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乡的特色早点是什么呢?

叁佳记


家乡是湖南衡阳的 怀念家乡的米粉!

不能再往下写了 我怕 我怕 我怕我的口水会流出来

因为我已经两年没吃了…………




不吃肥肉的小静静


我们家乡的早餐就是嗦粉

从小就吃碎肉粉,那个时候小碗只要5角钱,大碗1块,大碗是用海底碗装的,那个时候小吃不完。配菜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种类,一般都是萝卜和豆角,最爱的是油炸过的辣椒,每天早上老妈给一块钱,点一份5角钱的粉,加两大勺辣椒,吃完风风火火去上课了

后来到读初中开始流行吃卤粉,加牛肉或者火腿肠煎鸡蛋,再加点海带丝萝卜和炸辣椒,别提多爽了,卤粉要用粗的粉,一直从那个时候到现在都很喜欢吃。

现在出来外地工作,也有很多粉店,我一看图片就知道是不是我们老家的,没有那种粉没有那种辣椒就总吃的不得劲

回家下火车每次都要先去吃一碗粉回家,才能满足

最近找到了一家老家的粉店,开心的不行,带着我老公也喜欢吃卤粉了。




生活小萱儿


我的家乡是山东临淄,要说早餐的话我们本地还没几种能代表我们当地的早餐,比较有名的就是金岭豆腐牛肉包子,金岭豆腐主要是体现在嫩,在我们当地比普通豆腐要贵三四毛钱,早上去吃一碗热腾腾的豆腐倒上点辣椒酱和韭花酱真的是很美味!还有金岭的牛肉汤也是一绝,金岭主要是回族人所以他们做的牛肉汤和牛肉蒸包颇有清真特色!还有一个就是葱花油饼配上大葱炒鸡蛋和棒子面黏煮,晚上要是喝酒喝多了早上去喝几碗棒子面黏煮也很不错。别的就很平常的了像豆浆油条肉夹馍拉面等等!




天下第一郭靖


大家好,我是乡乡小厨,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你们家乡的特色早点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我来自河南,我家乡的特色早点是包子,油馍和胡辣汤。

河南人的早餐结构主要以馍菜汤为主,就是一般情况下得有作为主食的馍,就着馍吃的菜,配着馍和菜喝的汤,而河南特色的包子油馍胡辣汤正是符合了这个特点。




有一种美食叫做小时候的味道,从小留下的味觉记忆会影响长大后的喜好。和我们很多当地人一样,我从小就喜欢早餐喝胡辣汤,吃包子和油馍,长大后,我依然喜欢这一口,即使远离家乡也仍然思念家乡的味道。


包子

我家乡的包子是一个广义的包子概念,除了蒸的包子以外,还水煎包和炸菜角。这些带馅的面食里都会有同一种馅,那就是韭菜粉条豆腐馅,讲究点的会把豆腐和煮软的粉条切碎,用油煎一下调味,加入炒鸡蛋碎,这样做出来的馅格外的香,甚至比肉馅的还好吃。做素馅离不开粉条的原因是粉条是我们当地的特产,从前人那里传承下来的老传统。

蒸包必须是薄皮大馅,咬一口满嘴的馅,价格
也很实惠,正常饭量,一碗胡辣汤配一个包子就能吃的饱饱的,饭量大的要吃两个包子。包子面粉一般用的都是当地的面粉,虽然没有南方包子那么白,但是面香味却很浓。


刚出锅的水煎包外焦里嫩,接触锅底的地方有一层脆脆的冰花,水煎包必须趁热吃,这样才能出脆脆的感觉。一般用特制的大平底锅,先刷一层油,放入包好的包子,按顺序码好。
中间留有空隙,以免加热膨胀后互相粘连。出锅时容易破,影响颜值。盖上大锅盖,让煎包的底部定型,拿一个水瓢舀一瓢清水,抓一把干面粉,撒在瓢里。然后均匀的浇在包子上,盖上锅盖,通过水蒸汽的热量,让包子成熟,待水分蒸发差不多,用小油壶浇上油,再焖一下就可以出锅了,非常诱人。

菜角,长的很像大号点饺子,但是是用热水和面,所以炸过之后面皮依然会柔软,不会发硬。菜角的馅一般都是素馅,对,韭菜粉条豆腐的。这样可以缩短炸制时间,另外油炸本身比较油腻,做成肉馅的更加腻。炸菜角油温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要适中,这样炸出来的菜角才会外焦里嫩,内外都熟。菜角就着胡辣汤吃那叫一个香。

油馍

我们当地的油馍有两种做法,一种叫烙油馍,一种叫炸油馍。烙油馍比较家常,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会做这个,很早以前,炸油馍一般是有节日或者是喜庆的日子才会在家里炸,现在随时都可以炸油馍,早餐店也有炸油馍,还有炸油饼,应该也可以归到油馍这一类。

烙油馍用热水和面,这样的面做出来的油馍即使凉了也不会发硬,做法和别的地区的大饼和葱油饼有很多相似之处。家庭制作的油馍会比较厚实一点,柔软。可以卷着菜吃。早餐店的油馍比较薄,用的油比较多,还会撒上芝麻,吃起来比较香酥脆,切成一块块用筷子吃。或者泡在胡辣汤里吃,别有一番滋味。

炸油馍的摊位在阴历端午节和鬼节时是最繁忙的,都会排起长队,这很当地的传统有关,炸油馍有两种形状,一种是短点的叫油馍头。一种像过去煤炉子里那个炉指。油馍头吃起来比柔软,炉指油馍比较酥脆,我比较喜欢加了玉米面的油馍头,跟老板交代一下炸焦一点。炸油馍要沾着胡辣汤吃,这样才不会觉得腻。



胡辣汤

前面说了那么多,接下来重量级人物胡辣汤闪亮登场。从我记事起,我们那里人都有早餐喝胡辣汤的习惯,当时年龄小,根本也不懂什么逍遥派,北舞渡派啥的,只知道我们当地有人卖胡辣汤,有人喝胡辣汤。今天不去探究胡辣汤的起源和派别。胡辣汤的主要制作材料有胡辣汤料、胡椒、辣椒、熟羊(牛)肉、羊骨高汤、面筋、面粉、粉条、黄花菜、花生、木耳等。将这些材料准备好后,熬成一锅材料丰富的胡椒,花椒,辣椒一起演绎的胡辣汤。



胡辣汤从颜色上分,分为白胡辣汤和酱油色胡辣汤,白胡辣汤,我只是在关哥的视频里见过,但是没喝过。从是否加肉分为肉胡辣汤和素胡辣汤,肉胡辣汤又分为羊肉胡辣汤和牛肉胡辣汤。我还是比较喜欢牛肉胡辣汤,比较柔和一些。当然羊肉的也不错。喝胡辣汤要趁热喝,特别是冬天的时候,让老板从锅底舀一碗最热的。喝胡辣汤也有讲究,就是一层一层的用勺子喝,这样即使喝到底,汤也不会泄。切记,不要用勺子上下来回的搅动。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跟这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渊源。包子油馍胡辣汤虽然在有些人看来有点不能理解,但是确实是我们家乡人根深蒂固喜爱的特色饮食。其实,不管是哪个地区,哪里人?那种美食,只要是你自己喜欢的就是最适合你的。从小的味觉记忆会伴随一生,无论身在何处,心里仍不能忘怀的就是家乡的味道。

我是乡乡小厨,此文由乡乡小厨原创,未经授权请勿搬运转载!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评论+关注+转发!

乡乡小厨


1、北方把面食当做主食、但是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大部分的人民早上“嗦粉”一周不嗦粉那真是不习惯。



2、糖油粑粑

糖油粑粑、和女朋友一样甜的食物,热腾腾出锅一口下去,糖油顺着嘴角流出,那种滋味。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好嗨哦!




3、甜酒冲蛋

甜酒不是真的酒,是没有酒度数的,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喝了,小时候外婆总是说喝吧,喝了靠个100分回来。但是结果总是让她很失望,虽然她也知道!



大熊的美食


说起早餐,那就是茶。我们灌阳每天早上都有煮茶喝的习惯,而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姜茶,一种是油茶。我们整个镇每家每户早上都是煮姜茶喝,有时叫上左邻右舍,三五成群地一起聊天喝茶,不亦乐乎。桌上摆上红瓜子,花生,糖饼,及点心,有时包粽子,做包子,有时用面粉煎。快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打糍粑,以后每天早上烤糍粑来当作早餐,一边煮茶,一边烤糍粑吃。还有一种就是油茶,煮油茶比煮姜茶麻烦,要准备很多食材,食材太少不好喝,这是我认为,因为我比较挑食。所以,一般早上我都是煮姜茶,很少煮油茶。


小可爱jsy


绿豆稀饭+一碟大头泡菜+一盘椿芽尖拌菜

绿豆稀饭是妈妈熬得很浓的那种!绿豆先温火炒,直到发黄炸开!稀饭浓稠,但不要煮干了!

泡菜是四川大头菜,香脆入味,连腌带晒要一周时间左右!记得母亲是说端阳节左右制的大头菜最好吃!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想起母亲了,就写出来!可惜来不及制图!

椿芽尖很嫩!香得入骨!农村做法不讲究的!只要纯粹菜籽油一拌即可!前段时间还在成都吃了一次!可是现在已经是四五十元一斤,普通老百姓已不能常吃了!

回忆我的70年代!


一生一世一味


我的家乡在中部某省会城市下属的一个小县城。早餐一般喝粥(这时候想起了在渝上学时候他们早餐吃的麻辣小面,摊手)。有关特色,我最喜欢的有这几样:

  1. 砂汤

其实就是一碗浓稠的汤,里面放上香菜、肉丝、银耳,有加蛋和不加蛋之分。可以直接把生的鸡蛋打在里面,很快就熟了,熬成一碗非常美味的羹。

2.辣糊汤

家乡的辣糊汤跟陕西的胡辣汤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也是一碗农羹,味儿比较清淡。所以之前在西安吃了一碗胡辣汤差点厥过去。离开家乡,早上再也吃不了一点重口味的东西。

3.豆腐脑

记忆中在家乡,从未听过豆腐脑有什么咸甜之分,似乎都是这个样子,加点辣油,便是人间美味。

此外,还有手擀面,油条,糍粑,米饺,豆沙包,以及各种馒头各种包子......大抵家乡最经典的早餐,就是粥配上这些小食了吧。


绿伊七


说起这个,真的太想吃家里的米粉啦。

你可能听过什么桂林米粉,湖南的常德米粉,但我想你未必听过湖南攸县的米粉。

我敢肯定的是你要是吃过一次,永远会记得这个米粉的。

吃起来的时候嚼在口里有韧劲,一般都是肉汤,排骨汤或者鸡汤做底料,配上猪血水豆腐,在加上一把当季的青菜...每次回老家都会吃。

不是我夸张,在湖南各地看到攸县米粉那个招牌,只要是攸县人都会不自觉的去吃。在深圳有很多的哥都是湖南攸县人,他们几乎都是自己带米粉过去吃,包括我自己在贵州,时常让老家的亲戚朋友寄过来。

真的与众不同,加工手艺,煮法,口感...都是一绝,只是没有流行太广,有些遗憾。


黄妈妈记录


重庆人的早餐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北方人吃面条吃的是面的口感,南方人吃面条吃的是浇头,而我们西方人吃面条吃的是面的佐料。

早晨四五点的重庆街头,街头飘满辣椒的芳香。优秀的小面馆老板们都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辣椒一定是当天炒的最香,第二天味道开始衰退,多陈几天的辣椒谁都唬不了。



小面里普普通通一勺面汤,就是锅里煮面的沸水,这水还是千滚水,没有阳春面那般清澈。这面也不过就是普普通通的碱面,没有竹升面那般筋道。但是这平凡的汤和面,从不平凡的重庆人手中,流向全国人民的舌尖。

重庆小面的佐料有十几种之多,每一家有每家的配方,做出来也是不一样的好吃。

磁器口的猫儿面,有名的是他家的“豌杂”,豌杂,也就是豌豆和杂酱的缩写。重庆的白豌豆,一煮就就烂,熬煮成泥的白豌豆,把杂酱紧紧地裹在面条上面,混着作料,一发入魂。

当然豌杂得做得最有名的,还得是解放碑那家花市豌杂,每天早上去花市豌杂吃面,得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到叫号的时候,还不忘让掌柜的往里面加上一只溏心煎鸡蛋,把蛋白埋藏于面条的下方,把蛋黄轻轻搅碎,和豌豆泥混在一起。



前些年做牛肉面最有名的店家叫做眼镜牛肉面,因为老板常戴一副厚厚的眼镜而得名,他家的牛肉入口即化,酥软香嫩。早上吃上一碗,大汗淋漓,全身通透,一解昨晚的宿醉。这些年做的最好的牛肉面应该是,位于沙坪坝法院附近的包包白牛肉面,他家牛肉面是第一个敢把价格卖到25块钱一碗的,当然用料也绝非普通店家可比,用到四块厚实的牛腱子肉。口味以麻著称,加上一勺特级保宁醋,唤醒一天的味蕾。



当然,我最喜欢的面馆是位于马家堡,附近的那家开半天猪耳朵面。他们家主营的面是杂酱面,不过前去吃面的客人,总会再要上一碗切得薄如纸的红油猪耳朵。他们家的面,得混着猪耳朵吃,猪耳朵不仅切得薄,而且佐料打得好,看着也是重庆一绝了,曾经他们家每天只做半天的生意,但是后来随着客流量的增大,也改成了全天营业了。



问起重庆人哪家面馆最好吃,回答和天津人大不相同,天津人常说“我家楼下的煎饼果子是最好吃的!”但是重庆人不管跑再远也会去吃自己心目中最美味的那碗小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