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這首詩中的橫字好在哪裡?

用戶44100565725


看了大家這麼多的回答,都解說得非常透徹明白,本來不想再回答了,因為自己是農村人,這樣的生活曾經是那麼得熟悉,這樣的經歷自己小時候暑假幾乎天天這樣過,所以還是忍不住來說幾句。

前倆句寫得是夏季經常見到的景色,一場大雨過後,池塘裡的水滿了,長長的水草隨著水漲,只在水面上露出一小塊尖梢。我想象的“草滿池塘水滿陂”就是這樣子的,並不單純是指池塘四周長滿了草,因為夏天池塘裡面的水草,蘆葦等都長得很茂盛。大雨過後,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水面上露出的水草,有魚兒遊過,水草就會抖動。

下一句“山銜落日浸寒漪”,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明明是夏天,怎麼會是“寒漪”呢?其實那是因為天近傍晚,又下過一場大雨,池塘裡的水滿了,此時站在池塘旁邊,映著西邊的天空望去,水面明晃晃的一片,令人感覺涼爽無比,所以被稱作“寒漪”。小時候夏天傍晚經常見到這樣的景色,只是找不出哪個恰當的詞來表達,讀過這首詩後,終於找到了。

下一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的“橫”字,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這樣騎過自家的黃牛,那一種悠哉悠哉,無憂無慮的生活真得令人難忘。大家只關注到了牧童的活潑可愛,純補無邪,卻忽略了牧童和牛其實是和諧的統一體。牧童之所以能隨心所欲地橫騎牛背,是因為他和牛其實是一家人,牛就是他家的一份子。這也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家的黃牛,我們全家其實早已經把它當成了我家的一員,夏天我幫它趕蒼蠅,它會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讓我趕,它信任我不會打它。我還會用手拿一大把草去餵它,吃完我手裡的草後,它會伸出舌頭舔舔我的手掌。所以,“橫”字既寫出了牧童的無憂無慮,又寫出了牧童和牛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賴,我認為這才是我感觸最深的地方。

最後一句“短笛無腔信口吹”,牧童信口吹著無調的曲子,老牛緩緩地回家。這裡,我想強調一點的是,“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在這裡彷彿寓意變了,最起碼牧童的笛聲,老牛是真得聽得明白。當牧童騎上它的背,當不成曲調的笛聲響起,它就知道該回家了。正如我小時候,當我把割的草編成兩大縷,搭在牛的背上,然後唱起學校里老師教過的歌兒時,黃牛就知道要回家了。

詩人寫這首詩時,也許只想向我們描述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字裡行間,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就像我,每次讀這首詩,總是回想起小時候這種美好和諧的生活。可惜,再也回不去了,我們農村現在全是機械化了,耕牛早就沒有了,這樣和諧美好的畫面只能在回憶裡了。


石徑斜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村晚》這首詩的作者是雷震,生卒年不詳。清代學者厲鶚編輯的《宋詩紀事》一書,書中收錄了宋代的詩歌並記載了與詩歌有關的事蹟和人物。據《宋詩紀事》記載,雷震是宋代人,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進士,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

《宋詩紀事》收錄雷震的詩作僅有一首,就是這首《村晚》,原詩如下: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村晚》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鄉村晚景的詩。詩作描繪的是這樣一幅鄉村晚景:池塘四周長滿了青草,池塘裡的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遠山像是銜著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盪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著短笛隨意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

詩人雷震看到這樣的美麗畫面,即景而寫,就好像是繪畫時候的速寫一樣,寥寥幾筆就畫成了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兩點。

  • (一)詩人對農村美景的描寫

《村晚》一、二兩句是描寫性的文字,描寫的正是鄉村晚景。詩人把池塘、遠山、落日三者巧妙地融進詩句裡,描繪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渲染烘托出一幅詩意的畫卷,為後兩句牧童形象的出現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和背景。

“草滿池塘水滿陂”,詩人連用兩個動詞“滿”字,寫出了水草豐美,池塘水滿的景物特點,從詩句的描述來看,這應該是盛夏時節特有的景物特點,這是一派生機勃勃的農村美景。

“山銜落日浸寒漪”,詩人用一個“銜”,就好像電影鏡頭的特寫一樣,準確地展現出了日落西山時分的場景,並且帶有濃濃的擬人化色彩;一個“浸”字,又寫遠山和落日倒映在池塘水中的形象,這是一幅極美的農村晚景畫面。

“牧童歸去橫牛背”,這首詩的一大特點就是動詞的使用,這一句中,牧童出現了,詩句裡的牧童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一個“橫”字刻畫出了牧童的形象,也就像樓主問題中所說的那樣,這個“橫”字好在哪裡呢?

“橫”字表明牧童不是端端正正地騎在牛背上,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這一個“橫”字將牧童調皮可愛的形象刻畫的惟妙惟肖。這個“橫”字也表現出了鄉村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淳樸。

詩人的描繪讓我們的腦海裡情不自禁的形成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小牧童出去放牛,牛兒悠閒的吃著草,等牛吃飽了,水喝足了,也正好是夕陽下的時候,這個時候牧童和牛兒都該回家了。牛背上馱載著牧童,而小牧童優哉遊哉地騎在牛背上,牛兒也優哉遊哉的回家,可以想到牛兒的前行是閒庭信步般的,所以小牧童在牛背上一點兒也感覺不到顛簸,他還索性拿出自己的短笛,吹奏起那些不成腔調的曲子。

我們似乎隔著詩句聽到了這個牧童吹奏出的笛聲,那悠揚的笛聲飄蕩在回家的路上。鄉村晚景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是一曲悠揚動聽的牧童短笛曲

  • (二)詩歌創造出的優美意境

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於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描寫的牧童是讓他“橫”在牛背上,吹起短笛。這是令人感到愜意舒暢的場景,詩人在詩歌中創造出的意境是優美的,也是詩人流露出對田園生活的讚賞之情。

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佈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牧童的形象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牧童是經常出現在詩歌作品的形象。

  • (一)《巴女謠》中的牧童形象

如唐代詩人於鵠的詩歌《巴女謠》:“巴女騎牛唱《竹枝》,藕絲菱葉傍江時。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詩人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閒雅的巴女牧牛圖。

詩人描寫的也是在一個夏天的鄉村晚景圖,夕陽西下,鄉村煙靄四起,江上菱葉鋪展,隨波輕漾,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騎在牛背上面,亢聲唱著山歌,沿著江邊彎彎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迴轉家去。詩人筆下的鄉村晚景是清新動人的,詩人筆下的牧童形象是歡快的。

  • (二)《牧童詞》中的牧童形象

唐代詩人李涉筆下的牧童則又有了浪漫的色彩,他在《牧童詞》中寫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李涉筆下的牧童總是在野外度過他的時光。在春天的漾漾細雨中,牧童披著蓑衣走過小樹林;在牧童的蘆笛聲中,莎草一天天地綠起來。牧童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頑皮活潑的牧童還把蓬蒿插在腰間當作箭,想象著自己成了一位威風凜凜的武士,連猛虎也不敢再來欺負小牛犢。

李涉筆下的牧童,他的生活是遊蕩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不僅要經歷風雨,跋涉艱險,又總是從大自然中得到樂趣和慈愛。


  • (三)《所見》中的牧童形象

比如清代詩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筆下的牧童形象更是充滿了生活的情趣,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詩作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

一個“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再加一個“振”字則間接表明了牧童的心情。詩人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

袁枚筆下的牧童形象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牧童是歡快的,所以她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發出“振林樾”的歌聲。

不管是雷震《村晚》中橫騎在牛背上牧童形象,還是其他詩作的牧童形象,我們看到的都是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充滿童趣、無憂無慮的童年美好時光。

從牧童形象進行延伸,看孩子們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古詩中的牧童形象都是充滿歡樂氣息、天真爛漫的小孩子,也許是他們的生活本來就很簡樸的原因吧,在詩歌中出現的牧童大多都是無憂無慮的童年美好時光。

我們從雷震筆下的牧童形象為起點,將視角放大,縱觀一下出現在詩歌中的兒童形象就會發現,他們是快樂的,是無憂無慮的。

唐代白居易《池上》詩中的兒童形象是“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這些孩子可以獨自去盪舟,在水中歡快的遊玩嬉戲,盪舟進入藕花深處,偷採白蓮,真的是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

宋代葉紹翁《夜書所見》詩中的兒童形象是“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這些孩子們為了捉蟋蟀可以無憂無慮到深夜不睡,挑著燈在深夜捉蟋蟀。

宋代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中的兒童形象是“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些孩子們還沒有力氣去耕地,也沒有學會織布,但是他們一刻也不閒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充滿天真情趣的兒童生活場景。

清代高鼎《村居》詩中兒童形象是“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些孩子們一放學,來不及回家,就拿出風箏去放飛,他們在奔跑中,放飛快樂,放飛心靈。

總結

從《村晚》詩開始說起,說到了牧童“橫牛背”的生活情趣、又說了一下我國古代詩歌中的牧童形象,又延伸到充滿情趣的、歡樂的、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總之,從牧童的形象上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也看到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讚美。


好了,我的回答完畢,歡迎交流指正

一縷英雄


橫字,名詞動詞化,用一個名詞表現出牧童的動作,形象生動的表現了牧童的天真活潑,生機勃勃,也為整首詩添加歡快的氣氛,與整首詩相呼應,表達了作者喜愛鄉村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閒自在的情致……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

《 村晚》是比較成功的詩中有畫的寫景之作,池塘、碧水、堤岸、青草、遠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展現出一副恬然淡靜讓人神往的畫面,隨著慢吞吞暮歸的老牛和橫騎牛背信口吹著笛子的的牧童的出場,優美恬靜的場景變得無限生機,靜動成趣。

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於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

翁子涵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茂盛的雜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幾乎溢滿了塘坡。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它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無憂無慮的牧童橫騎在牛背上,拿著一支短笛,沒有一定的音律,隨心所欲的吹著優美自然的笛音自個兒享樂,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詩詞講究“眼”。此詩中的“滿”“銜”“漪”都是“眼”,“橫”不僅是眼,我認為是“魂”。一個“橫”就惟妙惟肖的把牧童天真無邪自由自在的形象躍然紙上,腦海中油然而生——好一幅詩情畫意之素描畫的質感。


死不悔妀


雷震是宋代人,不怎麼出名。宋代謝枋得和明代王相編的《千家詩》,以及清人編輯的《宋詩紀事》中,都收錄了他這首《村晚》。這使得他名聲大振,婦孺皆知。首先是因為這首田園風格的七絕寫得太好,其次我們應該想到,在古代評論家們,並不是仰看誰的官位,職銜來認定和選擇佳作。在他們眼裡,達官貴人,庶民寒士都一視同仁,只為了不使滄海遺珠,留有後恨。這正是我們當今編輯現代詩詞大家們,應該愧對的。

好多網友,逐句分析了這首詩的精美絕倫之處,再多講就成了廢話。但是我要說雷震若是不出生,和生活在江西這樣山青水秀的地方,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首七絕的。尤其是“牧童歸去橫牛背”中的“橫”字應用,我甚至懷疑他在幼年,也曾這樣做過。

筆者有幸在農村生活六年,在五七幹校當過七條牛的牛倌。熟知牛的兩種騎法:一種是兩腿跨騎牛背,放在牛體的兩側。另一種就是雙腿放在牛體的一側,坐在牛背上,這就是“橫牛背”的由來。所以不是橫字好在哪裡,而是雷震觀察得太細緻,或者就是他的親身經歷。


信敏498


很榮幸能為你詳解。

詩人運用“橫”字展現出了牧童橫坐在牛背上的姿態:他不是規規矩矩地騎,而是橫坐著。多麼調皮啊!



含章LYS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橫”字用的好,體現在它側面體現了鄉村生活無拘無束,悠然自得,反映了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


西早走天涯


我放過牛,騎牛的姿式有兩腿各放一側,這是正常的,一般是順騎,即面向牛頭,還有倒騎,即面朝牛尾,僅供嘻娛之用。還有兩腿同放一側的,即橫坐,一般用於牛慢行時,如放牛回家時,悠哉樂哉。此詩中的橫即指橫坐,很多描寫牧童放牛吹笛時,都是橫坐的,此時身體較放鬆。牛吃飽了,童牧的心情也好,就信口吹曲。此詩對牧童描寫,好在很貼近現實生活。


鄧老師教室


村晚詩: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今古寫牧童騎牛詩很多,側重點也不盡同。這首詩後兩句主要寫牧童的神情動作。

一個“橫”字,把牧童玩皮、隨意又胸無機關的神情表現得惟妙惟肖,詩的意境全出來了。正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意境全出。

古人寫詩講究“推敲”,才多能傳頌。今人應多學習。

正是:

牧童雖苦心輕鬆,世人多少勞神中。

你方唱罷我登場 ,機關算盡到頭空。


小曲三百


一、構詞精妙,‘’橫‘’動詞,生動準確的表現出牧童隨意、任性橫臥牛背的形象。

二、修辭巧妙,擬物的修辭手法,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能引起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意境優美,橫字,意境全出,天真無邪的牧童,牧牛晚歸,橫臥牛背,口吹短笛,勾勒出一幅恬靜優美的牧歸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