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鄧成龍: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口述歷史——鄧成龍: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鄧成龍,八灘鎮糧東村人。1931年12月出生,1947年入伍,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復員後先後任蟻墩大隊黨支部書記、糧東村村委會主任。

10月26日,記者來到八灘鎮糧東村六組鄧成龍家時,老人早早站在門前迎候。雖已年近九十,但老人身體硬朗,步履穩健,目光如炬。

口述历史——邓成龙: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採訪中,老人向我們展示了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紀念章、解放戰爭紀念章、抗美援朝紀念章……這一枚枚記載革命歲月的勳章,被鄧成龍精心保存並視若珍寶。老人一邊撫摸著這些鋥亮的紀念章,一邊向記者講述當年的那段烽火歲月。講述中,老人言語變得鏗鏘,眼神裡迸發出別樣的光彩。

口述历史——邓成龙: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我是1947年10月參軍入伍的,當時只有17歲。因為年齡小、個子矮就分到阜東縣總隊休養所,相當於現在的衛生所。”老人回憶道,當時休養所設在現在的濱海港鎮侉二村,用的是老百姓的房子,連衛生員一共10來個人。剛開始去什麼也不懂,就幫忙打打雜,因為地方和醫療條件有限,每天的任務就是對接下來的傷員簡單處理一下,第二天就轉到其他地方醫治。

1948年,部隊改隸後,鄧成龍離開了阜東,調到了蘇北兵團六院,在開刀房當消毒員。當時整個部隊就在蘇北地區活動。到了秋天,打淮海戰役的時候,部隊又整編為華中指揮部,他所在的部隊升格為主力部隊,作為醫院院長的警衛員一直在後勤部隊。

口述历史——邓成龙: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鄧成龍告訴記者,那時部隊的擔架隊和運輸隊運傷員和糧食都多虧群眾的支持。比如,部隊到哪個地方住老百姓的房子,不僅供應糧食還供應燒草。這背後是地方政府發揮作用,解放區如此,到了敵佔區也一樣。1949年4月上海解放後,他所在部隊就駐紮在當地。

口述历史——邓成龙: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1950年國慶後第3天,部隊接到命令去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他和戰友們立即收拾行李,二尺長的揹包一打,早上吃完飯從上海坐火車出發,根據調度休整,到朝鮮的時候已是11月份了。那時天寒地凍,雪下得很深。因為敵人有飛機,部隊都是夜裡行軍。天亮了就躲在山裡,腳底雪踩踩實,大衣一裹就休息了。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必勝的信念讓戰士們鬥志昂揚。說著,老人還給記者哼唱了當時的一首歌謠:“進軍號洪亮地叫,戰鬥在朝鮮多榮耀,就是我們吃點苦,會使新生的祖國牢又牢……”

口述历史——邓成龙: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1952年5月,志願軍後勤部在吉林成立教導隊,鄧成龍被安排進入教導隊學文化。10月,教導隊解散後,他被分配到東北軍區,在國防倉庫糧倉做保管,直到1957年復員回鄉。返鄉後,他先進了八灘供銷合作社,後又回到蟻墩大隊當黨支部書記。因為工作做得好,他領導的大隊多次被公社評為先進大隊。

口述历史——邓成龙:一名老兵的“烽火人生”

“從前我常去縣裡開會,那時樓房不多,沒有高樓;現在再去變化太大了,好多地方都不認識了。我們糧東村並村後變化也很大,特別是近幾年,路寬了、水清了、鄉村變美了,村裡還有個活動廣場,晚上好多人在那跳舞,日子過得很舒心。”對70年來濱海發生的變化,鄧成龍感慨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