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其實過年的寓意一直都在

春節,中國人內心最溫暖、最柔軟之所在,是每個中國人一年希望的起始。辭別舊年,抖落過去一年的不順心;團圓守歲,細數過去一年的小確幸;迎接新年,期盼全新一年的新希望。

提到春節,就不得不提到“年味兒”,這三個字一出現,過年的氣氛就氤氳在中國人之間。那麼“年味兒”是什麼?其實,“年味兒”一直都深藏在我們熟悉而又重視的過年儀式裡。

備辦年貨、打掃屋子、張貼春聯,沐浴更衣、吃年夜飯、觀看春晚、守歲迎年、拿壓歲錢、說祝福話……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年節儀式,表達著中國人辭舊迎新的殷切期盼。而這其中,回家團圓、圍爐夜談最是重視,中國人看重家庭情感,春節自然是家人團聚最重要的日子,萬水千山也隔不斷歸鄉之情。

最近幾年不斷有人感慨,春節的“年味兒”似乎越來越淡了,沒有過去那種過新年的開心與熱鬧了。

我想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而且大多或已成年或已成家。在我看來,變的不是“年味兒”,而是時代。

作為一名90後,對於童年過年的記憶,似乎都要追溯到上個世紀。那時候的過年是一件開心到無法言說的事情。意味著放寒假,意味著去超市買好吃的零食,意味著可以打開名義上是學習機其實是遊戲機的小霸王,意味著可以看春晚讓人哈哈大笑的小品。在現在看來,當初那個超市很小,在記憶裡確是很大的商場,布丁、巧克力、糖果琳琅滿目的零食放在貨架上;當初的小霸王裡的遊戲很無聊,在記憶裡確是和小夥伴爭搶著想玩的寶貝,超級瑪麗、魂鬥羅、坦克大戰等等。一個人玩的時候想著能闖幾關,兩個人玩的時候比著誰的命更多。當初互聯網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在記憶裡家裡只有一臺有線電視,守著春晚便是唯一的選擇,會發現春晚的相聲、小品笑點不斷,很多人的名字耳熟能詳。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近些年來,人們娛樂的方式變的越來越豐富。以前的逛超市變成了現在的逛淘寶,以前的小霸王變成了現在的手機遊戲,以前的春晚是唯一節目變成了現在的各種各樣網絡節目。

你會發現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體會的樂趣越來越少。於是,你感慨過年“年味兒”越來越淡了,其實過年的寓意一直都在。

關於過年的傳說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相傳過去有個叫“年”的怪物,長年都會潛伏在海底直到除夕這天才會出來害人。所以每到除夕這天老百姓就會集體躲避這年獸。直到有一年,不知道從何方來了一個老人,這老人到了除夕那天沒有逃跑,而是躲到了老百姓家中,門上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然後點燃了的竹子“啪啪”炸響,結果最後竟然嚇退了年獸。這件事很快傳遍四方,人們都學會了趕走年獸的方法。過年一詞也就流傳了下來,傳說未必真實,可過年的寓意一直都在。被稱為“年”的怪物,不就寓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面對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麼?

時值庚子鼠年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席捲武漢,疫情來勢洶洶,中國人沒有後退。84歲的鐘南山日夜兼程,奔赴向最前線的疫情戰場;幾萬名武漢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心上;全國近1000萬醫務工作者化身“白衣天使”,在短時間內馳援武漢,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這一切正詮釋了過年的寓意,年關再難過也要咬牙“過關”,困難再難啃也要努力“克難”。

過年的寓意是克服困難,迎接希望,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顯著的表現。這不單單是人們集體去完成一件事,而是在一項集體的活動中相互傳遞一種默契和情感,是中國人守望相助的根由,也是春節的文化與情感得以延續的根基。

這個春節,讓“年味兒”更濃一些,讓“人情味”更濃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