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五章,学会不偏私与虚静领导智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读《道德经》第五章,学会不偏私与虚静领导智慧

这章是《道德经》里引起争议比较大的一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chú)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是祭祀时候用的。在祭祀之前受人们重视,祭祀之后就被丢弃。

有人认为老子人心狠毒,他把天地说成是没有仁爱之心,万物在它眼里就像草扎的狗一样,根本得不到天地的爱惜。

另一种解释是:天地根本不关心人世间的事,你别老祈求老天罩着你,你得靠自己。所以这里就讲了一个道理,天地对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它不会偏爱任何人,“天道酬勤”,你得靠自己。我想这才是老子的原意。

读《道德经》第五章,学会不偏私与虚静领导智慧


圣人不仁,圣人对百姓也没有仁爱之心吗?对人世间的罪恶也都该视而不见,不关心吗?当然不是。老子说的圣人,是指有智慧的领导者。领导你要做的事情很多,你得做到公平,不偏私。

大到国家的领导,小到一个家庭的家长,都要做到不偏私。你不要认为谁弱,你就要去帮谁,你要让他自己去努力。

有的家庭里,生几个孩子,哪个孩子条件差,父母就去帮。到最后这个差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帮助是应该,心里总是想,反正有你在我肯定饿不死,自己干脆不努力了,这样父母怎么帮扶也扶不起来。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时候父母越帮,子女越懒。贫的人他本身是懒不是贫。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怎么做到公平,不偏私呢?比如你制定一个法令、规则,大家都要遵守,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不能说这个人有这个原因可以不遵守,那个人有那个原因可以不遵守,到最后这个法令、规则失去威慑力。所以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强调大家一律平等。道家讲的不仁才是“大仁”。

读《道德经》第五章,学会不偏私与虚静领导智慧

虚静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tuó yuè),就是风箱,是用来鼓风的。老子把天地之间比喻成风箱。风箱中间是空的,因为是空的所以能鼓风。这与第一章讲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和“无”一个道理,风箱正是利用了无的作用。

风箱中间空,是虚,外表实,一虚一实;风箱不动,是静,人拉风箱,风箱就产生风,风是动的,一静一动。人越鼓风越大。老子把天地比喻成风箱,天地就像风箱一样是虚静的。

那么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怎么保持虚静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是在讲政令不能老变来变去,今天发布一个这样的,明天发布一个那样的,太繁琐就没人听了,最后就会灭亡。应该像天地一样保持虚静,才是恰到好处。政令讲究大道至简。

第五章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讲公平,不偏私;一部分讲虚静。能够坐到老子对面问问题的人,都是有地位的人,都是领导者,不是一般人,所以老子的很多话是给这些领导说的,要求这些领导要有大的格局,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