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观荷是一项很古老的风景体验,如果当地有种植几千亩以上的荷塘,定然是夏季的一大好玩的去处。然而现在地皮值钱,种荷若不能形成产业,必定式微;要种也只是少数种个几十平米,几百平米就够多了。若大的海南岛想要找出几个成规模的荷塘,也很难。但是有两个地方还是建有上千亩的荷塘的。一个在海口市南渡江畔的涵泳村,一个就在临高的皇桐镇附近。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海口市南渡江畔的涵泳村荷塘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涵泳村荷塘栈道


夏天观荷的好处,想必大家都有体会,夏荷生机盎然。铺一条红木栈道穿行于万倾碧绿的荷田中,周围五颜六色的荷花随风摇曳,而爱美的女孩子则拿着手机不停地自拍留念。把一年中最美一季的荷花揽入怀中,希望自己永远青春常驻。还有一些人顺手折一朵荷花,仅为了自拍一张美的照片,尽管这种做法看起来很残忍,但也说明“爱美乃人之常情”,只是方法不值得鼓励。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夏荷


然而以上的观荷方法,只是一种初浅的观荷习惯,真正爱荷的人需要读懂荷花的丰韵,荷花本身就是有生命的。你唯有用生命的怜惜去看世间的万物,与他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你才能真正读懂荷花的韵味。而古人也早已为我们提供了赏荷的范本,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拟人化的荷美,西湖的荷花其实就是诗人心目中的美人,希望自己所关心与所爱的美人,如同六月的荷花一般永远活在自己的心里。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荷的高洁


而更高级、更经典的观荷体验,莫过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其中有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哲学家思考的层次,确实与一般人观荷的视角完全不同,常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启迪人的思维。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秋荷


普通游客与市民自然做不到哲学家那样去观察与思索,或许也没有那样的心境。但是毕竟给我们一个观荷思索的方法与先例。古人常云“大道归一”,意思是说,当思索到了一定的层次,便会发现万物的规律都是相通的。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冬荷


有趣的是,夏荷的美妙与审美体验,古人帮我们拓展了,但秋荷与冬荷的美,却不是古人帮我们拓展的;而是出自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摄影师的现代人。摄影师自然没有华丽的文字来叙述冬荷的另一种“新生美、伤感美”,而是用黑白照片来展示冬荷的“审美精髓”。在冰天雪地的荷塘中,黑色荷茎残躯,东倒歪在积雪的荷塘中,极度简洁的画面,只有黑白两色的高反差,却衬托出冬荷残而不死的风骨,与背后蕴含着的旺盛生命力。只要春风吹来,大地苏醒,积雪融化;便又会迎来一个“凤凰涅槃重生”的盛夏。

四时荷花“四时味”,夏荷妖娆,冬荷风骨,我们真的会观荷吗?

春荷


荷的生命如此,周而复始;然世间万物也莫不过如此。荷在冬天中积蓄力量;在春天中苏醒;在夏天中绽放;在秋天中收获。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从荷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的注解,人的一生也会像荷一样要经历各种起伏与跌宕。在失意时要看到希望硬挺过去,在得意时要看到危机要居安思危,而这,便是荷的一生带给我们的“四时韵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