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打疫苗這說法嗎?是怎樣接種的?

用戶5474710911


願COVID-19早日被人類攻克,武漢加油!

作為中國人,這一點我們是有著充分的民族自信的——世界上最早的疫苗接種術,來自於中國。

儘管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現代疫苗接種是英國的琴納醫生所發明的牛痘接種術,但是這種為了預防天花所出現的技術其源頭卻在一千年前的中國——這就是中國的種人痘術。

所謂的種人痘,並不是把年輕人臉上長的青春痘擠破了再種下去,而是用反覆燒灼過的銀針在天花患者身上所起的痘上剮蹭幾下,然後再用它去刺破另一個正常人的皮膚。此外,還有痘痂法、幹痘法等,原理基本相同。

這個人所接種的位置上不久會起一個小包,並且會出現發熱現象。但是一旦挺過危險期(在這期間死亡率約2%),就會獲得長久的對天花的免疫力。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其實就是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手段來促使機體對病毒產生免疫力的手段,相當於一種減毒活疫苗。如今,我們打狂犬疫苗的原理也和它差不多(但是和後來應用最廣泛的牛痘接種卻完全兩樣)。

種痘術在中國的起源說法不一,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宋朝真宗年間,至遲不晚於明隆慶年間,比18世紀末期形成的牛痘接種術早了至少兩百年。就連琴納醫生也承認,他是根據中國的種痘術才發明的牛痘接種。

遺憾的是,這種方法在中國卻並沒有推廣開,甚至在歐洲已經全面推行牛痘接種近一百年後,中國還有一位皇帝(同治帝)因為天花及其他併發症而死。

起了個大早卻趕個晚集,說得大概就是大清王朝了吧。



青言論史


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雛形是由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所記載的「療狂犬咬人方,乃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其後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崔之悌在《纂要方》、王燾在《外臺秘要》裡都有類似記載,可見古人運用此類方法治療狂犬病行之有效,並長期流傳。\r後來,法國生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明了狂犬疫苗,而巴斯德發明狂犬疫苗的方法竟然與《肘後備急方》所說的方法(「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極其相似,巴斯德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相比之下,巴斯德的發明要比《肘後備急方》晚將近1500年。\r而我國古人在免疫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在天花預防上。在《痘疹定論》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代真宗時的宰相王旦,生了幾個孩子都因患上天花而夭折,後來好不容易老來得子,十分寶貝這個孩子,非常擔心這個孩子也怕也步入前面幾個孩子的後塵,染上天花離他而去,所以遍訪名醫,尋找能夠幫他孩子預防的天花的方法。\r最終在四川峨眉山尋得一位在民間聲望很高的醫生,這個神醫在一個藥瓶裡取出一點藥粉塗在孩子的鼻腔裡,7天后這個孩子開始發熱出痘,等到第12天,痘全部結痂,發燒也好了。\r出過天花而能活下來的孩子終身不會再染上天花了,等於上了保險,因為天花而痛失過好幾個孩子的丞相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看到經歷過天花考驗而存活下來的兒子,他喜極而泣,對這個神醫給予厚謝。這就是中國接種天花最早的記載,可以看出,我國遠在十世紀就採用種痘的方式預防天花。



希爾大大


在現代醫療體系之中,疫苗是預防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疫苗本身就是微量的病毒,一般來說,醫院會在被注射者患病之前為其注射微量的病毒。由於病毒的量很小,他不會利用被注射者患上此種疾病,相反,被注射者體內會對病毒有防禦反應,產生相對於此病毒的抗體,等疾病來臨之時,注射過疫苗的人就會對疾病有著基本的抵抗力。

疫苗技術的進步要依賴於微生物學的進步。19世紀60年代,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在實驗中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從此,微生物學才作為一門正經的學科登上了學術界的舞臺。微生物學誕生之後,很多困擾人類多年的疾病的疫苗被生產出來,例如由蚊子傳播的黃熱病、曾經造成大規模人口死亡的天花。至此,人類才擁有科學抵禦瘟疫的能力。

巴斯德

不過。雖然疫苗的研發與微生物學的進步相關,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微生物學出現之前就不存在疫苗。誠然,微生物學將疫苗的研製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但在各個文明圈的傳統醫學之中,醫生先輩們亦通過他們多年的經驗製造出很多疫苗。或許這些疫苗在生產規模和效用上沒有現代的疫苗這樣強大,但是我們也不應否認。正是這些相對原始的疫苗。使我們的祖先們擺脫了疾病的困擾。讓文明得以在一代一代人之中延續。

在本文之中,餘孽君將向大家介紹,中國古代醫師是如何通過一種傳統的疫苗——人逗,來預防曾經殺死無數人的疾病——天花的。

天花在中國的傳播與殺傷力

天花是一種歷史十分悠久的病毒。在3000年前的古埃及時期,天花就出現在法老的臉上。天花的擴散範圍極其之廣。無論是身處歐洲的羅馬帝國,亦或是東南亞的印度次大陸。都曾深受天花病毒的肆虐。大航海時代之後,天花病毒也被來自歐洲的侵略者帶到了美洲大陸之上,這種新型疾病為美洲帶來的是無數印第安人的死亡,而這個過程也加快了歐洲的殖民侵略速度。據西方歷史學家估測,在19世紀一種較為溫和的天花病毒出現之前。天花的死亡率竟然能達到驚人的25%。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天花傳入中國的時間在公元三世紀至四世紀之間。但不知是早期得病的人數不多,還是醫生們對這個疾病束手無策,宋代前鮮有關於天花的診斷記錄以及醫治方式。到了宋代,醫生們對於天花的關注逐漸增加。很多專營兒科的醫生們寫書介紹天花的病狀以及醫治方式,例如錢乙、董汲、陳文中等人。這個現象說明,自天花傳入中國之後一直到宋代,天花的情況基本已經穩定。天花患者主要集中在剛出生的嬰兒身上,並造成了大量夭折現象,因此引發兒科醫生的重視。

顯微鏡下的天花

不過。穩定並不意味著危害小。即使到了清代,天花依然是一種相當致命的疾病。清朝初年的禮部尚書王崇簡曾自制一份年簡記錄自己的家庭情況,在這份年簡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王崇簡總共生育了17名孩子,但其中6人都在10歲之前便死亡,其中有4名是因為逗疹而死。身處封建社會頂點的統治者們亦要受到此病的折磨,順治和同治皇帝都直接死於天花,康熙雖然成功在天花中生存了下來,但他的臉上也因此產生了很多麻子,這是得過天花的象徵。

康熙生過天花,臉上很可能有很多麻子

到了18世紀,英國鄉村醫生琴納發現,很多擠奶工的手背上長有牛痘,而這些人常常不易患上天花。琴納立刻想到,牛逗是否可以抑制天花的傳播?於是琴納便從牛豆之中擠出膿汁,並將其注射到孩子的手上。琴納驚奇地發現,這些被注射過牛痘的孩子不會再患上天花。從此,人類終於有了對抗天花的手段。牛逗的原理與現代疫苗差不多,都是通過注射微量的病毒讓人體產生抗體。在現代醫學的推進之下,人類終於在1979年徹底消滅了天花。

琴納正在給兒童接種天花

不過,在牛逗傳入之前,中國醫生已經通過豐富的醫學經驗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天花預防手段——人逗法。

人逗法的出現與發展

在中國醫學史上,人逗法的出現時間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話題。清代的醫學界專家們經常將人逗法的起源追溯到北宋宋真宗統治時代,也就是11世紀。在清人整理的人逗法起源故事之中,發明這種療法的並不是人類醫師,而是峨眉山仙人。但這種神話沒有多少史料之稱,而且。即使人痘法真的起源於11世紀,在之後的幾百年裡,也沒有多少史料證明這種療法流行在中國社會中。

《同治湖州府志》追溯的起源時間較晚。此史料認為,人逗法的發明者是明末清初一位名叫胡美中的醫師,峨眉山仙人託夢給他,教會他人痘法。但是,這種說法又將人逗法的出現時間估計的過晚,因為在隆慶、萬曆年間江南地區就出現了關於人逗法的記載。我們姑且認為,人逗法大概是在明朝初期到中期之間出現的。而各種史料都提到了峨眉山仙人,這意味著人逗法可能起源於中國西南部,亦有些學者認為人鬥法是從印度傳到西南部,最後傳遍佈了整個中國。

人痘法的種痘方式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清朝初年的著名醫師張璐曾在其著作《醫通》(1695年成書)中做了詳細記載:一種是取患者之痘漿收入棉內,“納兒鼻孔,女右男左……大抵苗順則順,必然之理”,此方法被稱為“早苗法。另一種是用痘痴取代痘漿,為兒童注射,被稱為“水苗法。第三種方法則是“以新出痘兒所服之衣,與他兒服之,亦能出痘”,此種方法並非標準的疫苗注射方法,而是將人逗傳染給其他兒童。

18世紀末期,人逗法又有了新的發展。醫生們按照豆苗的種類,將方法分為湖州派和松江派。湖州派主張用新的逗作為逗苗,為兒童注射,而松江派醫生認為。如果將逗中的逗漿保存下來,並用藥多次提煉,其安全性和效用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這個事實說明。當時的種植技術已經相當純熟了。

張璐的《醫學全書》中最早記述了人痘法

在多年的行醫經驗之中,醫生們發現痘苗出現時的客觀情況與痘苗的效用有很大影響。因此,醫生們並不會隨意給孩子接種,而是會考慮逗苗的質量、接種時間、逗苗的培養條件等多方面內容。清代醫生張琰在其描寫人逗法的著作《種逗新書》中指出:“醫人必取吉苗,苗吉則痘無不吉矣,且既種苗,則發熱之初,知是痘疹,凡飲食衣被,各思戒慎,自可無冒風觸穢之虞。”朱純霞認為種逗的最好時機是不滿週歲的兒童,若到兒童五六歲時再接受種植,那麼術後便不太好調理。這些進步不但說明醫生們的謹慎,而且也說明,當時的醫療技術並沒有達到能完全杜絕一切有害因素影響的水平。

正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當時的醫生們會求助於宗教。明清之際,醫生的行業之神中有一個痘花娘娘,人們認為他可以保護受種的小孩。種逗之前,醫生往往會舉行一系列祭拜逗花娘孃的宗教儀式,松江地區的進士董含記錄,時人在小兒種痘之前,必“錄小兒生辰焚香置几上”。在18世紀,種逗技術得到了大發展,但張琰仍在他的《種痘新書》中用很大篇幅來說明進行宗教儀式的重要性以及具體的儀式流程。

人逗法的傳播與接受

人逗法雖然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療法,但是中國人接受這種新興療法依然要用很長時間。在傳統的醫學觀念之中,天花被視為父母行男女之事時所散發的毒素,是內在於孩子身體之中的毒素。人們無法預防,無法治療,只能任其發展,而孩子是否存活也只能聽天由命。在這種觀念之下。號稱可以提前預防天花的人逗法自然也被視為一種異想天開之物。

嘉靖時期的名醫汪機曾對預防天花的可能性表示過懷疑:“人傳有藥預投兒服終身不出痘疹,豈理也哉,痘中於有生之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低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也有醫生指出,治療天花的最好辦法就是無動於衷、順其自然:“無實實,無虛虛,無信庸醫巴方……守禁忌,節起居,慎調護,謹飲食,即兇亦有變為吉者……”

即使是詳細記述過人逗法的張璐,亦將這種“不入流”的方式稱為“然皆方士之所為”,並表示最好的方式還是順其自然:“吾以靜眼觀之,易若順天隨時,不假強為之為愈也”。明清之際,講述天花的專業醫書也不願意提及這種治療法。雍正初年所編撰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專門有一部分列舉逗疹相關的書籍,但其中沒有一本提到了人逗法。

不過,即使在正統醫學界,醫生們很晚才注意到這種新的治療方式,民間早已廣泛應用人逗法來預防天花。據董含記載,順治年間的一位醫師的家族祖傳人逗法已經傳了三代,張琰則聲稱其祖父在萬曆年間就曾去江西學過人逗法。明朝人李樂在萬曆年間寫成《見聞雜記》中記載了種逗的見聞:“餘通家徽人開典於禾,長郎中痘……”,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則寫下自己對逗醫的讚美:“浦陽有傅商霖者,以種痘術抵吾裡,孫輩七人俱得安全,其未信者,鄰里同舍多耀此厄。”

不過從這些記錄來看。人逗法主要在南方的民間才得以流行,但在北方卻鮮有使用人逗法的記載。因此,縱觀明清時期的史料,我們會發現北方深受天花的困擾。滿人和蒙古人入關之後,他們遇到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猖獗的天花病。為了對抗天花,清朝統治者們實行了許多強制性的隔離政策,順治曾在1645年要求患者遠離京城四十里以防止傳染,但即使如此,順治還是因感染天花而死。而順治選擇康熙作為自己繼承人的原因,也是因為康熙已經得過了天花,這樣長大後就不易因天花而死。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患過天花,康熙極力推動人逗法進入北方

不知是不是因為兒時的心理陰影,康熙成年以後,大力推動人逗法進入北方地區,以防天花再次肆虐。康熙從人逗法較為成熟的江蘇、江西等地邀請很多有經驗的逗醫進京入宮,並請他們為皇室成員種逗。康熙引入人逗法的措施起到了很大的反響,清朝皇室成員和北方平民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很多蒙古和俄羅斯醫生還專門來北京學習人逗法,並在家鄉推行這種療法。

結語

19世紀中葉開始,琴納發明的牛痘法傳入中國。開始時牛逗法只在廣州流行,但由於其在取種、成本、療效等方面都優於人逗法,因此牛痘法的擴散速度極其之快。到了19世紀末,牛逗法不僅被中國人廣為接受。而且種植牛痘還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擁有專門講述牛逗法的書籍,也有專門種植牛逗的醫生。總之在這個時候,牛痘法已經完全取代了人逗法。

那麼我們可以認為人逗法遠遠不及牛逗法重要嗎?雖然牛痘法是一種更為現代更為高效的醫療方式,但是我們應注意一點:通過種植疫苗來預防天花的思路正是從人逗法開始。如上文所述。在人逗法出現之前,醫生們往往認為患了天花之後只能順其自然,人類並無法防範天花。而使用人逗法對天花進行預防,是中國醫療史上的重要思想突破。牛逗法傳入中國之後,之所以能快速被中國人接受,正是因為在這之前人逗法已經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醫療思路,令人們接受通過注射疫苗來預防天花的思想。

可以毫無疑問的說,人逗法為牛逗法提供了基礎。雖然這項傳統醫術已經消失。但我們也不應低估其在中國醫療史上的重要地位。






生如夏花芳齡十八


現在的疫苗事情鬧的比較大,小編也不敢妄言。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代接種疫苗的方式吧。別以為現在才有疫苗,其實在古代人們就開始接種疫苗了!傳染病在古代也是十分可怕的災難。東漢末年,傳染病肆虐,每隔幾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傳染病流行。其實“疫苗”最早用於晉朝對狂犬病的以毒攻毒療法,千百年來中華一直和傳染病做著鬥爭,古人的思路與現代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隔離法、疫苗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我們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制定關於防治傳染病法規的朝代。在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明確記載了秦朝防止傳染病的法律措施。秦朝人首先強調的是預防——主動的預防。《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記錄著這樣一件事情:其人丙因為外祖母同裡者曾有“毒言”,他也被懷疑患有“毒言”。

根據考證,“毒言”是一種熱帶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它的傳播方式與非典相似,是通過唾液傳播的疾病。根據傳播特點,知情者採取了主動斷絕與丙接觸的行為。在各種活動中,大家儘量避免與丙接觸,如果沒有辦法,也要避免與丙共同飲食,或者不用同一器具。

宋代是中國古代疫病頻發的時期。瘟疫的流行,迫使宋朝官府、醫學家和官僚士大夫等對疫病的成因和治療進行積極的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輔助的疫病防治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中醫傳染病學、病因病機學和臨床方劑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傳染病防治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清朝的時候,在皇宮裡,不僅要用藥給帝后們治病,也要有防疫的醫療措施。 光緒年間,京城流行瘟疫,宮中有不少人罹病,弄得人心惶惶。為此,眾御醫議了“避瘟丹”,其藥物組成是:雄 黃八兩,鬼箭羽一斤,丹 參一斤,赤小豆一斤,共研末,和蜜糖一起加熱拌和做成藥丸。宮中藥物眾多,且質地優良、採集道地、配製齊 備、炮製嚴格、稱量準確、煎用及時,只要有好方子,就不必再愁其他了。



小哥哥說歷史


現在的疫苗事情鬧的比較大,小編也不敢妄言。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代接種疫苗的方式吧。別以為現在才有疫苗,其實在古代人們就開始接種疫苗了!傳染病在古代也是十分可怕的災難。東漢末年,傳染病肆虐,每隔幾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傳染病流行。其實“疫苗”最早用於晉朝對狂犬病的以毒攻毒療法,千百年來中華一直和傳染病做著鬥爭,古人的思路與現代有許多相似之處,如隔離法、疫苗法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我們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制定關於防治傳染病法規的朝代。在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明確記載了秦朝防止傳染病的法律措施。秦朝人首先強調的是預防——主動的預防。《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記錄著這樣一件事情:其人丙因為外祖母同裡者曾有“毒言”,他也被懷疑患有“毒言”。

根據考證,“毒言”是一種熱帶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它的傳播方式與非典相似,是通過唾液傳播的疾病。根據傳播特點,知情者採取了主動斷絕與丙接觸的行為。在各種活動中,大家儘量避免與丙接觸,如果沒有辦法,也要避免與丙共同飲食,或者不用同一器具。

宋代是中國古代疫病頻發的時期。瘟疫的流行,迫使宋朝官府、醫學家和官僚士大夫等對疫病的成因和治療進行積極的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民眾為輔助的疫病防治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力地促進了中醫傳染病學、病因病機學和臨床方劑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傳染病防治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在清朝的時候,在皇宮裡,不僅要用藥給帝后們治病,也要有防疫的醫療措施。 光緒年間,京城流行瘟疫,宮中有不少人罹病,弄得人心惶惶。為此,眾御醫議了“避瘟丹”,其藥物組成是:雄 黃八兩,鬼箭羽一斤,丹 參一斤,赤小豆一斤,共研末,和蜜糖一起加熱拌和做成藥丸。宮中藥物眾多,且質地優良、採集道地、配製齊 備、炮製嚴格、稱量準確、煎用及時,只要有好方子,就不必再愁其他了。

以上就是古代的接種疫苗的方法,關於疫苗的事情您還有更多的瞭解嗎?





帶派嗷9000


在中國歷史上,天花、麻疹、白喉、猩紅熱、鼠疫、霍亂、傷寒、痢疾等等病毒都曾肆虐一時,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清朝的順治帝后世多認為是死於天花。為了戰勝各種病毒,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研製了各種疫苗,將人類從病毒的魔爪中拯救出來。疫苗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天花是非常可怕的一種流行性疾病,一旦得了天花,幾乎就沒有生的可能,必死無疑。歷史上,順治皇帝就死於天花。

隨著古代人對這個疾病越來越重視,他們就開始慢慢研究接種的方法。他們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將天花病患者結的痂或者濃汁,吹到人的鼻孔中,讓人輕微的感染一下這個疾病,之後,便具有了這個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從而實現了接種疫苗的目的。

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定的風險性,它的死亡率還是非常高的接近20%。所以,人們就進一步的去研究,怎麼降低它的死亡率,提高藥效呢?

後來,經過研究人員發現,可以通過篩選,把真正有用的病毒、危險性小的病毒篩選出來,這樣死亡率就降低了,藥效也增加了。古代醫療技術儘管簡陋,但是也能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清朝皇帝中,有四位染上天花病毒,順治、康熙、咸豐和同治(一說死於梅毒)。據說康熙之所以登基,是因為幼年染上天花卻大難不死。在清朝,鼠疫在1860-1912年間也曾猖獗,尤其是1910年發生在東北的鼠疫。

中國古代醫生們為了治療和預防天花,想盡辦法,其中之一就是“種人痘”,乾隆年間,班禪在來京的路上因拒絕種人痘,最終染天花而死,這一方法後來在英國變為“種牛痘”,並於1805年傳入中國。不過因藥品價格過高,這類醫療措施只能做重點示範,離全國普及尚遠。


木札


世界上最早的接種術來自中國。


雨碩兩人


有,是通過牛痘接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