的乡音,恨不得抱一捆芦苇做船,顺着这熟悉的归乡路一个早晨就能回到家乡。谁说黄河宽?谁说归程远?“我就是要走在老路上”。这国破家亡的离情别恨,这浓浓的乡思,这朴实的情愫,岂能是一个贵妇人所能表达得了的?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宋卫形势图


一千五百年后,多情的南唐后主李煜国破家亡,寄居敌国,也深情地写过这样的乡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再一千年之后,1942年,诗人戴望舒在国土沦陷时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再后来,在台湾岛的中国诗人余光中,面对大海对岸的祖国,写下了著名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不都是《河广》的和声与余韵吗?

一首思念故国商丘的爱国主义佳作---《诗经.河广》

诗人余光中


爱国的歌声,总是会被传唱不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