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面向春天的队伍 为“听见”赋能

他们,从事心理工作平均年限达15年,最长的已有35年的专职工作经验。然而,在这场突发疫情危机面前,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因为这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它更像是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心灵赋能”,不断传递着“我们终将赢得胜利、迎来春天”的希望和力量。

2月24日晚,记者和慈溪市暖心服务队邱老师联系时,她正在为第二天的热线值班做准备。疫情发生后,邱老师习惯把工作场地搬到自家阳台,工作前会把蓬勃的花草移到花架上,最近又新添了喜欢的香薰。

她解释,嗅觉是人类最古老的感知觉,适宜的香味可以迅速刺激大脑杏仁核,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

“突破固有经验,需要补足功课!”

疫情发生后,慈溪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教育局等单位,紧扣疫情防控期间的干部群众心理服务需求,第一时间组织抽调专业工作力量组建起这支暖心服务队,发起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听“心”行动。

队伍建成第一天,就安排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赵国秋教授施教的岗前培训。“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没有可供照搬照抄的援助方案,你们一定要突破固有经验,补足功课!”邱老师说,这是那次岗前培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之后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督导培训,“补足功课”依然是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培训会围绕新冠肺炎一系列的临床表征和可自行比对完成的初步排查方法等进行内容更新学习。“队伍中的一部分咨询师,比如赵老师就是一位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一线医生,尽管她有相应的医学知识,但对于完全陌生的新冠肺炎,还是需要提前做更多的准备。因为我们无法预估,向我们寻求心理咨询的求助者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毕竟,求助者的问题不仅源于心理应激压力,还会有很多医学知识需求可能。”

这支面向春天的队伍 为“听见”赋能

队员王老师画的思维导图“新冠病毒医学小知识”

“听,要在细微处!”

应急干预对于团队中的咨询师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这样的突发重大疫情,却都是第一次面对。

有着20年心理教学经验的蔡老师对这场战“疫”中求助者群体的变化有着更为清晰的感知。初期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对她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那种无力和恐慌一下子就从电话那头向你袭来。”后来,蔡老师的求助对象发生了变化,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干部也陆续打进电话,“我能听见他们的压力与疲倦,还有对家人的愧疚感。”而最近,蔡老师提到有一些复工复产的企业主、员工也开始成为寻求帮助的对象,“复工复产之时,同步做好心理上的自我调适,是我们在听到他们的困惑后及时给予的支持建议。”

以往咨询师们进行的心理咨询,普遍会有一个周期,但现在通常短而急,且会随着疫情变化而变化。“稳定情绪,帮来电求助者尽快恢复内心平衡是首要目的,我们的干预手段也以倾听为主,耳朵要灵敏,要听在细微处,从他的只字片语、语气停顿中找线索,尽可能地挖掘对方自身的资源,尽量用他们习惯认同的方式帮助缓解当下的情绪问题。”

这支面向春天的队伍 为“听见”赋能

黄老师手记照片

“这场战‘疫’,没有谁是局外人!”

最近,团队里的唐老师成了“霸屏”咨询师,不仅仅是她的暖心工作上了新华网,善做心理团辅的她还通过视频电话为干部群众做线上“云团辅”。

这支面向春天的队伍 为“听见”赋能

“云团辅”

“没有谁是这场战‘疫’的局外人,”唐老师记得为一位企业主做过数次心理辅导,“因为疫情,先前就运转不顺负债累累的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后又突发疾病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回来后又一直担心被感染,自己把自己隔离在卧室里……”这位求助者一度情绪失控,在接受唐老师的多次咨询帮助后,慢慢趋于平和。

“建立合理的认知很重要。其实也正是这次疫情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独处,让我们看到了平常不轻易觉察到的光亮!比如说这几天很打动我的新闻——‘清流哥’领着小病友一起出舱。疫情一定会过去,像我的这位求助者在认知及情绪调整过来之后,已经慢慢开始关心未来自身职业的发展,对于生命的珍惜、个人的成长、奋斗的动力、家庭关系更为紧密的链接等等,我想,都应该是我们在这场疫情中重新学习到的内容。”

截止目前,慈溪市“听”心行动共开展暖心慰问和心理咨询130余人次,直播心理防疫主题公开课8个、点播课7个,编发抗疫心理工作微信53条次、暖心小贴士410余条次,开通疫情期间个人心理健康测评,开设“听见你——我的暖心抗疫手记”专栏,累计阅读收看量5.6万余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