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京劇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

一、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幷蓄,融合於一身,而不是簡單地繼承某一流派創始人或傳人的藝術衣缽。

二、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及系統、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並在頻繁的實踐中得到觀眾的理解和熟悉。

三、是必須建立以主演為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

“前四大鬚生”餘、言、高、馬,都是在繼承“後三鼎甲”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特長。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孫怡雲、王瑤卿等前輩藝術發展而成。三大名淨金、郝、侯則是在學習何桂山、黃潤甫、金秀山等前輩發展而成。

京劇流派的誕生和發展以來,出現了生行“前三鼎甲”的程(長庚)派、餘(三勝)派、張(二魁)派“後三鼎甲”的譚(鑫培)派、汪(桂芬)派、孫(菊仙)派

“前四大鬚生”的餘(叔巖)派、言(菊朋)派、高(慶奎)派、馬(連良)派;“後四大鬚生”的馬(連良)派、譚(富英)派、楊(寶森)派、奚(嘯伯)派;武生行的俞(菊笙)派、楊(小樓)派、尚(和玉)派、蓋(叫天)派;旦行的梅(蘭芳)派、尚(小云)派、程(硯秋)派、荀(慧生)派、筱(翠花)派;淨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臣)派,侯(喜瑞)派;以及徐(小香)派、朱(素雲)派等小生流派;朱文英、閻嵐秋、宋德珠等的武旦流派;龔雲甫、李多奎等的老旦流派;劉趕三、蕭長華、王長林、葉盛章等的文武丑的眾多流派,這為當今的繼承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呈現了“流派紛呈均出眾,梨園百花次遞開”的局面。

京劇流派的發展,承上啟下,傳承有序。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三鼎甲又稱“連中三元”。是指連連中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京劇三鼎甲分為前三鼎甲和後三鼎甲。

京劇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劇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員中的三位傑出老生人才:程長庚,余三勝,張二魁。余三勝成名最早,隸屬春臺班,代表漢(漢調)派;張二魁接踵成名,隸屬四喜班,代表京派;程長庚成名較晚,隸屬三慶班,代表徽(徽調)派。但程長庚後來居上,在早期京劇史上威望最高,影響最大。

京劇後三鼎甲指的是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以譚鑫培的成就最大,形成了對後世老生行當影響最大的“譚派”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伶界大王 譚鑫培

1、“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1847-1917年),譜名金福,藝名“小叫天”,字鑫培,號望重,寓所名“英秀堂”。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京劇譚派藝術的創立者,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贊。祖籍湖北省江夏縣大東門外田家灣。其父譚志道,攻老旦兼老生。十一歲入小金奎班習武丑,後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二十三歲搭三慶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灘》及「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程長庚演《青石山》馬童,得程長庚賞識,委以武行頭。

譚鑫培以老生享名劇壇則在光緒十年(1884年)以後。他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魁、盧勝奎、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他的演唱曲折婉轉,剛柔相濟,變化多端,情韻兼至。他勇於創新,把老生行「安工」(唱工戲)、「衰派」(做工戲)、「靠把戲」(武工戲)結合起來,極為豐富了老生藝術。

與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後三鼎甲”或“後三傑”,併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譚鑫培《定軍山》圖

1905年,豐泰照相館於琉璃廠的土地祠,為其拍攝了《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百代唱片公司為其錄製了七張半唱片傳世,計《賣馬》、《託兆碰碑》、《捉放曹》、《桑園寄子》、《烏盆記》、《四郎探母》各一張,《洪羊洞》、《戰太平》、《慶頂珠》各半張。

譚派的弟子很少,其弟子有王月芳、賈洪林、劉喜春、李鑫甫、餘叔巖5人。但私淑者極多,當時幾乎“無生(老生)不學譚”,傳人分新老兩派,老譚派代表人物是王又宸、譚小培(其子)等。其孫譚富英的“小譚派”便是在“老譚派”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他行當如武生楊小樓,旦行梅蘭芳、王瑤卿等,也受其啟發和影響頗大。

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譚鑫培病逝於京城宣內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於戒臺寺慄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於他,世稱“譚派”。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譚門七代:譚志道、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

譚門已是七代梨園世家,也是梨園一絕。

2、“長庚再世”、“戲界伶聖”汪桂芬

汪桂芬(1860-1906年),名謙,字艷秋,號美仙,小名惠成,綽號“汪大頭”。湖北漢川(一說安徽)人,生於北京。搭春臺班,演《文昭關》、《天水關》等戲,深受歡迎,有“長庚再世”之譽。

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為老生“後三傑”、“後三鼎甲”。他的唱腔不同於譚鑫培,在程派基礎上又有發展,中氣充足,實大聲宏,音剛而柔,餘音嫋嫋,他形成了雄勁沉鬱自成一格的“汪派”。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汪桂芬先生

其嗓音特點是“腦後音”,且帶有“嘎音”,開口發聲非常響亮,唱完仍似有餘音嫋嫋。其嗓音高亢渾厚,善於運用丹田氣和腦後音,歌聲響遏行雲,發音吐字飽滿,韻味十足,極富立體感。其唱腔激昂雄勁,善於表達悲憤慷慨的情緒,演唱悲劇故事或悲劇人物時,著力突出其壯美的一面,如《文昭關》的伍子胥、《罵曹》的禰衡等。他運用的唱腔和板式常有別於其他派別,如《武家坡》「在營中失落了一匹馬」一段,各派均唱西皮原板,汪則採用西皮散板,來狀寫薛平貴試探王寶釧時邊窺測其心理,邊隨機應答的情景。汪的唱不但聲洪,還俏中有隙險,甜中帶沙,如他演紅生戲《戰長沙》之關羽,在唱腔方面,曾被人譽為如驚蛇繞樹,愈勒愈緊。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戲界伶聖”汪桂芬

汪桂芬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程門三傑”,此三人中孫菊仙年齡最大,譚鑫培次之,汪桂芬最小,但他去世最早。汪的《硃砂痣》、《捉放曹》與人有別,貴在嗓音運用得法,高低音皆動聽,而中音尤佳,韻味十足。做工方面,他發揚了程長庚端凝肅穆的風格,注意體現劇中人物的身分,如對關羽、魯肅等形象的描繪,便突出了他們典雅凝重的氣度。

汪演出的劇目主要有《文昭關》、《取成都》、《龍虎鬥》、《天水關》、《戰長沙》、《雙獅圖》、《硃砂痣》等老生戲。有時還演出《釣金龜》、《打龍袍》等老旦戲。其傳人有王鳳卿,私淑者汪笑依,老旦謝寶雲、花臉劉永奎亦曾學汪桂芬的表演藝術。

3、“四品頂戴”孫菊仙

孫菊仙(1841-1931年),名濂,又名學年,號寶臣,天津人。人稱「老鄉親」。因身材頎長,又稱「孫大個兒」。1857年,赴票房學戲,尤其喜愛余三勝的唱腔,曾在金聲茶園演出《捉放曹》、《三孃教子》、《桑園寄子》等劇。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孫菊仙工唱工老生,學程長庚,兼學余三勝、張二奎。他嗓音洪闊,氣力充沛,寬窄高低、大小粗細遊刃有餘,行腔不求花巧,以簡樸取勝自成一家,後世稱“孫派”。他在演唱上講究氣口、音色、抑揚,對氣口的使用,功夫很深,“一口氣”唱法就是由他所創。

他在演唱音色上講究根據人物的感情變化而變化,反對眾腔一個味。如在《逍遙津》一劇中的13句“欺寡人”唱段,大多使用鼻音,給人以悲泣之感。他根據劇情的需要使用嗓音,講究剛柔相濟,抑揚頓挫。尤其是煞尾音的處理,往往傾喉一放,風格獨具,有“孫大嗓”之稱。他的演唱,花腔不多,但感情充沛,在樂句的句式結構上,具有自己獨特的處理和變化。

「天使譚」開京劇“流派”之先河!老生“後三鼎甲”如山峰般屹立

他演戲反對墨守成規,主張有所創造和改革。

在唸白上,不拘泥湖廣音和中州韻,多用京音,間中帶點天津字音,聽來深沉明快,親切自然。在表演上,他敢於突破固有程序,自然大方又神氣逼真。演《胭粉計》諸葛亮,能將人物內心的細緻生動又層次清楚地展示出來。他演出的劇目,以唱工、袍帶戲為主,如《捉放曹》、《李陵碑》、《四郎探母》、《硃砂痣》、《戰樊城》、《文昭關》等,尤擅《完璧歸趙》、《御碑亭》、《罵王朗》等劇,並創造了一些孫派獨有唱腔的戲,如《逍遙津》、《胭粉計》、《火燒葫蘆峪》、《雪杯圓》、《罵楊廣》、《戲迷傳》等,為後來的劉鴻升所崇。他還編演過新戲《千秋鑑》等。

1886年孫菊仙被招入清宮的昇平署,在宮廷內演戲同時兼任教習達十六年之久。孫菊仙的京劇表演藝術甚受慈禧太后的稱賞,被賜予四品頂戴。

其弟子有雙闊亭、時慧寶、劉永奎、尚仙舫、王竹生、李東園等人。後來的一些名家從孫派表演藝術中學習,如麒派、高派、馬派、劉鴻升,甚至蕭長華唱段中也有孫派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