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秀水縣文廟明倫堂

現嘉興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閱覽室所在的古建築叫秀水縣文廟明倫堂,也叫秀水縣縣學明倫堂,為嘉興境內保存較為完好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是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1、明倫堂匾額的來歷

走進明倫堂抬頭可見懸掛著的匾額,匾額題字是“明倫堂”,落款是“董其昌書”,鈐有“董玄宰印”朱文印。先講講這塊匾額來歷。

以前在這座明倫堂內另外有塊匾額,沒有署名的。1999年7月政府對明倫堂進行修繕,在修繕的時候就用明朝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留在嘉興的兩處墨寶合成做了現在這塊匾額。

“明倫堂”這三個字是從董其昌《嘉興府學重修明倫堂記》碑中臨摹的,《嘉興府學重修明倫堂記》碑現在保存在攬秀園嘉興碑林,是嘉興碑林最富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的碑刻之一。

而“董其昌書”落款和“董玄宰印”朱文印,是從嵌在南湖湖心島寶梅亭外牆底部董其昌所書“魚樂國”碑中拓印來的。這就是現在看到的明倫堂裡這塊匾額來歷。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明倫堂匾額

2、明倫堂的意思

“明倫”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意思是鄉里辦的地方學校的名稱,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於國家辦的學校即大學,三個朝代都叫“學”。

無論是鄉學還是國學,共同的目的都是闡明並教導人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

這種倫理道德標準,處於社會階層上面的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下面的普通百姓就會緊密團結在一起。明倫堂是古代文廟、書院、太學、學宮的講堂,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的場所,也可以這麼說就是現在學校裡讀書的教室。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孟子•滕文公上》

3、中國古代獨特的文化現象“廟學合一”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開創的儒家學說是我國二千多年統治階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漢代以後,歷代帝王對孔子推崇備至,譽其“德侔天地,道貫古今”,敕令京城和各地州縣興建祭祀孔子的場所,稱為孔廟,或叫夫子廟、文廟等。

中國歷史上文廟和教育緊密相連,往往”因廟設學”“廟學合一”。“廟學合一”是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景佑二年(1035),時任蘇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將州學(後來稱府學)和孔(文)廟結合在一起,正式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他聘請當時著名教育家胡瑗為教授,因為辦學有方名聞天下,成為各地州、縣學效仿的楷模。

從此,“廟學合一”就成為一種定製被繼承下來,至清朝嘉慶年間,全國共有京師、府、州、縣、廳、司、鄉各級學校文廟一千七百多所,加上其他書院文廟等,總數達二千二百多所。

各地的文廟,從建築上說絕大多數都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尊經閣、明倫堂、敬一亭、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建築佈局大多是中軸分明,左右對稱。

文廟的作用大致有三:

一為祭祀孔子的場所,

二為教育場所,

三為科舉考試的場所。

“廟學合一”的規制,確保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學子們在文廟中攻讀至聖先師孔子的至理名言,以鄉賢名宦為榜樣,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使儒家學說在鞏固國家統治、促進民族團結、確保國家統一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舊時嘉興有“一府二縣三文廟”之稱,所謂“三文廟”是指民國前嘉興城中曾有三座文廟同時存在,它分別屬於嘉興府、嘉興縣和秀水縣(當時嘉興城中有嘉興府衙門、嘉興縣衙門和秀水縣衙門,好比現在嘉興城中有嘉興市政府、南湖區政府和秀洲區政府)。

這三座文廟位置相對集中,呈現品字形佈局。

處在上面的口位置的是秀水縣文廟建在張家弄(現勤儉路)的北邊、東道弄(現少年路)的西邊。而兩個處在下口位置的則為嘉興縣文廟和嘉興府文廟。

嘉興縣文廟建在集街(現中山路建國路東面一點到禾興路西東面一點段)的東首(現中山東路秀洲區黨校的位置)縣前街上,嘉興府文廟建在集街的西首(現中山東路原嘉興市市政府招待所的位置)天官牌樓。因有二座文廟建在集街的兩頭,也有“一街二文廟”之說。

秀水縣文廟明倫堂是嘉興城“三文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建築。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至聖先師像

4、科舉制度

那麼哪些人有資格在文廟裡讀書?這些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就要先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中國各代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歷時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以前採用的九品中正制(因為是人為選定的,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選拔官員的制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

隋朝開始改為科舉制,使得任何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有成為官吏的可能。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分科考試具有,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三個顯著的特點

。現在有人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考試和高考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學習,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它認定你教育環節已經完成,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將進入官吏隊伍。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更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

科舉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員,殿試第一名為狀元,有連中三元即鄉試、會試、殿試的說法,也有連中六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說法。

等級可以分為三個,第一級院試,第二級鄉試,第三季會試和殿試。

縣試和府試嚴格的講不算科舉過程,只有通過了童生試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省級教育行政長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臺”,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秀水縣文廟也就是秀水縣縣學,是當時秀水縣內通過院試取得生員資格的人和通過鄉試成為舉人的人讀書的地方。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 科舉考試等級圖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社會的學子要躋身仕途,科舉考試是唯一的途徑。

科舉得中,金榜題名,這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事。但古代科考委實不易,主要在於進士錄取率相對低。

據有關史料統計,

唐貞觀年間,參加進士科考試的每年達千人以上,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宋初名額也很少,宋太宗繼位後,才大幅增加錄取名額,但也勉強達到百分之十;

明朝制定了“南北卷制度”,錄取率也在百分之十左右;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廷決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來分配錄取人數,但進士最多的年份也就幾百名。

科舉考試如此不易,難怪北宋的文學家蘇洵說出了“其後每思至此,即為寒心”的感慨。

宋代的詹文,一直考到七十三歲,才勉強考中,他在《登科後解嘲》詩中說:“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逢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明末人談遷在《棗林雜俎•聖集•科牘》中記述,明朝有一位學子名叫劉珠,此人一直參加科舉考試,考了36年,至66歲時才考中進士。

清順治十五年(1658),19歲的蒲松齡成為秀才,“文名籍籍諸生間”,但此後,他雖然屢應鄉試,但卻年年落第,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蒲松齡才援例成為歲貢生,那時他已經71歲了。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儒林外史•范進中舉》這個故事中,范進從“落魄——中舉——發瘋——恢復正常”,反映了科舉考試中讀書人的酸甜苦辣,也反映了“世態炎涼”的現實。

科考悲喜兩重天,有人歡喜有人愁。延綿了近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據統計嘉興共出過文進士有2020個,武進士只有183個。嘉興出過20個狀元,其中只有1個是武狀元。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1、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

據《嘉興市志》記載,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置秀水縣,於現址建秀水縣縣學(文廟);

宣德七年(1432)知府選生徒入學,是年冬,建明倫堂及齋廡,

次年建大成殿、欞星戟門;正統九年(1444),塑孔子像,配以十哲;

次年修建戟門兩廡,置文昌閣、號房等;

成化十九年(1483)在東面開一門,取名鳴陽門;

萬曆二十四年(1596)建尊經閣等。

秀水縣文廟原址甚廣,南起學前街(今勤儉路嘉興老百姓藥店),北至干戈弄,規模宏大。太平天國戰爭後,同治三年(1864)嘉興知府許瑤光重建了秀水縣文廟大成殿、明倫堂等建築。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無錫學宮圖

19世紀80年代後,西學(西方學問)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走向消亡。

光緒三十一年(1905)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即停止科舉制度,以便推廣學堂,全部歸向實學。

清廷詔準,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切實全面籌劃,嚴肅告誡府廳州縣趕緊在城鄉各處遍設啟蒙小學堂。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秀水縣文廟的功能也開始轉變。

20世紀20年代後文廟闢為國貨陳列館;

1928年開始有人借用明倫堂放電影,稱之為“電影院”,一直到抗戰期間才關閉;

抗戰前夕,前清的遺老遺少在大成殿辦起惜字會,他們在此聚會吃茶;

抗戰時,文廟除明倫堂外成為日本人的宿舍,現在的輔成小學地址日本人開辦小學,那裡教師也住在文廟;

抗戰勝利後,嘉興圖書館因原來的館舍被民國縣政府用作辦公地,圖書館遷往文廟明倫堂。文廟前面的二進文昌閣、大成殿等成為民眾教育館及三青團等社會團體辦公場所。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 國貨陳列館(秀水縣文廟欞星門)

2、秀水縣文廟和精嚴寺的故事

舊時,秀水縣縣學(文廟)前有條小河叫學前河,河的南岸是始建於東晉年間嘉興城中最大的一座寺廟——精嚴寺,秀水縣文廟和精嚴寺隔河相對,所以為大殿的高低糾葛不斷。

明嘉靖年間,侍御史(相對於現在的紀檢監察干部)張景巡視至嘉興府,見精嚴寺大殿聳立於秀水縣文廟之南,而且高於文廟大殿,當即責令拆去高出的屋脊。

嘉興府府衙還為此規定,秀水縣文廟的大殿從地基至屋脊高三丈五尺五寸,精嚴寺大殿的屋脊只能高三丈兩尺五寸;還規定精嚴寺屋頂不能起脊,禁止精嚴寺建造後殿。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精嚴寺重建大殿,有意改變大殿的高度。此事讓文廟的生員獲悉,就告發至府、縣衙門阻止精嚴寺加高大殿。

時任嘉興知府陳夢說和秀水知縣張圖南責令“勘明學基,飭定精嚴寺殿毋逾舊制丈尺”,官府之令既出,寺僧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清咸豐十年(1860),因太平天國戰爭,精嚴寺和秀水縣文廟一樣被毀。

同治三年(1864),精嚴寺住持濟延重建寺院,所有建築如山門、殿堂、禪房、僧寮均按原來的規格建造。

精嚴寺原有藏經閣,是寺內藏經之處,濟延也立志恢復。濟延圓寂後,徒弟桂岑繼承師父之志,決心赴京重請《龍藏》。臨行前囑寺監在大殿後建藏經閣,作為供奉《龍藏》之處。

不久,一座宏偉的藏經閣聳立在大殿和北面沿學前河圍牆之間。正巧這一時期,秀水縣沒有一個考生能在科舉考試中考中,於是責怪精嚴寺藏經閣的高度超過文廟大殿,破壞了秀水縣文廟的風水。舉人、秀才們聯合地方士紳把精嚴寺告到縣衙,將藏經閣強行拆除。

等到桂岑護《龍藏》回寺時,藏經閣已成一片瓦礫。一氣之下,桂岑就外出雲遊。

光緒十九年(1893),願新成為精嚴寺住持,他再次和地方士紳協商按舊制重建藏經閣,但地方士紳提出“藏經閣不要和文廟對峙,應建在寺東側”。

精嚴寺內東側是沒有地方造藏經閣的,這時住在精嚴寺東鄰的余天表示願意把精嚴寺東側七分地送給精嚴寺建藏經閣。

這樣光緒二十年(1894)三月,在寺東側邊上,照舊制重新建成了藏經閣。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 精嚴寺外景一角

3、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今生

1949年後,秀水縣文廟門前的石護欄、欞星門石牌坊還在,文廟第一進戟門、文昌閣等成為嘉興文化館、少年閱覽室。

1997年文化館搬離後拆除開發建造了現在看到的商住樓。

1912年在文廟鳴陽門原秀水教諭署舊址創辦了一所學堂,名為鍾秀初等小學堂,後改名為鳴陽門小學,也曾名為第一保國民學校。

1949年後改名為少年路小學,並把學校西鄰的文廟第二進大成殿等劃歸該小學。

大成殿在1962年被拆除,

1978年少年路小學併入建設中心小學,即現在的市實驗小學;

20世紀末市實驗小學搬離,從那時起至今為嘉興教育考試院。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 1953年,少年路小學高小畢業生在大成殿前拍攝的畢業合影

1950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廳批准成立浙江省立嘉興圖書館,館址仍為秀水縣文廟明倫堂,1950年4月4日正式開館。

2003年市圖書館搬入海鹽塘路新館,老館現在是“一館三牌”,“嘉興市南湖區圖書館”“嘉興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嘉興市圖書館南湖區分館”。

1988年之前明倫堂一直兼有兩個功能,是圖書館的圖書借閱室和閱覽室。

1988年圖書館借閱大樓建成,從那時至今明倫堂是圖書館的圖書閱覽室。

明倫堂北面的後院經過百餘年的衍變現在是居民住宅區。

故事:秀水縣文廟及明倫堂的前世今生|嘉興稀有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堂

▲原秀水縣文廟明倫堂現“一館三牌”

從明宣德七年(1432)嘉興府同知孟迪受命在嘉興城郭一隅擇地建秀水縣文廟,歷經五百餘年的蒼海桑田,它原有的面貌已不再,建築和格局發生了鉅變。

值得慶幸的是這塊充滿知識的地方,他的文化教育和傳播功能沒有改變,更值得慶幸的是秀水縣文廟“明倫堂”歷經磨難仍然屹立不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