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智永禪師,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山陰永欣寺僧人,名法極,人稱“永禪師”,陳、隋間著名書法家,是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常居永興寺閣,臨池學書。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後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所退廢筆頭滿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謂之“退筆冢”。 智永成為聲名卓著的書法家。至使求墨寶者絡繹不絕,踏破門檻,不得不用鐵皮裹上,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智永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傳“永字八法”,為後代楷書立下典範。所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智永繼承了祖輩學書鍥而不捨的精神,有“退筆成冢”之說。傳說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載,每日深居簡出,專心習字。他準備了數個一石多的簏子,筆頭寫禿了就換下來丟進簏子裡。日積月累,竟積攢下十大簏子。他在門前挖了一個深坑,將這些筆頭掩埋其中,上砌墳冢,名之曰“退筆冢”。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智永對乃祖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使乃祖王獻之的書法的書法萬古流芳。智永練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裡,他如痴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冢”。

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書法果然大有進步。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求其真跡者很多,智永窮於應付,以至於“縑素□紙,堆案盈几,先後積壓,塵為之生”。登門求教的也極多,以至他戶外之屨常滿,連門限也踩壞了,智永又只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這“退筆冢”與“鐵門檻”便成為書壇佳話,與漢張芝洗筆洗碩的“池水盡墨”交相輝映,同為千古美談。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智永的書法對初唐虞世南等的書法很有影響。與智永同時而年少的釋智果亦曾師事智永。智果也是永欣寺僧,工於書銘,傳說隋煬帝特喜其書,他曾對智永說過:“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意思是智永書法圓潤,智果筆法腴潤不足,而骨力超過。智果的行書、草書,張懷瓘《書斷》皆列為能品,可見智果也是書僧中之佼佼者。

《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來對它評價頗高。真草二體,是智永傳世代表作,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傳智永曾寫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間,江東諸寺各施一本。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種。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智永禪師教育弟子

智永禪師晚年時,有天正在指導一位小沙彌練字,幾位年輕書生慕名來寺謁求大師的墨寶,並請教寫字秘訣。智永笑答,贈字不難,但秘訣實無,不過老衲可奉送諸位四字:“勤學苦練”,如能持之以恆,保你一生受用不盡。書生聞言,大失所望。智永禪師便耐心開導他們:俗話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獻之公為例,羲之公以東漢張芝“臨池寫書,池水盡黑”的事蹟激勵自己,一生苦練不輟。洗硯曾染黑過廬山的歸宗寺、臨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鐘山、浙江的積穀山和山陰等地的五六處池水。獻之公學書曾用盡18大缸清水,老衲學書也是靠勤學苦練,才有今日的成就。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眾書生聽後,並未盡信。智永禪師便命小沙彌打開後院門,帶領他們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 樹下有一座高高的墳冢。書生們大惑不解,禪師指冢說:“我習書一生,練字磨禿的筆頭盡在於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筆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幾個小字,背後還有智永寫的一篇墓誌銘。偌大一座墳冢,貯滿禿筆頭,書生們看罷,驚愕不已。小沙彌告訴書生,師父寫字的禿筆,初時裝滿5大筐。為練好字,在寺內閣上住了多年,還臨寫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

書生們聽後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謬,“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學術要達到高峰,沒有捷徑可走,亦無秘訣可言,只有勤學苦練,才是惟一的途徑。

智果禪師

智果(生卒年不詳),會稽(今屬浙江紹興)人。出家為僧,居永欣寺,師從智永。愛好文學,常誦《法華經》。隋煬帝楊廣早年以晉王為揚州總管,愛其書法,召令寫書。智果以為既已出家,不能再為世俗服役,拒不從命。楊廣大怒,將其囚禁於江都,令守寶臺經藏。後楊廣入朝為太子,出巡揚、越,智果上《太子東巡頌》,始得寬釋,賜錢一萬、金鐘兩枚,召入東都慧日道場。後終於東都。年六十餘其書法近似王右軍,隋煬帝曾謂其得右軍骨。

書法特色

智果擅長書法,隸、行、草皆工,寫銘石尤為瘦健。其隸、行、草書被唐代張懷瓘在其著作《書斷》中列為能品,並稱:“煬帝甚喜之。工書銘石,甚為瘦健。嘗謂永師雲:‘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夫盤骨藏於膚內。’山水不厭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 “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說的是智果的書法筋骨外露,不夠含蓄。唐竇臮《述書賦(上)》稱:“智永、智果,禪林筆精。天機淺而恐泥,志業高而克成。或拘凝重,蕭索家聲;或利凡通,周章擅名。猶能作緇門之領袖,為當代之準繩。並如君子勵躬於有道,高人保志而居貞。”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擅長楷書

後世影響

智果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其書論《心成頌》。

《心成頌》是最早具體分析書法結構的文章,開歐陽詢《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研究書法結構文章的先河,對字的結構的分析,簡明扼要而又能抓住要領。《心成頌》見於元蘇霖《書法鉤玄》。全文由“頌”、“注”兩部分構成。“頌”為有韻文體,“注”據嚴可均《全隋文》認為“非智果自注”。從單個字的布白結構,到行與行之間的相互映帶,再到整篇的均衡勻稱,作者都作了精彩的闡述,為後世書法結體立下了原則,也為重整體美的書法美學思想開了先聲。清包世臣認為此文是談站立時作書的手法和身法,所以有“長舒左足,潛虛半腹”(即站立時寫長幅字,右半腹一定會貼緊几案,左半腹側離几案,左腳舒展向後,這樣“氣”就不會偏右上浮,從而保證了書寫時的自由舒暢)、“回展右肩,峻拔一角”(即右手斜著伸展,如角向前,那麼右肩也就必然展開)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