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困难”真的是学习态度问题吗?你怎么看?

钟勇180607335


孩子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占绝对重要的一方面,但是确实也有不少孩子,学习态度很好,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并且乖巧懂事,不让老师家长操心。但是,学习困难,成绩不好,让父母伤脑筋。如果调皮捣蛋还可以批评教育,但这样的孩子,他自己都为很难过了,根本不忍心再说什么了。

说句很丧气的话吧,人确实存在智力上的差别。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每个班甚至我们身边,就有那种学霸级人物。他们不怎么努力,甚至也不认真学习,却总是轻轻松松秒杀其他人。

人的天赋智力的高低,表现在很多不同方面,比如体育,音乐,手工,考试等等。而考试作为当今学校教育选拔人才,成就个人前途的方式,自然就会特别关注在考试方面的智力,擅长考试的我们就认为很聪明,其实,不擅长考试的孩子,一定有其他方面的擅长,只是没有机会展示出来。因为,孩子们大多数只能呆在学校里读书,考试。就算有其他方面的天赋,也很难被发现。

除此,造成学困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心理素质等等。

举个例子,有些科目,是需要动脑思考的,不思考仅仅被灌输知识,或者只是把笔记本写得满满的,是没有效果的。表现在,考试独立解答问题,就蒙圈。知道老师讲了,可自己就是不会做。根源就在没有理解问题的内在逻辑。只重外显的形式,这就是假学习。态度再好,也学不好。

早期智力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学习任何新知识新技能,如果大脑之前有过相关的智力背景,学起来就很容易,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进而激发更大兴趣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当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项任务和差事,而是从学习当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保持着对知识高度的求知欲,考试成绩只是附属品而已。

所以,学困,真不是只是态度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要被表象迷惑。

怎么了解,跟班主任,各课老师交流下,就很容易找到症结所在。



呆萌小妖学育儿


父母应该给到的支持,就是不当一回事。

不反应,或者只给普通的反应,不用力过度,这是最好的反应。什么共情啊,启发式提问啊,温和而坚定的沟通,化解孩子对学习的阻抗,这些都太深了。更不用说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很难起效。更重要的是,这都只是战术细节,我们先从战略的层面看:这事已经到了需要严阵以待的程度吗?它很要命吗?

如果不反应,接下来她会怎么样,厌学吗?

好像也没有。人家就是抱怨一下,然后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星期一上学又是高高兴兴的。或者早上起床不高兴,下午放学又好了。回到家外套都来不及脱,就争分夺秒开始写作业——因为写完作业就可以玩。所以你看,父母什么都不用做,结果也是蛮好的。她有抱怨,同时也在自我管理。或者说,抱怨是她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她算不上是狂热地喜欢学习,但她也在持续学习,持续进步。

这就够了啊。不然,你以为兴趣是什么样?

废寝忘食,像上瘾一样学习个不停吗?

我知道现在很多父母一提到学习兴趣,专注,内驱什么的,会当成是一个特别沉重的话题。好像决定了一生的命运,很重大。所以一旦孩子对学习流露出负面情绪,不在状态,父母被激活的恐惧就是,孩子整个人生都即将陷入危机,必须立刻拯救:「天呐,你不能那么想!这可是学习啊!」

你想想,平时不想上班的时候随口抱怨一句,然后你身边的人温和而坚定地凝视你:「你不能那么想!这可是工作啊!」你是什么感觉?

本来还有点心气儿,被这样说几遍就彻底没了。真的,我们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它不要那么沉重,那么紧绷。我们愿意紧就紧,愿意松就松,可以喜欢也可以保留看法,一颗平常心,这才是兴趣滋生的土壤。有的孩子每天都对学习失去十七八次兴趣,别慌!那又怎么样?接下来她又会十七八次地燃起兴趣。就像她在学校交朋友,她告诉你:「我跟某某绝交了!她是个小气鬼!」你很紧张,还没等你想到该怎么教她处理人际矛盾呢,第二天她又告诉你:「我们又和好了!」

战略上看,你要做的根本不用那么多。

父母总把自己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看得过于重要。真正的重要之处不在具体做多少事,解决多少问题(有时候多了反而不好),而是能给出多大的心理空间,能否给孩子设置一个透气的框架。

框架的原则是抓大放小。每天写作业,这是大框架。至于是回家立刻写还是玩一会再写,写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边写边检查还是写完再检查,这都可以商量。或者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大框架确定了,要有透气的空间:允许孩子走神,允许抱怨,允许他们按自己(慢慢的)节奏成长。

给孩子创造尽量好的学习环境,比如用可接受的成本给他上一个质量过硬的课程,这就是大的框架。让孩子浸泡在这个课程里,不催促,等他们的兴趣自然生长,这就是给孩子透气的空间。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


您好!很高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我先说说我自己的一个情况,我家大宝除了数学以为的各科成绩都挺好的,但每次的数学就是她的硬伤,这让我很苦恼。我时常给她灌输理念是其它科能学好,数学也一定能学好,学不好就是你的态度问题,你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里,越畏惧你就越学不好,而且因为你怕数学,所以你也不愿意去多做练习,数学就是要多练,但有时也收效甚微,后来我带孩子去做了一个感统测试,发觉他感统失调,视觉空间感要差一些,这是孩子的一个先天不足,不是孩子不努力,慢慢我开始调整心态,比之前能更正确对待她的数学成绩,心态平和了很多,孩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也更能听进我话,勤能补拙,相信在我们这种保持良好沟通,孩子自身努力下,她一定会在这科越来越优秀!


诗语果


我们的父母似乎有一个天然的逻辑,认为一个孩子,只要他学习态度好,就可以解决他全部的学习问题。

但其实,学习态度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解药,只是孩子在学习上的一个表现,就像发烧是身体里有炎症的一个症状,流鼻涕是身体受风寒的表现。它仅仅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因。

我们做父母的,看到了症状,却鲜少问一句: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什么不好?

这一问才是抓住了关键。我们的父母似乎有一个天然的逻辑,认为一个孩子,只要他学习态度好,就可以解决他全部的学习问题。

但其实,学习态度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解药,只是孩子在学习上的一个表现,就像发烧是身体里有炎症的一个症状,流鼻涕是身体受风寒的表现。它仅仅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因。

我们做父母的,看到了症状,却鲜少问一句: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什么不好?

这一问才是抓住了关键。我们的父母似乎有一个天然的逻辑,认为一个孩子,只要他学习态度好,就可以解决他全部的学习问题。

但其实,学习态度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解药,只是孩子在学习上的一个表现,就像发烧是身体里有炎症的一个症状,流鼻涕是身体受风寒的表现。它仅仅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因。

我们做父母的,看到了症状,却鲜少问一句: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什么不好?

这一问才是抓住了关键。不喜欢,不擅长却非要学好,只有一种可能,这个孩子对自己的生命怀抱着一种巨大的使命感。所以,他不问能不能,只问应该不应该。

而大多数孩子,当他对自己的人生还处于混沌迷茫的时候,他对于学科的学习,就会随性而至,我搞得定,我就喜欢,多做做,我搞不定,我就害怕,讨厌,逃避。

所以,你说他学习态度不好,他只不过是搞不定罢了。



其禾


学习态度,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不能把所有学习困难的原因都归结为“态度”。“学习困难”是病,病症有很多表现,致病因素也有很多种。学习有阶梯性,前置学习基础不具备,再聪明,再努力,后续学习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要遵循“先诊断”“后治疗”“再进补”的原则。找准病因,对症治疗,再补所缺。必须承认,在整个过程中,“态度”的确是关键。包括孩子接受诊断和治疗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的信任。




志文卢布


有的孩子智力没有问题,身体也没有毛病,但就是学习上常常让老师、家长操碎了心。不少这样的孩子,做作业时总是拖拖拉拉,任由家长催、骂、每天用不了半个小时的作业总要做到深夜,似乎作业根本就写不下去或者心不在焉。也有孩子总是出错,如写字时丢字落字,或把偏旁搞混,做算术时看错题,有的不完成作业是因为把留的作业题号弄错……老师找家长,但家长又何尝不管呢?久而久之,孩子被老师划为“劣等”学生,家长被折腾得精疲力竭。这样的孩子真的是仅仅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吗?

事实上,不少家长也觉得孩子并没有坏到有意这样去做的地步,但又经常被冤枉成“坏孩子”。有关专家对此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从精神心理发育的角度指出这是一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预计有5%-10%的儿童存在这种障碍。由于感觉统合失调,则会造成学习上的各种问题。这些儿童应该得到的是帮助而不是误解。

这类儿童在行为上表现为:或好动、话多、口吃、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害羞、或固执、挑食,或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或者受挑衅打架、好发脾气、爱捉弄人。而且他们常常有学习成绩差、还完成作业或拒绝看书等学习方面的困难。

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以后,不要在继续打骂或放任孩子,应该到专门的精神心理诊所请专家检查,看是不是属于“统合失调“。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医疗单位开展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以对该类儿童进行矫治,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即使是需要“感统训练”治疗的孩子,家长也应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之爱中健康成长。


钟勇180607335


态度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有方法问题、习惯问题、生理机制的成熟问题等诸多刚面的因素。

一、态度问题

我觉得这点无需赘述,你的态度决定着你的努力程度,很大一部分情况下直接作用于结果。孩子如果学习上的态度不端正,那就意味着他并没有尽力去学习,所以出现“学习困难”的症状是很可能的。

二、方法问题

有些孩子,即便用来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去学习,但依旧并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那是因为他努力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神童,相反,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可能只能算是中等,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盲人摸象”,难以窥其全貌。

三、习惯问题

习惯上就要讲求“复习”的重要性。你花了99%的精力去学习,却只花费了1%的精力去复习的话,之前学习到的成果的留存率就会很低。因此要将精力分配一部分给“复习”,让学到的知识就能会,而不是学完就忘,还不如没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只感动了自己。

四、生理成熟机制问题

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性,个体的每阶段的发展之间也会有差异。有可能这个孩子这个阶段的发展和其他孩子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存在差异(比如都是十岁的孩子,这个就擅长数学,另一个就擅长画画),所以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对症下药,定向培养。


是汉堡啊


孩子学习“困难”不光是“学习态度”问题,更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问题,而且后两者更重要,对“学习成绩”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看孩子“学习能力”问题。

在义务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入学标准基本都是按“生理年龄”来划分,界定在6-7周岁。但由于孩子早期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否接受早期教育及学前幼儿园教学水平等,都有不同差异,在先天性基因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会使相同年龄儿童的生理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儿童在进入小学时即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客观差异”。

而这“个体客观差异”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障碍问题,父母不重视不正视,比如我们常见的孩子学习专注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度活跃等,这些孩子本身就有ADHD症状问题,但家长很容易混淆,把孩子的表现只当行为和态度问题,其实这种孩子也很无辜,但他的脑部结构就“少了一根弦”,他自己也想态度端正,但他也控制不了他自己,如果教学策略、管教方式不得当,就会有学习困难。

另一种,就是大家现在也经常能听到的“感统失调”。其实就是孩子学前的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知觉转换能力及运动协调能力跟不上,早期没得到很好的开发,这就导致孩子没有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就入学了。孩子从开始上一年级就起步缓慢,多数学习变现不佳,就会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中,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就会出现一些磨蹭、拖延、焦躁等等,家长又把这些想当然的认为是态度问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孩子的“毫厘”之处正是不为家长重视的“入学成熟水平”,一旦孩子起跑失败即预示着今后都要拼命追赶,甚至导致终身失败。

再看孩子“学习方法”问题。

孩子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孩子的“思维方法”。有些孩子你看他平时调皮捣蛋,根本不是那种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孩子,平时主要精力好像都用在玩上,很少见到他一本正经地认真学习的样子,但作业对他毫无压力,而且考试起来也应对自如。反倒是那些死记硬背、苦读诗书,在老师家长看来学习态度都很认真的乖孩子,考试成绩并不理想。这又涉及到前文提到的孩子综合学习能力,也跟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有关,父母思想境界的差异也导致了孩子思维的不同。

具体学习方法是一种“技法”,是有规律可循,比如我之前回答的如何高效记忆古诗词、如果写好作文等。但前提还是要孩子“激活思维”,过了小学三年级,就一定要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脑子不活思维不开窍,再好的学习态度也成效不大,而且越到后面学习越困难。这类问题我之前也答过不少,有心的头条君可以再翻翻我的回答。

所以,孩子学习“困难”真的不能单纯认为是学习态度问题,要综合评估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一起帮扶孩子,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学习积极性,形成正向的积极循环,成就快乐自主学习的强孩子。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如果认同我以上的经验之谈,尤其家中有学前小神兽的,可以关注我并私信我,均会获赠一份电子版《入学成熟水平测试报告》家长可以对照表单评估内容,一起梳理孩子的综合素养能力,未雨绸缪,以助孩子“拔得头筹”。


新资优教育CEO吴新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

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在学期初的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除了极个别自制力非常强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专心学习的,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过度的关心孩子的情况,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当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从整体去把控孩子,外松内紧。

3.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定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会精力充沛。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那么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拉登洲


孩子学习“困难”还真不是态度问题。

孩子学习困难,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心理原因。

一、孩子不喜欢。学习像吃饭一样,喜欢的多吃,不喜欢不吃还是少吃。孩子不喜欢学的,学习起来主动性差,看起来有点“困难”。

二、孩子不擅长。有的孩子喜欢学文科,有的孩子喜欢学理科,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的喜欢手工。孩子擅长的,就乐意参与。孩子不擅长的,不愿意参与的,被家长认定为学习困难。

三、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让孩子不能承受之重。家长“飞不起来,让孩子去飞”,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觉得无法完成任务时,学习积极性就下降了。

四、父母把孩子学习这个事儿给做了。父母限制孩子娱乐的时间,帮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等,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我为什么替你学习呢”。

孩子学习困难,家长有责任。学习“困难”这个事儿,听孩子自己怎么说。相信学习困难这个事儿,孩子自己能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