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涉及到童年的作品里很少提及周作人、周建人?

肥半生


鲁迅作品的童年世界根植于鲁迅对儿童的关心和对童心的珍视。其中描绘的童年世界是美的世界,充满无限的乐趣和浓浓的人情味;是鲁迅深爱的世界,童年世界的故乡、人及人际关系、经济生活、作品语言具有与成人世界不同的特质;童年世界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充满着生命和希望。鲁迅涉及童年的作品涉及的人物有贫苦人家的孩子闰土,有目不识丁的阿长,有私塾先生寿镜吾,

却唯独鲜少提到他的兄弟周作人和周树人,原因何在?

这得从鲁迅的出生,周家家庭文化环境说起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都是典型的男权社会。所以,家庭文化一般也是由男性家长主导。一个家庭的文化就由家中的男性塑造完成了,而后代深受其影响,鲁迅的性格当中冷峻,与家人并不熟稔的因子来自于他的祖父。因为家庭的情况不好,原本性格就暴躁的祖父周福清骂人就更凶了。童年时代的鲁迅并不喜欢祖父,成年后鲁迅对祖父的感情很复杂,在后来的回忆中则竭力回避,以致《朝花夕拾》那样的著作,竟然没有祖父的影子。然而,有这样一位祖父,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感情多么复杂,都必然受其深刻影响。在这样环境氛围当中成长的鲁迅,童年时期的鲁迅与兄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太好。

成年后与兄弟周作人的决裂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色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这是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写给鲁迅的信(《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周作人后来解释说,他写字条给鲁迅,原是只请他不再进后院就是了。言下之意,并非真的要与哥哥决裂。但信中的"基督徒"、"可怜的人间"、"蔷薇色的梦"、"真人生"之类,用词大而且重。让鲁迅不要再到后边院子去,隐含的意义是,鲁迅以前在后院里,犯了重大错误。

鲁迅立即派人请弟弟来,要当面说清楚。但是,周作人拒绝与他见面。

所以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明朗,也导致了鲁迅回忆童年时候,更不愿提及与周作人相关的事件。人们认为决裂直接导因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

而鲁迅与弟弟周建人的关系保持良好,但由于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加上与二弟周作人关系的决裂,鲁迅很少在回忆童年的文学作品的当中提及兄弟,也许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不愉快。但其中的是是非非,谁又能完全道明白呢?

(一往文学作者:luckylee66)


一往文学


为什么鲁迅在有关童年记忆的作品中,鲜有三兄弟相交集的场面呢,难道他不念手足之情么?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其实鲁迅不仅是四弟兄,原名分别叫樟寿,櫆寿,松寿,椿寿,还有个妹妹叫端姑。不过他的小弟和妹妹,早早病逝了。

改名周树人后他,和大弟周作人曾将二弟取名周侃人,觉得叫着有些别扭,才换成了周建人。

鲁迅自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从他对母亲孝顺,从对长妈妈以及闰土的回忆文字中,亦让人觉得他并非漠视亲情之人。

元元以为鲁迅文章中,之所以缺少儿时两个兄弟的出场文字,这大约应归于以下原因:

首有关童年回忆的文章中,无论《社戏》还是《故乡》,或是《长妈妈与山海经》等,迅哥儿的年龄都不大,大约八岁以下的情景。大弟周作人比他小三岁,周建人小他7岁,尤其是三弟建人应当还小,没什么印象,更别说6岁早亡的四弟椿寿,和一岁不到就病故的妹妹端姑了。

其次,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众人皆知,为了免生事端,故意回避不肯提及。兄弟二人年纪相差不大,在周作人回忆中,儿时俩兄弟一同在三味书屋读过书玩耍,又一起参加童生考试,关系很亲密的。



(留学日本的青年鲁迅)

后来他们先后到日本留学,再到鲁迅1919年买下北京八道湾房子,全家在新宅团聚一处。当时38岁的大哥很有成就感,当着家人的面表示:三兄弟会永远在一起永不分家,有钱大家用,有粥就吃粥,有饭就吃饭。因当说,在两人因弟媳闹矛盾分道扬镳之前,鲁迅和大弟的关系相当不错的。

据周作人回忆录中说,他和大哥小时候经常演兄弟失散的戏,一个叫"大哥呀”,一个叫"贤弟啊"来来回回寻得辛苦,喊得声嘶力竭才找抱一起到才停止。想来这一幕幕大哥可应该记得,只是抚今追昔好不辛酸,不提也罢了。



(周作人在八道湾周宅前)

其三,家道的艰难使鲁迅早熟,养成了少年老成的大哥式家长作风。他越是悲伤难过的事,越深埋不提。

据周建人回忆说,大哥曾给兄弟俩写过几首诗,也常写信。但小弟椿寿病故时,他什么也没说。因为头一年父亲去世,少年鲁迅不是没有时间伤感,他将自己视为大人严肃起来,宁愿在母亲和弟弟们面前,表现出大哥的坚强。

建人觉得大哥似乎对人很冷漠,从不笑脸相迎地吁寒问暖,无话沉默,有话滔滔不绝,大多数时间在观察思考。愈伤心的事,愈深藏不露,像他和表姊琴姑的无缘,小弟椿寿和妹妹端姑的早夭,不说也罢。



自从祖父入狱,父亲又长病不起,家道中落不停住当铺药铺两头跑,饱尝世态炎凉。作为家中长子,他不得不分担起家庭的责任,为母亲分忧,从此不再快乐。

也许自家的衰败和贫困,让他敏感而自尊,族亲世人的白眼成为少年鲁迅心中的暗伤。以母亲娘家为背景的《社戏》中,也无有关于舅舅家的丁点信息,在父亲死后,他同兄弟们曾在娘舅家客居多时。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南京)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因为往事不堪回首,鲁迅在《朝花夕拾》等作品中,有关童年的描绘总归于美好,所以他只愿记得早年间在百草园掏蟋蟀,在课桌上刻"早"字,听闰土描绘刺猹捕鸟的情形,以及长妈妈讲山海经中怪兽出没时的入迷等,星星点点的童年幸福时光了……


元元的天下


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一切以祖父入狱、父亲病故、最终家境败落为转折点,改变了人生走向。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家境好时,周围人是羡慕的,话语也是讨好的;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急转直下,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这对在鲁迅幼小的心灵来来说,打击很大,也使他过早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他在渴望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不仅是他,还有周作人、周建人,他的弟弟们。


因此,鲁迅的《朝花夕拾》大多数作品记录了自己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的天真快乐场景,借以慰藉,呼唤真诚。鲁迅和他的弟弟们之间,是兄弟们的血缘亲情,是一座围城内自娱自乐的友情。而真正的快乐来自乡下民间,那种纯真和不加修饰,天然的,无忧无虑的。

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也就是如此,鲁迅怀念着,也向往着,期盼着现实社会更多的“少年闰土”般地可爱与真诚,用他细腻友爱的笔和文章,一起融进他那美丽的《朝花夕拾》中。

这也是鲁迅及他的弟弟们所盼望的,他们三个之间所不能实现的。


平民之宴


鲁迅儿时也是任性无底的痞孩子,极端的敏锐,避在他外祖母家时,城里孩子在乡下孩子之间的玩耍中就显出来了。他是善于深遂思考的,家教使他渐趋于正。

他兄弟们不见得可以尽兴玩耍,留守危家嘛。

我不只是想回答问题,更想揭秘问题答案产生的普遍原因,知道了这普因,便价值有形地能够普世了。

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或物,基因忽现地灵犀了便会基因突变,成了恶人或圣者。所以,凡是成将的美便有百骨枯的恶,也就是说,有大优点的人必有大缺。

因此,莫要把鲁迅与莫言比较,也不要把鲁迅兄弟们比较,有成就与无所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人走在什么方向的路上,刻苦精一了吗?

鲁迅去世时,虽淡定但内心多憾!他针锥骨魄地批驳某些灵魂,同时也痛憾自我某些灵魂,走的时候并不舒心。

相信周建人兄弟在那时也会触及树人的思绪,淡痛一笑地相互凉解迁就一下吧。


196807261278


这就很好说明了,他的文学世界里容不了他们两个人,他的作品里有小时候的玩伴,闰土,看社戏的一帮小孩子,还有三味书屋里的同学们,这大概就是他的童年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是长子,他必须要显得成熟,就是格格不入的样子,弟弟们可以随意玩耍他却不行,这就是封建时期的阶级观念,所以说他的世界里很少跟他的两个弟弟玩耍。

其实他的两个弟弟也是很了不起的,他开始创作时候其实他的母亲应该已经不在了,他的文章具有攻击性,会得罪很多人,他写自己弟弟怕会给他们招惹麻烦,应该也是一方面原因吧!所以说有可能是爱护他们!

也有可能是个个人党派不同,不能够像亲人一样往来吧!


相魄


鲁迅美名与臭名并存,他的臭远超鸣狗盗之徒。因偷看弟媳洗澡兄弟反目,如文章涉及周作人定难堪。如仅写周建人,旁人定会问为何无有与周建人相关的文章。这叫鲁迅情何以堪?


云布衣A


谁说的?在《风筝》中就提到了对自己小弟的愧疚。好像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兄弟》。

为了保证艺术的超然性,大多数作家都不愿意过多涉及自己的家庭成员,真名实姓地把自己亲人写进作品的,少之又少,除非是回忆录之类的纪实文学。


文刀沐子


先生为救国救民战斗一生,个人私事不屑于顾吧!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2018


百年回眸这个人,他的人生,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来的是怎样的思考?他如何对日本,对日本人,如何对父母,对兄弟,对妻子,对弟媳给我们是怎样的榜样?需要我们细细的思量!


堰北本圣散人


儿时的记忆,总是在人的心里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过去,一个家庭基本都有几个孩子,那时候,没有什么玩的东西。小孩们,多数是泥巴、捉迷藏、过家家等游戏。年龄相近、兴趣相投的会经常在一起玩。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没有提到他的兄弟,那说明兄弟之间的记忆,没有玩伴之间记忆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