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瞭望》刊文:湖南謀變高質量發展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陽建 史衛燕

●去產能是痛苦的,不再拼資源、拼老底,既要克服陣痛,打破對舊動能的依賴,更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培育新動能

走進三一重工18號車間,強大的智能“衝擊波”撲面而來:在MES機上輕點幾處,近萬平方米的立體倉庫隨即運轉起來,部件穩穩送到指定工位組裝。一小時後,一臺能採集“挖掘機指數”的泵車下線。

這個巨大的智能化製造車間,生產效率提升了400%。如今在長沙,方圓20平方公里之內,有幾十家智能製造企業,水平之強、集聚程度之高國內領先。

近年來,產業結構“偏重”的湖南,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辯證把握經濟增長“進與退”、產業發展“破與立”等關係,堅持新發展理念不動搖,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停步,正在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寧可慢一些也要好一些

滿山的油茶樹,綠意盎然。沿著耒陽市湯泉村的山路上行,可見零星的煤矸石。

“當年,隨便打口井就能挖出煤。”指著層巒起伏的油茶林,由礦工變身農莊工人的謝運雄說,油茶林是在堆積如山的煤矸石上長出來的。

黑色,曾一度是湖南產業的鮮明特徵。僅耒陽一個縣級市,煤炭年產量最高峰時就達1200萬噸。

“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之鄉”……這些資源“光環”在支撐湖南經濟高歌猛進時,也讓經濟結構走向了失衡:重化工業約佔規模工業七成,高汙染、高耗能、資源型行業穩居“大頭”。

經濟長期“負重”前行,廢渣、廢礦日積月累,對水、土地、空氣的汙染越來越大,後遺症不斷暴露。

內外壓力交織下的湖南,是繼續守著資源家底求經濟增速,還是“減重”上陣求增長質量?

一時間,產業界有雜音,地方政府有擔憂。

面對關鍵抉擇,湖南省決策層認識到,GDP雖排在全國第八,但經濟綜合素質還沒達到這個位置,粗放式、消耗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寧願犧牲一點增速,也要保證增長質量。”湖南省委、省政府認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思想上要統一,在觀念上要轉變,在行動上要動真碰硬。

關、停、並、轉……推進供給側改革是一場硬仗,但無論多麼痛、多麼難,都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氣魄向過剩產能、“三高”行業宣戰。

“我們沒有因外部環境變化而放慢轉型升級步伐,沒有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而放鬆三大攻堅戰。”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說。

騰籠換鳥破舊立新

清水塘、竹埠港、合江套、水口山等汙染嚴重的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鋼鐵、煤炭、造紙、煙花爆竹等落後過剩產能大規模淘汰,“殭屍企業”批量出清……一場去產能“革命”在三湘大地鋪開。

一煤獨大的耒陽,關掉了三分之二的煤礦,煤炭產量“斷崖式”下跌,2018年降至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洞庭湖區的造紙企業一度達236家。然而,除極個別企業外,造紙廢水幾乎未經處理就直排洞庭湖,“長江之腎”生態告急。

據測算,洞庭湖區234家未達標排放的造紙企業,2006年稅收加起來才1.9億元,排放的廢水卻佔湖南省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5%以上。

為滿足造紙原材料需求,洞庭湖區種植了39萬畝歐美黑楊,孰不知,被稱為“溼地抽水機”的歐美黑楊,對洞庭湖溼地造成嚴重傷害。

2017年,湖南痛下決心,將歐美黑楊全部砍掉。2018年,紙漿企業全部關停,2019年造紙產能也將全面清退。

“東方錳都”花垣縣,錳鋅小礦全部退出;花炮之鄉瀏陽,煙花小作坊一律清理……

據統計,湖南省已淘汰鋼鐵落後產能120萬噸、查處涉地條鋼產能345萬噸,關停小煤礦2000餘個、化解煤炭產能2500萬噸,淘汰煙花爆竹生產企業1180家,退出有色行業規上企業306家。

去產能是痛苦的,特別是當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砍掉龐大的現有產值,壓力可想而知。

“高峰時,耒陽有1100多家煤礦,佔稅收的50%,現在佔比不到5%,少了10多億元稅收。”耒陽市煤炭局局長曹文國坦言,煤礦關停之初,曾心酸、茫然,擔心關了後耒陽經濟沒有明天。

代價巨大,而決心更大。陣痛沒有阻止湖南淘汰老舊落後產能的步伐。

“2018年,全省新增規上企業1929家,同時關停退出1431家。”湖南省工信廳廳長曹慧泉說,“我們對砍掉過剩產能不留退路。”

煤炭造就了耒陽的今天,但只靠煤炭就沒有明天。耒陽市走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集中力量培育油茶、電子信息、冶金冶煉等產業。

“以前挖煤時,村裡黑乎乎一片,如今漫山油茶林,山清水秀。”謝運雄說,湯泉村5000畝油茶林全部進入豐產期後,年產值將達2000餘萬元。

在湘南地區宜章縣吉興紙廠,渾濁的汙水從車間排出,緊接著進入汙水處理系統,一級沉澱、二級過濾……水逐漸變清,在處理後的水池裡,魚兒游來游去。

“理念轉變才能長遠發展。”這家現代化紙廠由小作坊轉變而來,如今新產品賣到國外,年銷售收入1.5億元。董事長謝運良說,如果不是投巨資完善汙水處理系統、升級生產設備,企業早就被淘汰關停了。

隨著造紙產能退出,洞庭湖區正在因地制宜探索產業轉型。沅江市政府與大學機構合作,對造紙原材料蘆葦的幼莖——蘆筍進行研發利用,開發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每年可增加20多億元新產值。

金屬、冶金、水泥、煙花爆竹等去產能重點行業,歷經整合、重組、轉型、升級,變得“強筋壯骨”,主業競爭力大幅提升。2018年,湖南GDP總量增長7.8%,同時,結構更輕、更優。

從拼資源到拼創新

前幾年,湖南不少傳統產業承壓下行,引以為傲的工程機械陷入萎縮,“巨無霸”鋼企連年虧損……誰來給GDP“鎮盤”?怎麼破局?

“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拼資源、拼老底,必須打破對舊動能的依賴,尋找新的增長點。”湖南省決策層意識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培育新動能。

先進製造業——湖南將其確定為實體經濟的根。

湖南佈局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包括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航空航天(含北斗衛星)等,推動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不斷延伸,預計2020年總產值將達1.7萬億元,有望建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

垂直整合、橫向聚集,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湖南著力推進“五個100”工程,即抓好100個重大產業建設項目、100個科技創新項目、100個重大產品的創新,引進100個500強企業、100位科技創新人才。

如今,長沙已推動464家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獲批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及專項27個,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重慶。

湖南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大幅增加全社會研發經費,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崛起一批創新驅動的產業品牌和鏈條。

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列車、中低速磁浮等標誌性創新成果領跑世界,創新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12位,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9%。

在“中國動力谷”株洲,聚集了軌道交通產業鏈的全球頂尖專家。“復興號”高鐵,從“大腦”到“心臟”,牽引、傳動、控制等核心零部件及系統均源於株洲創新。

“過去兩年,平均每年新增兩千家規上企業,這些增量絕大多數來自新動能。”曹慧泉說,不斷湧現的新動能,填補了舊動能的缺口,確保了經濟穩中有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