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国由“大学扩招”变成“技校扩招”,资源倾斜技校,能培养出德国那样的优秀技工吗?

萧子北


培养优秀技工是个系统工程,“技校扩招”和“资源倾斜”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技校扩招“叫好不叫座”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起步很晚,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包括技工培养在内的职业教育经历了黄金时期,但是随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学历教育的过度扩张,职业教育进入了长时间的低迷期,直到1996年才正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随着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才真正迎来了发展得春天。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确保全国技工院校学制教育招生人数稳定在120万人以上,2019年全国技师学院力争扩招20万人”。

但是这两则“好消息”并没有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中引起多大反响,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瞄准的是“学术型大学”,连“应用型大学”都不是首选,何况是处于学校鄙视链最末端的技师学院和技工学校呢?对这些家长和学生来说,“技校”是否扩张,扩招多少,是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事情。对于学校来说,在学校评比和教师评比时,中专和职高(初中评比)、专科(高中评比)都不在在有效评分之类,技师学院和技术学校是完全忽略的。

因此,说起“制造大国”都知道技术人员的重要性,但是让孩子主动报考技术学校或技师学院,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丢不起人”。如果孩子中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的分数线,虽然完全可以去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家长宁可付出高额的赞助费、择校费让孩子去民办高中,也不会让孩子去中职学校。即便在中职学校里也存在鄙视链,升学类中职学校>就业类中职学校>技术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

德国是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非常重要的子系统,是政府、社会、企业(又称“教育企业”或“实训工厂”)与个人的共同行为,形成了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多架构的完备体系,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

(一)有广泛社会基础和优良传统

在德国,技术工人在社会上享受与政治家、教育家、企业家、工程师等“高等职业”同样的声誉和尊敬,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普通技工的工资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远高于普通公务员。

(二)科学的“双元制”职教机制

双元制目前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有效。学员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聚焦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聚焦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方面,我国和德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在不“讳疾忌医”的前提下,我做一个客观的比较,也有利于我们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

因为悟空问答的答题框不能制作表格,我用图片形式表述。(原稿还涉及到教育体制、法律依据、考核办法等方面,因为差距不大以及篇幅原因,做了一定删节。)

在我国“技校扩招”的困境

(一)传统观念的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

正如上文中“叫好不叫座”所提的,包括技校在内的职业教育与“学而优则仕”不在同一轨道上,职业教育往往处于报考志愿的最底层,有的学生不填写职业学籍的志愿,宁可无学可上也不选择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难以招到良好的生源,大多数是达不到其他学校录取线的“淘汰生”,主动报考的高分段学生比例太小,部分职业学校被称之为“差生集中营”。新招收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偏低,无法开展高质量、快节奏的教学,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带有自暴自弃的心理,教学和管理难度都很大,育人质量难以保证,结果造成新一轮的生源困境,陷入恶性循环。

改变社会对“技术学校”“技术工人”“技校学生”的成见和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招生体制、办学模式、用工政策、用人评价等多方面的协调和改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也不是靠一纸政令就可以完成的。

(二)缺乏优良的职业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育人的基础保障,缺乏优良职业教育资源是无法谈论优秀技工的。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80%是毕业后直接就业,缺乏进一步的学业晋升空间和渠道。即使有机会从“技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进修,也大多限于技师学院,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脱节的。而职业教育资源是不愿意向技工和技师倾斜的,从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令人欢欣鼓舞的计划提出将近6年,600所准备转型的本科院校感觉“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是自掉身价,纷纷转向学术型、综合型。关于“转不动”的窘境,有消息称,“要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三)“校企合作”难以深层融合

“校企合作”是培养优秀技工(技师)的优良平台,但是在国内“校企合作”的融合度远不如工业发达国家。刚才说了德国的双元制和学徒制,我们可以再看一下日本的“终生雇佣制”,就可以分析出我国难以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原因。

中日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日本企业75%以上是终身雇佣制,员工一生都在一个企业里工作,企业有时间也有意愿培养新员工,而自己培养的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和契合度都很高。而与之对应的是, 中国企业在“育人”和“挖人”之间更倾向于后者。

其实,“挖人”的企业也有苦衷,不是不愿自己“育人”,是成本和风险都过高。

1. 中职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还达不到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有时会出现“团伙”不打招呼就离职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这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2. 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差,技能水平相对较弱,很难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3. 学生眼高手低,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一心想坐办公室、当主管。

4.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对校企合作的费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难以实现责权利对等。

5. 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还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作用。 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培养优秀技工的路还很长

我们需要科学借鉴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并通过本土化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物质和智力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的顺利对接和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经济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Hello翻译官


中国读技校的大部分是大学筛完以后剩下的,教育的实质无非是筛出同龄人里面更牛逼的人。以前一流单位招专科,后来一流的单位招本科,再后来只招硕士博士,仔细想想,招的这些人不管什么学历都是那个时代经过筛选后金字塔尖的人。要想能有德国的技师,那得让金字塔尖的人去读技校才可以。


bobzhg


首先介绍下我自己,本人从事机械行业十六年,在国企,私企,外企都呆过。中专技校毕业,个人目前年收入差不多10万左右。然后为什么说左右呢?目前在外企负责设备维修,坐标天津,全年下来靠工资的收入也就是6万左右(扣除五险一金等)。剩下的就是平时在外面接点活,跑滴滴。就目前这么多年我自己就觉得这个行业特别没意思,每天身上特别脏,有时候办公室的人从你身边过都不乐意多看你一眼,所以现在我自己都讨厌这个行业,之前遇到什么问题还特别喜欢研究下,还看看这之类的书什么的,现在就希望混着,什么都不想干,所以平时出门和别人聊天都不会说自己是在工厂上班的,我都会告诉人家我就是跑跑车,接点活之类的。我身边和我同龄人基本上60%都转行了,有的自己干点小买卖,有的去卖保险,卖车,卖房,有本事的利用之前的关系有的就自己搞一个公司,或者小型加工厂。这个行业真的不行,收入少,社会地位低,最主要的当你一心觉得我想钻研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你得收入没有提高,并且当你和别人聊天时候,人家说的什么你是什么都不懂,所以到最后你得人脉越来越窄,如果收入有提高也行,就怕像我这种也不是大学毕业,学了半天人家也不可能给你太高的职位,然后多少年以后身边连个朋友都没有,所以我现在不太想钻研这什么技术,什么问题,多接触一些其他行业的人,多一些朋友,这样你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路,最后我奉劝看完的朋友,如果你是大学毕业,你学的这个专业,你也想从事这个行业,那么一定要规划好你的道路,条理清晰,一步一个脚印也会有发展。如果你不是本科毕业并且年纪小,或者没从事过这个行业,那么我奉劝你一句,别想了,这个行业你进来就算是掉坑里了,只要你自己觉得自己头脑还算机灵,快走去干点别的吧!千万别进工厂尤其是一线生产的操作工,根本就没有人那你当人看。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本事,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身边连个朋友也没有,也不想交什么朋友,或者你家里比较富裕,就想找个地方混日子,那你就可以去工厂上班,记住别在意收入多少,自己累了就休息,不想干就不干,谁说也不好使。最后再说一遍,这个行业真是特别没意思!


史吧啦估大师


当一个技术工人能独立养活全家(德国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不用这个扩招,那个培训。人自己就会去学习更好的手艺,更精湛的技术,因为他能得到的更多。而不是当下这种人人都干微商,各种群里发链接找人砍价。60.70后为什么愿意做工人,因为衣食住行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比其他人好。住房即使不能及时分配也总有盼头,到月各种肉票布票能分发到手。现在做工人,单一个住房就很遥远。


谢康123


我们的职业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技师,首先,师资配置不合理,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学术型学校毕业,重理论轻实践,比如说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必须硕士以上学历,你一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要硕士干嘛?比如培养钢筋工,至少得请几个熟练的钢筋工师傅来教吧?硕士能教学生下料、开弯曲机、绑扎和焊接吗?其次,生源问题,职业类生源全是本科学校挑剩下的,都是学渣,在学习中确实是有困难的,这类孩子大多也不是乖娃娃,学校也难管理,导致成才率很低。第三,社会环境也让好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类学校,工人的收入和技术干部的收入差距巨大,最优秀的高级技师怎么也拼不过普通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是管理干部,工人就是干活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差距。


小河4580769


大学生一方面就业很困难,一方面又不断扩招,技校生一方面没有人愿意学,一方面基本都是学习不好的才上技校,一方面社会又缺技术人才,如果按照我们的体制,技校在扩招,也培养不出德国那种高级技工,理由很简单,高级技工不单单是从学校学的,理想,价值取向,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多方面培养出来的。我个人觉得,大学生不要扩招,让真正一部分学习好的去上大学,技校一些专业放到大学里去学,去深造,技校其他专业扩招!毕竟学习一门技术,一个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人去学比一个初中毕业上技校的去学要有优势!


成者王H


就这种价值观能培养出大国工匠那真的是笑话了,你看那个工厂不是血汗工厂,那个技工不是干着又苦又累的工作拿着五六千块钱的工资,说得不好听一点还不如工地上的一个小工,我在机械行业干了三十四年,工资才七千多一点,一身技术那又如何呢


十二月48号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的技校生有多少是真正想学技术的,绝大多数技校生是因为考不上大学而又想拿个文凭被迫上学,学技术需要踏实,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过于浮躁,浮躁的背后又有太多的无奈,高房价,高医疗,高消费,让大多数老百姓几乎无计可施,呼吁社会学专家应该高度关注此问题,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希望大家多讨论,少关注富翁,娱乐圈及一夜暴富,让我们的年轻人在平和的心态下奋斗,不要让极少数人带偏了一代人。


因为我的病是没有感觉


转型是正确的,中国人要禁止明星效应,阻止一夜暴富的不良风气,修正地产经济发展的歪风,让多数人从事技能工作,才是强国战略。

由于工薪阶级工资有限,要调整消费物价,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技工的8到10年工资买一套百平米住房,教育、医疗全免,幼儿六岁前每月䃼贴五百至一千元。

允许工人和农民自建住房,限制地产公司过度开发及垄断行为。

让技能工程人员得到最好的照顾,生产力才能提高,国家才能真正进入发达行列。


精彩荟生活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招初中生入学,文化知识程度偏低。从目前发展阶段和各种条件来看,我国应开始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将所有中等专业学校,调整为大专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招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已有职业技术院校升本。当然,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依靠优秀的技能型师资,实训基地,工厂实习及工作 创新环境,工匠精神等等。相信我国一定能建设最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