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張雷震,1963年7月生於新疆喀什小海子。1980年考入阿克蘇藝術學校,1983年分配到阿克蘇地區文工團,1988年調入阿克蘇地區群眾藝術館,1993年調入新疆兵團歌舞團,2008年調入新疆畫院。現任新疆畫院副院長、新疆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理事、新疆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張雷震油畫簡論

韓子勇

  張雷震油畫的主題多是戈壁灘和崑崙山。無邊的荒漠和龐大的山系,是歐亞腹地的主人,佔有新疆最大的空間面積。通常人們所謂新疆自然地理精神上的雄渾、崇高、遼闊、神秘、孤寂、散漫自由與陽剛之氣,主要來自這兩個最重要的基因。她的空曠和巨大,更像是實實在在的虛無,使人無法擁抱、無法嬉戲,只能投入,只能漫遊和放逐。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新疆的空間是大比例的,新疆的文化和心靈是大比例的,而帕米爾更是大比例、高海拔的巍峨之巔。張雷震描繪帕米爾的作品《遠山情》,讓我感受到高原的暈眩,畫中遠山在大空間中反而變得若有若無,但撲面而來的,是鋪滿畫面壁立千仞的感覺。在近景突起的懸崖上,那一對背對我們、面對遠山的母子,安詳的等待中守護著一隅人世的溫情。和空氣稀薄的“頭疼山”相比,和粗糲堅硬的石頭相比,和高原在寒風中彌散的粗重而陌生的喘息相比,這兩人構成的一隅人間,那樣渺小、纖弱,卻如遊絲般堅韌,眼看就要被割斷,卻又愈益閃亮地表露出來,拉得動整個高原。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千鈞一髮”這個詞,原來可以不是指危情、危機,僅僅是稀薄的日常詩意,是緩慢、放鬆、持續到天荒地老的等待與傾訴。正是在這人間的等待與傾訴中,崑崙漸漸幻化為“標的物”,物我對換、相互穿越。人跡罕至、寂靜如夢的帕米爾,何嘗不是自然精神的等待和傾訴。在這個星球上,沒有比崑崙更大、更公開、更寂靜、也更隱秘的物象了,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原來這更大、更公開、更寂靜的高原,其實也如那對母子一般,一直在背對著我們,它的等待和述說,是同樣地龐大、隱蔽、不易覺察。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一些新疆本土畫家,或慕名而來的創作者,是那麼偏愛刺激性的感受,一些標誌性的景點、風情、人文,被標籤化、符號化,在空洞、蒼白、重複和無聊中死亡。張雷震從對風景風情熙熙攘攘的圍殲、追逐、獵殺中抽身而出,轉向樸素的土地,轉向新疆地理的日常性。他先後創作的《大漠風》系列油畫、《戈壁》系列油畫和《崑崙夢》系列油畫,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就是走進自然,而不是走向風景。在新疆,人與自然的關係迥異於內地,自然的主題、故事、面容、表情……是這樣赤裸裸地滲入到人的存在當中,怎麼可以置之身外,採取獵奇於“風景”、“風情”的態度呢。當許多畫家一窩蜂地圍觀新疆的“風景”、“風情”時,他們使自己、也使自己的表達對象失去身份,處在一種尷尬、缺乏莊重感的位置上。張雷震面對這片沉寂神秘的棕灰色乾旱區域,沒有去尋找星星點點被圈起來的美景,他專注於戈壁荒漠和崑崙絕域,這兩個西域自然人文的大塊,成為他傾訴衷腸的主題。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天階上的傾訴——新疆畫院副院長張雷震油畫簡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