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用户8645633805217


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性质决定的。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开国君主能力强,官员比较廉洁,农民能够分得足够的土地。王朝后期,政府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活不下去了,纷纷揭竿而起,最后由一个能力强的人整合各方势力,推翻旧的王朝,如此循环往复而已。封建制度本身并没有改变,所以王朝不断更替,其兴也渤焉,其亡也乎焉,这就是黄炎培说的历史周期律。说了这么多,我总结四个字封建王朝的盛衰都离不开四个字‘土地兼并


春暖花开喂马劈柴


盛唐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

1.玄宗后期,几乎都不关心朝政,心中只剩享乐,并且重用的人都是骄奢无度的小人,所以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从内里就开始腐朽了

2.史之乱爆发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府兵制的瓦解,体制已经不能够继续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3.盛极而衰是中华帝国特有的构架

唐朝由盛转衰的最显著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也是中华封建史的转折点,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向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也是中华帝国有对外拓取走向内敛的转折点,文人治国时代由此而来

唐朝 公元618年至907年,大唐历经高祖,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以及武则天的统治,到玄宗开元时期,大唐达到鼎盛,即而因756年的安史之乱,导致其藩政割据,曾经强大的帝国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已经没有力气管外面的事情了。中国历史也由此转折,从开放走向封闭,有拓张走向收缩,安史之乱的威力就是这么大,甚至身处于如今的中国都受到了影响唐朝的一蹶不振,中亚沦为波斯的势力范围,新疆也不在唐朝的控制之内,整个西域全部沦陷,皇帝对节度使的威慑力大大削弱,可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为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感到痛心。





景粼玖序


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并设立节度使,导致节度使手握重兵,而中央的防御过于薄弱。

唐朝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后,经过唐太宗等多位皇帝的治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力和经济文化水平达到顶盛。


唐初府兵制

唐朝时期国家实行均田制,因为唐初经过战乱,人口锐减,所以均田制可以得以顺利的实行。经过了几代皇帝的精心治理,唐王朝人口激增。人口激增导致每个人分的土地严重减少,于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农兵合一的府兵制度不适合当时的情况,农兵合一即农田繁忙时种地,需要打仗的时候,自带干粮跟随中央上战场。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很多穷苦的农民的土地被大地主私吞了,到了打仗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干粮,还会出现逃兵等现象。

唐玄宗改府兵为募兵制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开始实行募兵制。即中央招募士兵,给他们军饷,士兵在军营里进行集中训练。到了公元737,公元738年。唐太宗把边境的府兵全部改为募兵。


设置节度使

在唐睿宗时期还设置了节度使,到了唐玄宗时期又加设节度使。著名的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手握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一人统帅15万兵强马壮且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并且这些士兵因为是募兵制招进去的,所以对安禄山特别的忠心。而中央仅仅只有七万的禁军,并且中央的禁军缺少训练。根本打不过安禄山的军队。

而安史之乱只是一个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以后藩政割据严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松垮大卡司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是个人的一些观点。

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呢还是安史之乱。首先对社会造成了混乱,让许多的百姓都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中,还造成了后期军阀割据摧毁了政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让唐王朝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力减弱。

在一个呢,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不得不增加百姓的税收,增加了百姓和朝廷的矛盾。最后迫使农民反叛,这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安史之乱之后呢,唐朝廷也对周边的少数名族失去了控制,造成边防空虚,使得唐朝失去了西域安西北庭。从此唐朝岌岌可危越来越衰弱。

所以安史之乱是压向唐朝衰弱的最后一根稻草。





猫咪叔叔


毫无疑问,安史之乱就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而且这个观点如今已经被写进了教科书中,所以安史之乱可以说就是一个转折点。但是目前也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说是武则天继位后这段时间,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

安史之乱那叫一个乱,我实在都想不到,这段历史是否是真实的,这么假而且这么恶心。安禄山被儿子给宰了,只当了一年的皇帝,然后安禄山的儿子又被安禄山得一个旧部下给宰了,然后这个旧部下又被自己的儿子给宰了,我就实在不明白,安史之乱怎么就这么恶心,这么乱呢?说到底为了权力,这一个个连老子都不放在眼里,说杀就杀。不过话说这也是李世民开的好头,民间对于这样的事情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让盛唐由盛转衰?因为唐朝为了平息这场叛乱那基本上是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兵力,而武力衰弱了,那么国家明显就不安全了,再加上安禄山直接给唐玄宗给干到了四川,皇室政权都不稳定了,这民间老百姓能稳定么?于是乎这段时期政局动荡社会非常不安定,而且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所以盛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绝对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话说武则天有没有问题?武则天的问题也很大,武则天登基之后为了排除异己,大肆屠杀朝中旧臣,这也酿出了一桩桩血案,此外,在外交政策上,武则天也是非常的欠考虑,她为了能更好的控制这些边塞少数民族,于是她提出了让这些民族的皇室派人质来长安。

本以为这样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就会非常的老实,但是没想到这些来的人质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把大唐的军事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这也为他们造反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于是我们看到武则天时期是经常有外族战争的,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营州事变。所以这种少数民族政策也的确是对大唐没有任何好处,可是相比之下,武则天的过错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还是直接导致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亮子混剪


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均田制的破坏!唐代继续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但是糖啊好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对于土地买卖的进一步放松。唐代田令中明确规定家贫不能安葬可以买卖永业田,甚至某些条件下还可以买卖口分田。这样就打开了土地兼并的口子,以均田制为几乎的租调制也没有了执行的基础条件。国家的兵役制度就有征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国家军队变成了私人武装。

2.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对于叛军旧部采取了妥协安抚的政策,原有的节度使兵权更大数量更多形成了反正割据的局面,中央完全没有控制能力,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3.经济中心南移。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遭打到极大破坏,长江流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逐渐超多了北方。关中地区因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恶化,黄河逐渐失去了灌溉运输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唐王朝对与南方的控制逐渐减弱。





巴山瘦马


我认为盛唐转衰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当权者唐玄宗的骄傲自满,唐玄宗在刚开始治理国家的时候还是非常贤明的,在他和贤臣的辅佐下唐朝国力蒸蒸日上,这让唐玄宗开始骄傲自满,渐渐的他开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最终爆发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力开始由盛转衰;第二点唐朝兵制的改革,在唐玄宗治理国家的时候,唐朝的疆域越来越大,发现府兵制已经不适合当时的环境了,所以唐玄宗开始采取募兵制,这样就导致了各个地方将领的大权在握,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进而让唐朝在以后的藩镇割据中慢慢走向衰落;第三点封建制度的集中弊端,我们知道在唐朝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权利是高度集中的,权利过度集中就容易导致腐败,腐败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而且在唐玄宗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遏制腐败,这就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祸患。



仙巢谈历史


关于唐朝我们知道有它辉煌的记载,贞观之治,政启开元,大中之治,还有它由盛转衰的导火索——安史之乱,有人说安史之乱是唐朝转衰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安史之乱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没有什么王朝会一夜之间气数已尽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乱并不是开头,在大唐盛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隐藏了诸多祸患了,让我们一起来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续的这段时间,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后来的武则天与唐玄宗的政启开元,这段时间中,唐朝内部就有动乱,但国力却没有拉下,反而稳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后来的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圣明之主,他们任命贤能,鼓励生产,这使得大唐在开元这期间达到了顶峰。

但盛极必衰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无处可寻的,在这盛唐时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闭户,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稳定,和谐。为了将这种局面持续下去,甚至更进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剥削,土地兼并,开始的时间还没什么,但问题却已经慢慢滋生了。

大唐从开国起边疆便时不时被异族所侵扰,因此以大唐当时的实力自然不会惯着他们,唐太宗出兵直捣黄龙,灭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浑。而唐高宗也是灭掉了西突厥等一些边境的不安分国家,女帝时期武则天也向边疆地区频频用兵,应对这契丹的骚扰。这些战事就像弹簧一般,压的越重,反弹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时期,所有的边境问题一股脑的都来了,这时唐玄宗派兵去平乱,每次出动军队数量的很庞大,但是结果却出师无果,徒耗钱粮,损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在前期的开元盛世建立之后,心愿渐足,加之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进取心减退,便慢慢的放松了朝政,使得朝政渐渐的荒废,这导致唐朝的社会制度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唐玄宗后期,当政的官员一味的敛财,不顾及国家的利益,自私自利这更加剧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错误,在军事制度上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唐玄宗之前,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雇佣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没有战乱的时候务农,打仗的时候应征入伍。在先前的经济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们由于制度的影响被拴在了土地上,这样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经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这种体制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因为边境问题,朝廷年年出兵这就使得一些将领的身家逐渐增大,而权力的斗争使得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将领惨遭杀害与放逐,这一段时间里,朝廷没有任何的监督和预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经腐坏的不成样子,下级欺瞒上级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也就间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唐朝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一、饱暖思淫欲所带来朝廷风气的渐渐腐坏。

二、国家的制度没有根据国情进行合理制定,换句话说是没有与时俱进。

三、封建经济体系本身就具备着分散性和局限性,容易被外来因素所分割。

四、没有忧患意识,在面对这盛世时没有为后来可能存在的祸患进行考虑。


譚天说帝


关于盛唐由转衰,很大的因素是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让大唐面临的局面彻底恶化,一夜之间变成了混乱的帝国,但是,唐帝国并不完全是安史之乱造成了衰落,没有这场战乱,封建王朝也会遵循规律衰落下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安史之乱不过是导火索。现在我们分析下盛唐由盛转衰的几个具体原因: 1、帝国强盛的延续。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中期,大概是140年左右,正好占唐王朝的一半,这段时期,虽然有战乱和动荡,但大体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唐王朝综合国力大大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帝国之一,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都很有作为,选荐贤才,励精图志,君臣一心,发展农业,大唐王朝终于玄宗时代迎来了开元盛世,然而,盛极而衰,物极必反这是不变的规律,这一时期,唐王朝土地兼并越来越多,而为维持皇宫奢靡的生活,对普通民众的剥削也很历害,问题在逐步显现。

2、边疆隐患问题突现。大唐建国以来,一直有边疆隐患,唐太宗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唐高宗灭西突厥、高句丽、百济,武则天在西域与吐蕃频频用兵、应对突厥的骚扰、契丹的边衅,大唐不断发展,而这些番国也来断发展到唐玄宗时代,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东北有契丹、渤海,西边有吐蕃、西南有南诏,北边有回纥,唐王朝和这些番国作战,损失非常大。

3、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一开始诛灭韦后,太平公主,登上皇位后,选贤任能,奋意进取,任用了很多贤能之士,大唐进入了开元盛世,但后期的唐玄宗,只思享乐,任用了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沉湎女色之中,造成了安禄山等坐大坐强。4、唐朝实行了均田制,这种制度在前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但到了后期,国家经济强大,人丁不断增多,弊端从生,土地大量遭到兼并,农民流离失所,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唐朝末期出现了两税法,比较先进,但由于政局不稳定,一直未能得到大规模实施。

5、军事制度上的漏洞。唐玄宗后实行了募兵制,为了对付少数民族政权,频繁用兵,只有采用一个军镇大蕃制办法,安禄山一人兼了三个节度使,控制20万军队,想不造反都难。中央为了养活这些蕃镇,耗费了大量财力,造成了财政困难,老百姓生活困难,老无所依。

综上盛唐转衰以下几大原因:

(1)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的懒政、享乐,沉湎女色,进取心减退。

(2)国家经济制度有缺陷,需要锐意改革,建立新制度。

(3)封建王朝自身局限性,边疆隐患从生,蕃镇坐强,容易产生割据。

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安史之乱得到了平定,但也造成了蕃镇割据,在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后,被梁太朱温所灭。


风乱春灯江鸣雨


 

盛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尤其在唐玄宗当政时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然而“安史之乱”的八年战火,终结了唐朝的繁荣强盛,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后世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一个能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虽然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罪魁祸首,但我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府兵制的失败,是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安史之乱”正是这一结果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要问了,怎么唐朝的府兵这么悲催,打仗还要自己自备武器和战马,政府怎么什么都不管?

  听我慢慢道来。当时唐朝的户口本分九等,就是根据各家经济状况分成九个等级。根据当时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看到了没有?在唐朝前期府兵制实行的时候,不是你想当兵就能去当的,要看出身的,说的更直白点就是穷人就别想上战场杀敌报国了,好好在家种地吧。

  既然如此,那去当兵的都是什么人?根据法令,只有在户口九个等级里的上等、中等之中,自己愿意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出来,让他去当兵服役。当然国家不给他们发军饷和装备,武器、战马自备。但政府会免除他们的租庸调,就是他们不必向国家上交粮食、布帛还有服劳役。

  那府兵制的好处在哪里呢?

  一是,使唐朝士兵个个装备精良,无形中提升了战斗力。由于这些府兵家庭条件都不错,他们的兵器、马匹、衣服都是自己自备的,因为他们不用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劳役,所以有力量自备武装,锴甲衣服长短肥瘦都比较合身,刀枪轻重也能配合他的体力,战马的性格也懂得。他的生命要靠这些,前途立功也要靠这些,所以一切衣甲、兵器、马匹都很好,很讲究,很精良。

  第二,由于府兵的兵员都是家境富裕殷实的良家子,他们是在自愿的情况下,从全国各地的富户中选拔出来的,并不是强征的,他们从军打仗并非为了生计,加上政府社会对军人也比较尊重,他们从军有很高的荣誉感,自己也有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因此士气一般比较高昂,作战意志很顽强,战斗力很强。绝非强征入伍军心涣散的乌合之众所能比的。

  第三,为唐朝政府节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客观上讲又减轻了唐朝普通百姓的负担。当时唐朝大概有600—800个折冲府,折冲府又根据士兵的数量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若假定这800个府都是中府的话,全国有80万军队,大概最少也很40万。而这40——80万军队,不需要唐朝政府出一文钱、一粒米,因为他们自己有田地,自备武器、战马等作战物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府兵制实行的时候,唐朝政府的财政负担真轻,连军费都省了。由于政府不用承担军费开支,军费等于由富人负担,普通穷人家就不用交纳高额的苛捐杂税,普通民众的负担非常轻,我认为这也是唐朝能够民富国强的原因。

  唐初就根据这个府兵制来统治全国,同时向外发展,变成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唐朝疆域

后来府兵制度失败了,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那府兵制为什么失败了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初唐以后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就是军队没有复员,没有休息了。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

  第二,唐朝政府和军队对战没府兵家属的抚恤慰问日渐松懈,不及时不到位不加重视,渐失人心。唐初府兵外出打仗阵亡,军队立刻把名册呈报中央,中央政府也马上下令给地方,立刻由地方政府派人到死难士兵家里去慰问,给予抚恤和褒奖。这等事关系极大,尤其在军队精神上,有巨大的鼓励作用。但后期军队和政府对待这件事,就越来越不上心了,甚至不管不问,战死的士兵似乎就白死了,人心就凉了。

  第三,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唐太宗时,到中央宿卫的府兵,皇帝自己也时常同他们在宫廷习射,政府看得起他们,他们也觉得很光荣。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第四,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这样,玄宗统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后方兵源枯竭,唐朝政府有钱有势,不在乎,临时买外国人当兵。边疆上都变成外国兵。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看他们名字是中国式的,而且是中国的边疆大吏,实际都是外国人,寄付国防重任的实际都是外国人,这是非常危险的。这正是府兵制失败导致的后果,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之后胡人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让大唐从此走向衰落。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