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荆州古城


三国初期关于争夺荆州的战争,从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征刘表算起,经赤壁大战,襄阳之战,至蜀汉章武二年刘备夷陵败北结束,前后达十五年,投入兵力数十万。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继而划入曹操名下,转瞬又为刘备、孙权联合夺去,最后则由孙权独霸,其主数易。争夺荆州的战争为何如此激烈持久,是因为在曹、刘、孙三方发展势力的过程中,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归宿影响着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


据《后汉书》,荆州辖郡七,县、邑、侯国百一十七。七郡是: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西等省的一部分。地处长江中游,东联吴、会,西接巴、蜀,南连交、广,北通许、洛,水通四通,陆路八达。汉末中原战乱不已,这里却未受影响,沃野千里,民殷商富,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


而荆州牧刘表,却是无为之主。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角度分析,荆州都是当时军阀可夺取以发展势力的一块宝地。荆州北面与曹操势力的中心地区许昌、洛阳毗邻,如果占据荆州,不仅北方领土有了屏障,而且可以巡江上下,直袭孙权和益州的刘璋。因此,曹操在控制北方后,就及时把翁灭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他厉兵株马,在邺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刘表剧照


诸葛亮一出山就向刘备指出,曹操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荆州。果然,公元208年夏,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奔荆州而来。而荆州,又是孙权确保江东、成就帝业所必须据有的一块地盘。孙策在时,就“欲取荆州”。早在曹操南下前,鲁肃就向孙权指出:



“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干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孙权立即采纳了这些建议,领兵征讨江夏太守黄祖。曹操尚未南下,孙权就把手伸向了荆州。从孙权抢占江夏的急迫心情,可以看出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跨有荆、益”,是刘备成就霸业之本。流漓失所的刘备寓居荆州小县新野七年,正苦于无发展势力的地盘,听到这番议论后茅塞顿开。从此,刘备明白了荆州对兴复汉室的重要。


在刘琮投降曹操,拱手让出荆州时,诸葛亮曾“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鉴于力量单薄,在曹操大军压境时用武力夺取荆州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惹恼荆州士民,刘备没有同意诸葛亮的主张,他在刘表墓前祭祀一番,以信义和感情来收获荆州的人心。此举果然奏效。曹操杀入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荆州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和当时兼并战争的形势,都决定了它是曹、孙、刘三个集团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剧照


二、荆州争夺战第一回合


建安十三年冬发生的赤壁之战,实际是一场荆州争夺战。结果是孙、刘联盟,以弱胜强,曹操大败。虽如此,曹操并没有放弃在荆州的利益。他回北方时,“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使乐进守襄阳”。周瑜穷追猛打,围攻江陵。一年后,曹仁不得已而弃城退守樊城。可以说,这是赤壁之战的尾声。经过赤壁之战的较量,曹操南进的势头被遏止,但他派兵死守襄阳、樊城一线,以拱卫许都。


孙权除原占有的江夏外,又得到了南郡。刘备则利用战争胜利之机,获得荆州七郡中的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刘备势力剧增,自任荆州牧。荆州争夺战的第一回合结束了,孙、刘共同夺得了荆州大部,然而,这种共有荆州的形势,又在结盟的双方中埋下了斯杀的祸根,影响着鼎足之形的稳定。

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出兵三万,而获土甚少。刘备出兵仅两万,却得四郡。这是不公平的。当刘备还要从孙权手中借走南郡时,周瑜等将领的不满爆发了。


他对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周瑜认为,应该用美人计腐化刘备,以并吞其人马地盘,而借地之举是为虎添翼。鲁肃则劝孙权暂借南郡给刘备,以共拒强曹。着眼于长远目标,孙权暂时放弃了在荆州的部分利益;为了进两步而退一步,这无疑是英明的决策。当时时机不成熟。现在,荆州已为刘备占据,孙权自然把眼光盯住了益州。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刘备剧照


三、荆州争夺战第二回合


建安十五年,孙权夺得交州后,准备西上益州。而据荆州并进图益州,是《隆中对》为刘备制定的立国方针,刘备当然不容孙权染指益州。他便诡称:“备与璋托为宗室......今璋得罪左右,备独谏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孙权对此假话置之不理,毅然派兵西进。刘备立即沿江布防,令关羽、张飞分驻江陵、秭归,调诸葛亮据南郡,摆出不让一兵一卒过境的阵势。孙权只得忍气退兵。但是,一年后刘备却率兵入蜀。孙权得知,大骂:“猾虏,乃敢挟诈如此!”他也翻脸召回胞妹,并企图带走刘禅作人质,准备同刘备决裂。


刘备不让孙权伐蜀,却自己去取蜀;取蜀后又拒不交还荆州,对这种无赖行径,孙权十分气愤,他便委任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官吏,去强行接管。但是,统统被关羽赶跑。于是,孙权诉诸武力,派吕蒙领兵两万,攻打这三郡。三郡很快丢失,荆州告急。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孙权剧照


刘备领兵五万从成都急入荆州,驻公安,令关羽领兵三万入益阳,准备夺回三郡。孙权也亲自赶到陆口,命鲁肃领兵一万去益阳,配合吕蒙抵挡关羽。双方剑拨弩张,大战一触即发。适逢曹操发兵攻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不得已向孙权求和。孙权也感到兵力不足,难以获胜,便同意言和。荆州争夺战的第二个回合,发生在结盟的孙、刘之间,以平局而告终。


四、荆州争夺战的第三回合


刘备集团的荆州守将关羽,自建安五年随刘备入荆州后,从未离开过。他参加了赤壁大战。战后,刘备“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入蜀,以关羽和诸葛亮共守荆州。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助刘备攻打刘璋,关羽留下总督荆州军政。关羽驻荆州达二十年之久,独任一方重任也有八年。他追随刘备数十年,深知创业之艰辛,荆州得来之不易,以及荆州对于蜀汉之重要性。


他格守寸土不让的方针,在边界上与东吴时有磨擦。东吴方面是鲁肃镇守陆口,与关羽为邻。鲁肃是江东主张联刘拒曹的大臣,对于边界上的争纷,他“常以欢好抚之”。因此,孙、刘两方在荆州相安无事了几年。建安二十二年,鲁肃死,吕蒙代统其部。吕蒙是主张夺回荆州的将领。接替鲁肃后,他便向孙权密陈计谋说:

“(关)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强占我荆州,“今不于强壮时图之”,将后悔莫及,其意在唆使孙权攻打曹操的徐州,向北发展势力。如今要改向攻打荆州,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先出兵何方为上策,孙权犹豫不决。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诸葛亮剧照


吕蒙进一步分析说,徐州易攻难守,“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这番分析打动了孙权,他决心暂弃徐州而先夺荆州。建安二十三年,为了夺回荆州,解除后顾之忧,孙权不惜向曹操请降称臣。孙、刘联盟因荆州的归宿而解体。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夺得汉中,自称汉中王。关羽借此声威出兵,向襄阳发起进攻。他斩庞德,擒于禁,水俺七军;然后围曹仁,困襄、樊。曹操所属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纷纷投降。


一时里,关羽威振华夏,曹操集团为之慌乱,“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懿却认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摄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操依计而行,利用和扩大孙、刘间的矛盾,坐收渔人之利,以保住自己在荆州的最后一块地盘。曹操的许诺给孙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并默许他独占荆州,孙权大为高兴。当关羽起兵攻襄、樊时,吕蒙就敏锐地看到,袭取荆州的机会到了。他上疏孙权,让他以治病为名假离职,“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而羽可擒也”


于是,孙权便以一个“未有远名,非羽所忌”的年轻将领陆逊来接任他,陆逊到任后,进一步麻痹关羽。他致书关羽,自称“仆书生疏迟,恭所不堪”,以卑词令其懈,甘言美其功。关羽接书后丧失了对东吴的警惕,抽调后防军队助攻樊城,造成后方空虚。于是,“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即至克公安、南郡”。关羽得知后匆匆撤兵回救,行至途中,在当阳附近被东昊伏兵擒杀。荆州争夺战的第三个回合结束了,襄、樊之围自解,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保住了南阳郡。孙权袭杀关羽,夺去荆州三郡,刘备当然不会善罢甘休。荆州争夺战进入了第四个回合。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鲁肃剧照


五、荆州争夺战第四回合


孙权擒杀关羽,夺得荆州后,立即分别对曹操和刘备耍手腕,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把关羽的头颅献给曹操,企图移祸于人;又遣使入贡,低三下四向曹操称臣。同时,派陆逊“守峡口,以备蜀”,但又派人向刘备求和。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怒不可遏。公元221年7月,他称帝不到三个月,即兴兵征讨孙吴。出兵前,赵云极力劝谏说:“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诸葛瑾受孙权之命,去信向刘备晓以利害关系,也指出:“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要刘备权衡轻重,三思而行。


而“先主盛怒不许”,执意伐吴。刘备伐吴,诸葛亮的态度如何呢?因他主张联吴抗魏,多数论者认为他是反对伐吴的,其实并非如此。“跨有荆、益”,然后兵出秦川和宛、洛,收复中原,是《隆中对》中制定的复国方针。如今荆州丧失,北伐中原只剩益州孤军,诸葛亮会怎么想呢?荆州对于兴复汉室的意义,他比谁都清楚。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关羽剧照


因此,简单地说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尚缺乏证据。刘备之所以执意伐吴,不仅仅是他与关羽“譬犹一体,同休等戚”这种关系,出于感情因素,也是基于这样一点:荆州是他成就一统天下大业的一块重要基石。关于诸葛亮对伐吴的态度,史书上只有一句话。他在夷陵之战后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

诸葛亮对伐吴不劝阻,一是刘备盛怒,劝不住;二是蜀军顺江而下,若能观变出奇,可以获胜。这一解释十分贴切。


伐吴失败不等于不该出兵,而是没有法正那样高明的智士辅佐。诸葛亮存在着荆州应该夺回的想法,当然望伐吴并能获胜。因此,他对伐吴失败的叹息,不能成为他反对伐吴的佐证。刘备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开战之初,蜀军进展顺利,打到荆州的夷道虎亭一带,吴将陆逊为避其锐气,实行有计划的战略退即,待蜀军师老兵疲时,发起反击,以火攻破敌歼灭蜀军数万,大获全胜。


刘备狼狈逃回白帝城,又气又恼,一病不起,于章武三年病故。长达十五年的荆州争夺战结束了,是以孙权的胜利结束的。孙权为了夺取和独据荆州,始而忍气吞声,进妹借地给刘备,继而向曹操请降称臣,一再入贡献宝,因此避免了两面作战。当打败刘备,夺得荆州后,他便脱离曹魏,又向刘备求和,重结与蜀盟好。

刘备惨败,国力大伤,只得承认现实,放弃荆州,与吴讲和。荆州的归宿解决,三国鼎立的形势也得到稳定。


荆州:割据称雄的必争之地,影响三国鼎立的形成

吕蒙剧照


当然,蜀汉最终未能以荆、益立国,还受到两州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在远古时代,荆、益二地就分别以楚国与巴蜀并存。到了汉代,两地的经济、文化得到相应发展,又成为两个并立的经济区域。在两州中,无法以一州为政治经济中心去统辖另一州。从地理环境看,两州中隔大巴山、巫山,交通极为不便;虽有长江相联,由于三峡险峻,江窄水急,航运艰辛。打仗用兵,相互间难以支援。益州险固四塞,出入不易,史称“独守之国”。而荆州为四战之地,因长江中下游开阔的江面,与扬州联成一片,形成吴、楚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联系频繁而久远,与荆、益相比较,情况就大不相同。因此,蜀汉难以守住荆州,实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