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多个铁环,13根铁链,40多吨的泸定桥,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在小时候学习过《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深刻体会到了红军留下的壮丽史诗,因为“飞夺泸定桥”一战而闻名中外。然而桥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测,在三百年前的康熙年间是如何建成的?下面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1万多个铁环,13根铁链,40多吨的泸定桥,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泸定桥的长度达到了103米,宽度仅有2.8米,整个桥主体是由13条铁索搭建而成,其中在桥的底部有9条是桥的底索,其余的4条分布于桥的两侧,是桥的扶栏,每一根铁索的长度都达到了127.45米,重量约为2.5吨,再加上连接这些铁索之间的铁环有12,164个,总重量有21吨,所以整个泸定桥的重量达到了40多吨。

1万多个铁环,13根铁链,40多吨的泸定桥,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稀缺生铁,铁匠这种技术人员更是尤为稀少,需要前往别处采铁制作铁索和征调铁匠,加上此地又偏远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才制成了这40吨铁索,并将其运送到了施工地点——大渡河。

1万多个铁环,13根铁链,40多吨的泸定桥,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衔接两岸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施工者相当一段时间,施工者们试过用船只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运输,但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聪明的劳动人民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先将粗而结实的竹绳系在两岸,将铁链系于穿在竹绳上的短竹筒上,然后拉动绳索进行输送,成功将铁索送到了对岸。

1万多个铁环,13根铁链,40多吨的泸定桥,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为了固定铁索,人们用当地的巨石做了桥头,又在桥头挖了深井,并且在井底铸成横纵地桩,最后连接所有铁链,将桥栓得扎扎实实,使泸定桥能够安全的运输茶叶、牛羊肉、布匹等货物。

泸定桥300多年屹立不倒体现出古人的智慧,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亲自去泸定桥看看,当你面对涛涛的河水,就更能体会到这项工程的奇迹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