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取名差別大,朱元璋給子孫排了二十輩!最後可惜了

中國取名由來已久,在各個朝代都有其取名特點,有的年代以單名為主,如三國時期;有的朝代以複名為主;也有單名和複名混合出現的,如唐代時期。

每個朝代取名差別大,朱元璋給子孫排了二十輩!最後可惜了

到了北宋時期,開始以“字”排輩的取名方式,每一輩都有一個固定的字,也稱行輩。國內族譜比較完整的要數孔氏了,起始於北宋元豐年前,如“慶”、“令”、“祥”等輩分,只要是相同輩分的人,都能從他們的名字中找到這個字。基本上看到姓名,就能論字排輩了。假設是單字名的,會給小孩取名帶相同的偏旁部首,如三國劉表之子,劉琦和劉琮,第二字都是“王”字旁。

每個朝代取名差別大,朱元璋給子孫排了二十輩!最後可惜了

在明朝年間,按字輩取名已經很普遍了。上到王侯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遵循這個原則。朱元璋甚至把子孫後代的輩分都排好了,甚至設計到二十代之後,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繁衍不息。比如太子朱標(明太祖之子,朱允炆之父)的後代排了二十輩,分別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後來因為朱允炆的失蹤,後面不了了之了。而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傳了十輩,分別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傳到“由”字輩,也就是朱由檢成了明朝的最後一個帝王。

每個朝代取名差別大,朱元璋給子孫排了二十輩!最後可惜了

因此,到了明朝開始,給小朋友取名越來越規範和文雅,由原來的單名改成了雙名。到了民國單名開始盛行,如“魯迅”、“胡適”、“秋瑾”、“蔡鍔”等。

比如前幾年火了“我爸是李剛”,事實上,國內叫李剛的人,高達二十多萬。

每個朝代取名差別大,朱元璋給子孫排了二十輩!最後可惜了

到了現今,家長給小孩取名很多變得比較隨性,有的父母用流行文化來取名,小孩的名字個性化沒有問題,但是給小孩起名如“王者榮耀”、“孫悟空”、“二胡又炫”、“史詩王爵”等,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是否能夠“鎮”得住這樣的名字?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取笑?甚至有的家長在奧運會舉辦前,給小孩取名“潘奧運”,奧運幾年才那麼幾天,不可能讓小孩一直期盼而不得吧。有的小孩叫“謝主隆恩”,老師、長輩或陌生人,天天這麼“謝主隆恩”,咱不多想,管不了不讓別人多想啊。

每個朝代取名差別大,朱元璋給子孫排了二十輩!最後可惜了

大多數家長考慮的是,小朋友名字的獨特性,避免跟其他小朋友重名。避免若干年後,小孩長大發生這樣的段子:

子軒和紫軒打架,撞上了紫萱和子萱,可欣,可馨,可歆跑過來勸架,撞到了若曦,若溪和若熙……子睿和紫瑞跑過去找班幹部浩然,昊然,浩宇與宇豪。大家一起拉開了子軒和紫軒,扶起了紫萱和子萱,雨萱,宇琪,雨涵拿來藥品幫大家處理傷口,最後子軒,紫軒,紫萱和子萱在大家的勸導下握手言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