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週刊:長三角產業地圖呼之欲出

2019-05-13 11:35 | 《瞭望》新聞週刊

《瞭望》新闻周刊:长三角产业地图呼之欲出

2017 年7 月12 日,浙江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的集裝箱碼頭。

△長三角地區間產業結構存在明顯梯度差異,但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尚未充分發揮整體聯動效應;共建園區等“飛地經濟”仍存在發展規劃與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以城市為發展和競爭主體的現狀,與一體化要求之間存在矛盾,各省、各市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尚沒有形成有效的對接機制,產業生態圈亟待深度融合

長期以來,產業“同質化競爭”是制約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產業競合關係進入新階段,但《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研發現,當前產業結構相似性、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地區間合作機制不完善,仍需大幅提升產業佈局規劃高度、轉移承接有序度、資源要素流動自由度,科學構建長三角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協同式、嵌入式的長三角產業生態圈。

產業一體化呈三大新特徵

隨著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推進,市場主體聞風而動,各地積極行動,氛圍濃烈。

“市場主體主動提前佈局、提前轉移。去年6月之後,洽談簽約的長三角項目有56個,上海的佔8成。”安徽宣城經開區副主任張旗會說。據統計,2018年,宣城市來自滬蘇浙的投資佔比達8成、重大項目佔比過6成。在浙江嘉善縣,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項目落地,成為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第一個區域合作的重大產業平臺。

記者調研瞭解到,從企業自發到政府引導佈局,從競爭到協同,當前長三角產業一體化呈現一些新特徵:

從產業佈局看,由垂直分佈向水平分佈、從梯次佈局向塊狀佈局過渡。同時,企業總部、研發基地、生產基地在長三角內協同布點趨勢明顯。以往主要作為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安徽,也出現了佔據產業鏈高端、在全球布點的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泰州民用造船量2018年超過上海,以前是不可能的。”新揚子江造船董事長任元林說,企業的總部和生產基地在江陰、泰興、靖江,研發中心在上海,在太倉還有一個海裝工程中心。

從產業轉移看,由自發點狀轉移向區塊轉移,由單純企業承接轉變為管理承接和平臺建設。“過去是來一個項目落一個,現在松江企福集團等運營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紛至沓來,著眼於打造平臺,迎接下一波分工協作。”張旗會說,通過園區共建、精準招商等,宣城當地正在推進的松江產業園、即將新建的數控機床產業園等項目,將有針對性接收滬蘇浙產業轉移。

從產業協同看,促進產業內部聯動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產業聯盟、產業基金等登上舞臺。如由40多家紡織服裝協會、企業成立的“長三角時尚產業聯盟”,探索加強區域聯動、產業升級服務。滬蘇浙皖四地“長三角健康產業聯盟”通過組建長三角健康產業基金等,促進產業鏈在長三角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

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

記者調研瞭解到,目前長三角產業結構仍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共建園區等“飛地經濟”,仍存在發展規劃與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資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動仍待破題等問題。

——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統計顯示,醫藥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被長三角半數以上城市列為主導產業或者優先發展產業;在長三角區域“十三五”規劃中,有26個城市將汽車產業作為優勢產業或者重點發展產業。同時,長三角146家國家級開發區中,分別有32、28、23家將電子信息業、裝備機械、汽車及其零配件作為主導產業。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4月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長三角地區間產業結構存在明顯梯度差異,但優勢產業重合度依然較高,尚未充分發揮整體聯動效應。部分地方幹部和專家表示,以城市為發展和競爭主體的現狀,與一體化要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各省、各市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對接機制,缺乏地區間的規劃協調機制。

——地區間合作機制不完善,共建園區等“飛地經濟”發展與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認為,產業轉移的輸出區與輸入區域稅收等利益存在衝突,產業輸出方政府意願不高,不利於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和有效的產業協同。

——區域競爭缺乏底線約束,需強化統一市場標準體系和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在不同地方競標,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招標,還是有區別對待,需要減少地方保護。”長三角一家大型民營企業的負責人說,其實只要疏通兼併收購機制,就能夠突破人為的市場壁壘,消除產能重複和過剩。地方幹部指出,產業承接地區還面臨產能、能耗等指標不能同步轉移的限制;項目轉移還面臨土地指標制約影響,存在項目等地現象。

全面提升產業佈局規劃高度

部分幹部和專家認為,長三角仍需大幅提升產業佈局規劃高度、轉移承接有序度、資源要素流動自由度。

其一,制定地區產業規劃的協調和後評估機制,“繪製”長三角“產業地圖”。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張學良等人認為,需要建立地區間產業規劃協調機制和規劃後評估機制。如,由第三方機構對地方政府的產業規劃進行評估。

部分基層幹部認為,產業轉移是科學調整產業佈局的契機,但以合作園區為例,“高端的他們也想留,我們也想要;各地都搞合作產業園,缺乏統籌,需要有一張規劃引導的產業地圖。”記者從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獲悉,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長三角產業地圖”。

其二,發揮好開發區的平臺作用,建立科學運行體制和利益共享機制。部分基層幹部反映,園區合作中需要的財稅分享等尚無制度層面安排,建議可探索“雙方各計或分配政績”、給產業遷出地緩衝期等制度安排。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剛建議,借鑑新加坡在國外合資建設園區經驗,推動開發區管委會向開發運營集團公司轉變,鼓勵併購重組,真正發揮市場機制優勢,探索國內一區多園共建等模式,提高園區合作層級與成效。

其三,啟動產業合作示範基地規劃建設。宣城市市長張冬雲說,上海白茅嶺農場位於安徽郎溪、廣德境內,形成天然四省市無縫對接的功能區塊,通過共建產業合作基地,打造跨區合作、綠色發展樣板,有助於三省一市更加便捷深化產業一體化分工合作。

其四,落實信息化基礎設施等具體項目,推動合作協調。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包括航空和港口的聯合、重大的科技合作研究項目、新能源汽車使用和充電設施的一體化等,在這些以市場為導向的活動中,應逐步打破行政壁壘,發展企業主體在區域間的自我聯合、自我協調和自我發展機制。

(原標題《長三角產業地圖呼之欲出》,原作者 陳剛 屈凌燕 姜剛 鄭鈞天。編輯 王蓉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