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週刊》:城市收縮

《瞭望東方週刊》:城市收縮

“收縮城市”這一概念1988年由德國學者提出,用以指代那些因去工業化及人口結構變化而導致人口減少和經濟衰敗的城市。

近年來,這一概念被引入國內並受到關注:我國的城鎮化已進入“下半場”,大部分城市仍處於增長階段,與此同時,一些城市開始收縮或局部收縮。

中國城市的收縮,主要原因是資源枯竭與產業轉型不力導致人口流失。不過,與“衰敗”等概念不同,“收縮”不等於塌陷,其中蘊含著積聚發展的機遇。單個城市的收縮,並不影響經濟整體平穩發展的態勢。

中國城市的收縮,也是當前城市化進程的另一面:在人才爭奪戰中,大城市的優勢愈發突出,它們所吸引的部分人口,正來源於中小城市。而人口的空間再配置,在全世界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面對城市收縮,仍需未雨綢繆,防範風險。

不論是採取適應性還是應對性的策略,都需基於人口和城市發展現狀,量體裁衣,重新佈局。最重要的是,必須轉變“為增長而規劃”的執念。

2019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具體而言,就是要合理精簡發展規模,整合利用存量資源,包括整合供給過剩的住房市場,實現廢棄空間再利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構建更為宜居的城市空間,強化快速交通與各類城市中心的無縫銜接,緩解職住分離、鐘擺交通壓力問題;重新定位城市功能,發展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面對收縮,中小城市要注重與中心城市形成區域協同,錯位發展。“虹吸”了中小城市人口與其他生產要素的中心城市,也要在公共服務配套等方面考慮周邊城市的訴求,從都市圈的整體視角進行規劃統籌。

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在協同中創造機遇,是新型城鎮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據《瞭望東方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