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戰鬥員、調解員、服務員、心理輔導員……武漢方艙醫院裡,有群“太平洋警察”

他們是戰鬥員、調解員、服務員、心理輔導員……武漢方艙醫院裡,有群“太平洋警察”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利鵬 通訊員 徐宏 楊保華

不怕感染是假,仍毅然跨過隔離門,進艙值守。不吃不喝,但一心牽掛病患的溫飽冷暖。不能多說話,卻一次次苦口婆心安撫勸慰……高峰時,在武漢14座方艙醫院裡,1200餘名警力24小時輪流駐守,負責方艙內部及周邊的治安管理,全力保障方艙醫院安全有序運行。

他们是战斗员、调解员、服务员、心理辅导员……武汉方舱医院里,有群“太平洋警察”

方艙很大,大到一個就可以容納2000名病患;方艙很小,小到只能算派出所、警務站轄區內的一個重點單位。截至3月9日,武漢14家方艙醫院,已有12家休艙。當方艙醫院全部關閉,“方艙警察”這個只存在了一個多月的特殊“警種”,也將不復存在。

一個多月裡,他們經歷了什麼?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得到了什麼樣的評價?

一班三小時準備六小時執勤,不吃不喝守護方艙安全

3月5日下午2:00,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戰“疫”突擊隊隊員龐飛,剛吃完當日的第一頓飯。龐飛和其他5名戰友負責武漢全民健身中心方艙醫院當日早上7點至下午1點的安保執勤。

他们是战斗员、调解员、服务员、心理辅导员……武汉方舱医院里,有群“太平洋警察”

“我還是昨天吃過飯的。”因為害怕值班期間要上廁所,龐飛當日凌晨5:10起床,上衛生間。6:00,他和戰友下樓,在突擊隊負責人、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江岸區分局刑偵大隊教導員許奎監督下穿戴好防護裝備。7:00,他們進入方艙,13:00出艙,洗漱完畢直到14:00才吃上當日的第一餐。

方艙醫院,是離病毒最近的地方,也是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方。白衣天使需要守護,醫院秩序需要維持,公安民警不得不逆行向前,堅守防線,確保方艙安全。而能保護民警的,只有笨重的防護服。一旦進了方艙,它既不能打開也不能脫下,從沒想過會穿尿不溼的民警,這次只好乖乖穿上。

“進了方艙,每個民警胸部以上不能碰、不能動,這是鐵的命令。”許奎非常擔心執勤民警手部沾染的病毒傳染到面部,因此嚴格要求。因為穿上防護服不便入廁,進艙前三小時不吃不喝,成了方艙警察不成文的規矩。

“每次上第二天早班,我從前一天晚上9點開始不吃不喝。”龐飛說,下午一點接班的同事,在上崗前三小時就不能喝水,渴了喝一口水含著潤下喉,再吐掉;早上7點吃早餐,晚上七點下班,換衣洗漱一小時,晚上八點才能吃第二頓。

每到飯點,飯香飄來,龐飛和同事們只能抿抿嘴,裝作不餓,或者努力工作,忘掉飢餓。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堅守6個小時,對民警的身體是巨大考驗。“負責凌晨1時至7時執勤的民警,其實是徹夜不睡,好多同事第二天出來一句話都不說,只想躺下睡覺。”許奎介紹,“我們靠意志力堅持,決不會退縮。”許奎率領的戰“疫”突擊隊15名民警、48名輔警自2月12日開始在方艙執勤,住隔離酒店,一直未回家。因為身處方艙,即使等到休艙,他們仍然要繼續隔離。

個個都是全能型“選手”,各類雜事主動幹

新來的患者恐懼不安;因生活習慣差異,患者之間偶有矛盾;病患情緒焦躁,吵鬧醫護人員……封閉的方艙就是個小社會,吃喝拉撒、矛盾糾紛、人情冷暖在這裡都有。

“不能寒了患者的心,更不能因患者吵鬧讓援鄂醫護人員寒心。” 為此,除了治病救人不幹,方艙警察什麼活兒都幹。他們當起戰鬥員、調解員、服務員、心理輔導員,角色隨著需要轉換。

他们是战斗员、调解员、服务员、心理辅导员……武汉方舱医院里,有群“太平洋警察”

帶著的口罩如果溼了,會導致呼吸不暢。民警本該少說話,但遇到鬧脾氣、發生糾紛的患者,只能苦口婆心勸。小陳一家感染新冠肺炎,父親去世。在方艙隔離的小陳坐臥不安,和保安發生衝突。龐飛和同事宋楓輪番做工作一個多小時,終於讓他平靜。患者梁某因方艙不提供治療基礎病的藥物,向護士求助。護士也無法解決,只好叫讓他找警察。宋楓趕到,答應下班後為梁某買藥。第二天,宋楓就將梁某要的藥送到他面前。

2月14日晚,兩名臨床的患者因衛生問題發生糾紛。龐飛和5名同事趕緊上前控制局面,並聯系護士為其中一人換床。“該兇時還是得兇,希望大家事後能理解。”龐飛說。方艙警察除了維持治安,還要協助醫護人員分發飯菜、生活物資,給情緒不穩定的病人做思想工作,徵集病人和家屬的意見向醫護人員反饋。

患者反映,艙裡燈光太亮睡不著,民警去調。半夜病人要挪床位,民警去搬。援鄂醫生、護士聽不懂武漢方言,民警們自覺當起翻譯官。醫護人員和病患很快都知道,有困難,找警察。

“警察在,不會發生大矛盾。”“公安民警進方艙值守,我們工作更安心。”患者和醫護人員紛紛在方艙愛心牆上留言。方艙不大,但裡面所有的警察都和龐飛一樣,成了“太平洋警察”,什麼都管。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民警張敬畏,堅守至3月8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休艙。期間,醫護人員忙不過來,張敬畏主動扛氧氣罐,換飲用水桶,收拾垃圾,一忙就是一身汗。

同為東西湖區分局的95後女警張錦星,經多次申請,最終也成為一名方艙警察。為何這樣安排?原來,病患中有很多女患者,警花上陣利於溝通。事實證明,這個安排是科學的。方艙中,害羞的9歲男孩、不便交流的聾啞病患,都成了她的好朋友,女性細膩、溫柔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休艙時,病患們給方錦星取了個外號,“貼心小棉襖”。

是病人更是戰士,換個戰場繼續服務

武漢市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裡,湖北省公安廳高警總隊民警金穎和接受治療的其他六名警察組建的“黨員先鋒隊”,成了聯通醫院和病人間的一座“連心”橋。

疫情中,金穎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月7日被安排進方艙醫院集中收治。治療中,看到醫護人員夜以繼日地忙碌,感受著來自他們的溫暖,金穎心裡逐漸萌生一個想法:“作為一名警察,要與白衣天使共同戰鬥。”

2月10日,進入方艙三天後,金穎加入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東區的臨時黨支部,以志願者身份協助醫護人員為病友發放餐食、藥品,組織調解矛盾糾紛。按照黨支部安排,金穎還負責疏導病友的負面情緒。她引導大媽們跳廣場舞,組織大叔們集體唱卡拉OK,協助編排《我和我的祖國》快閃舞。小小活動,拉近人心,金穎和方艙內很多病友成了朋友。

“政府、醫護和我們志願者的努力成效有目共睹。病友們住得安心,身體狀況逐漸好轉,絕大部分病友情緒穩定,艙內氛圍和諧。”金穎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湖北有400餘名民輔警被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其中很多人進入方艙醫院接受治療。

他们是战斗员、调解员、服务员、心理辅导员……武汉方舱医院里,有群“太平洋警察”

他們,是病人,卻更願意做個艙內的鬥士,一邊接受治療,一邊主動承擔起服務病友、秩序維護等工作,將人民警察的職責延伸到方艙的每一個角落。

和金穎一起治療的武漢市公安局洪山區分局交通大隊民警張兵,治療期間提出將病區分區管理。他所在的醫院東區被劃分為5個病區,由病友自我推薦擔任病區組長,參與日常藥物分發、食品分配。這種管理模式被推廣到武漢多家方艙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