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起三落的骆宾王:“人神共嫉,天地不容”


三起三落的骆宾王:“人神共嫉,天地不容”


从“神童”到“难民”

脍炙人口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作者先从听到了鹅的叫声,再渐渐将把镜头拉近,让白鹅的外在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呈现出一副生动可爱的白鹅形象。

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便是骆宾王在七岁时所作。想一想我自己7岁时候的模样,每天只是按时上学、放学。而七岁的骆宾王,却是活泼可爱、 富有朝气的。他小小年纪已经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景象描述地细致、生动,“神童”的称号,骆宾王是当之无愧啊。

三起三落的骆宾王:“人神共嫉,天地不容”

只是好景不长,小骆宾王的欢乐童年很快就因父亲离世而告终。自从他的父亲死后,骆宾王和母亲相依为命,流离失所。他们先到博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移居到了兖州的瑕丘县。

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小小的骆宾王过得非常拮据,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神童。他在日复一日的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但这首《咏鹅》终究还是帮了他。“神童”的美誉让骆宾王得到了道王李元庆的赏识。道王将骆宾王招为府属,在府里当差。

唐高宗永徽年间,道王让骆宾王进宫在唐高宗面前展现自己的诗作。骆宾王谦称自己才疏学浅,拒绝了道王的提议,并离开了道王府。

从“奉礼郎”到“边防军”

像骆宾王这种恃才傲物的人,不会阿谀奉承,也不懂得与人为伍,在唐代的官场里,骆宾王真的太难了。所以他选择离开道王府,四处云游。

公元665年,骆宾王来到了齐州,恰逢唐高宗到泰山祭天。泰山百姓请求骆宾王进呈奏章给唐高宗,骆宾王遂作《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唐高宗对骆宾王呈递的奏章颇为赞赏,并封他为“奉礼郎”,负责祭祀、典礼事务。骆宾王终于在自己快30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份官职。

只是这份小小的官职,并不能让骆宾王在朝中立足。骆宾王觉得自己写一手好文章,不应与庸臣为伍。他还常常对朝臣的行为嗤之以鼻。在骆宾王第一次当官期间,他得罪了不少朝臣。

三起三落的骆宾王:“人神共嫉,天地不容”

骆宾王还没当多久奉礼郎,就被朝臣勾陷。唐高宗罢黜了骆宾王的官职,贬他去边疆从军。骆宾王在边塞待了四五年,看着边塞的落日感慨万千,“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骆宾王是多么希望朝廷可以再重用他一次啊,才写出“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在他心中,只要朝廷愿意重用他,他一定报效朝廷,与敌人一决雌雄。

从“秘书长”到“阶下囚”

骆宾王很快又被派到四川从军。他来到姚州道大总管李义的府上,负责撰写征召和声讨反贼的檄文。

骆宾王在平定蛮族叛乱时写了很多振奋军心的文章,让官兵士气大涨,并一举平定叛乱。这一次,骆宾王可是立了大功啊。

公元678年,骆宾王担任武功县主簿,主要负责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及印章等。

唐高宗念其为平定叛乱有功,提拔骆宾王担任长安主簿。长安主簿,就像现在的秘书长。骆宾王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长,终于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只是没有了皇帝这个强大的靠山,骆宾王很快就又走向了人生低谷。公元683年,唐高宗因病驾崩。

三起三落的骆宾王:“人神共嫉,天地不容”

高宗的第七个儿子李显继承了皇位,才做了一年的皇帝,就被武则天皇太后废了帝位,贬为庐陵王。武则天随后立豫王李旦为皇帝,自己独掌朝政。

骆宾王对武则天的专政深恶痛绝,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一怒之下,将骆宾王打入大牢。骆宾王在狱中,作《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成为阶下囚的骆宾王,听着牢房外的秋蝉不停地鸣叫,十分想念自己的昔日家园。回首往事,骆宾王深深感叹自己的大好青春被仕途中的种种苦难消磨殆尽,而今只剩两鬓斑白。

环境的压力、言论的压制、仕途的坎坷也就算了,现在骆宾王还被人有意陷害而入狱,让世人都不再相信他的清白。骆宾王遂写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为自己辩白。骆宾王一直在狱中作诗为自己辩白,终于被释放出狱,贬为临海县令。

公元684年,眉州刺史徐敬业和弟弟徐敬猷,与被武则天降级的官员结盟,以扶持庐陵王复位的名号发动了叛乱。徐敬业招骆宾王为府属,负责撰写文章,掌管文书机要。

骆宾王在徐敬业反对武则天发起战争时,还为徐敬业写下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中详细地记述了武则天夺政权的过程,及武则天掌政之后的奢靡生活。

他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着蛇蝎心肠的人,如豺狼虎豹般凶残。武则天执政期间亲近奸臣、残害忠良,杀戮兄妹,谋杀君王,还毒死自己的亲生母亲。她的种种恶行可谓“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的。

三起三落的骆宾王:“人神共嫉,天地不容”

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是多么苍凉的提问。骆宾王希望这篇檄文能振奋人心,一起讨伐武则天。

武则天派梁郡公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官兵平定叛乱,并下旨诛杀叛贼。李孝逸以火攻战略击败了徐敬业的部队。徐敬业也被送上了断头台,内部叛乱得以平息。

骆宾王和其他同盟四处逃散,心中凄凉。他知道大势已去,仅凭他一人之力,讨伐武则天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骆宾王逃命到灵隐寺,削发为僧,无欲无求了却余生。

骆宾王一生三起三落,浮浮沉沉,他总是在名利双收的时候挫败,最终遁入空门。这样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骆宾王从小就是“天才”儿童,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必定会有大作为。只是家道中落,对骆宾王的打击还是挺大的。

骆宾王成年后几次寄人篱下,都被当成炫技的工具。收留他的人也只是希望借骆宾王的才华来为自己获利。

骆宾王好不容易被皇帝赏识留在身边了,却因为皇帝病逝,骆宾王再次跌入谷底。骆宾王心里非常悲愤,所以认为剥夺这一切的武则天是“人神共嫉,天地不容”的。

最后一个同盟者徐敬业丧命, 骆宾王再也没有心力叛变了。他突然恍然大悟,对名利、地位、才华都已经没了执念。骆宾王只想平静过完余生,所以只能遁入空门。对如此波折坎坷的人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