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啃指甲,是因为什么?

岳祥聘


一次带女儿去医院体检的时候,碰到一位妈妈,带着一个6、7岁左右的小女孩,去咨询医生,孩子总是喜欢啃指甲,是不是缺微量元素。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医生说,孩子爱啃指甲或者是爱吃手指,大多是习惯或者心理问题,真正缺乏微量元素的比较少。


为什么好多孩子喜欢啃指甲呢?

1、口欲期没有过渡好。

在婴儿时期,孩子最开始喜欢用自己的嘴巴去探索,他们喜欢用啃咬的方式去认知周围。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一味的去制止他们,就会让孩子的口欲期不能很好地度过。以至于长大以后还喜欢吃手、啃指甲。

2、无意养成的习惯。

小孩子平时玩起来不注意,摸摸这扣扣那,手指甲薄脆容易坏,手指上的皮也容易干燥起皮,尤其是秋冬季。

当看到指甲坏了或者是指甲周围起皮了,孩子就会总想去咬。久而久之,养成习惯。

3、因为紧张焦虑而用此缓解情绪。

有些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当出现紧张、害怕的情绪时,就会用啃指甲的方式来缓解。

一个亲戚家的女孩,十几岁还是会有啃指甲的习惯。最开始是因为在她小的时候,父母经常会吵架,她还小也不会表达,害怕的时候就自己躲在一边啃指甲。次数多了,渐渐地,啃指甲成了她缓解自己害怕、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4、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

有些啃指甲的行为,是因为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引起的异食行为,就是会吃一些除了食物以外的东西,不过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孩子出现啃指甲的行为,家长就会很着急地制止、改正,结果发现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想要纠正孩子的行为,首先要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引导孩子。

当孩子啃指甲,家长急于阻止,不如科学引导。

1、不要强硬阻止。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啃指甲,就立刻出声阻止,甚至会动手打掉孩子的手。这样的行为,反而会加深孩子对啃指甲的印象,从而会更加重复这个行为。

2、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出现啃指甲的行为时,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阻止”。比如,当看到孩子啃指甲,可以跟他说,“我们来一起看一本书吧,或者一起来做个游戏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不强化“啃指甲”,也“阻止”了该行为。

3、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

孩子年龄小,不知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家长对此,要多一些关注。当孩子因为某些事情或者经历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及时跟孩子沟通,并且对其进行疏导。告诉孩子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听音乐、画画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4、注意勤给孩子修剪指甲。

孩子的指甲长得比较快,平日里家长要帮助孩子勤剪指甲。如果孩子的指甲周围容易起皮,家长要帮助孩子用指甲刀修剪好。


5、注意营养的均衡收入。

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做到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均衡摄入,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我是苹果爸爸,反对丧偶式育儿的宝爸,陪伴式成长的践行者。关注@苹果爸爸育儿,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苹果爸爸育儿


最近我是为这快崩溃了,小孩现在5岁一个月,今天4月份那个指甲咬的呀都不能看,我总结了下,小孩咬指甲要么是心理作用,要么是生理问题,心理作用有很多种,紧张的时候,挨批评了不敢告诉父母的时候,还有就是看到别人咬,他也不由自主的咬,等等,生理的话去查血铅是不是超标了,有可能铅中毒,但我家小孩,一开始是耳提面命,每天早上说n遍,下午放学一开口,妈妈对不起我又咬了,之后查了血铅,在三甲医院查的,正常的,后来我就放弃了,不说了,偶尔提提醒,好嘛,成下图这样了,都没有指甲咬了,直接啃肉,回来血肉模糊的哭着让我帮他,我又气又心疼,没办法,去某宝搜,搜了苦甲水,在使用的第二天,看着正常,且这么用着吧,好用再推荐



小小小值


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行为背后的那些信念,

才是我们最最需要去关注的。

我是绘本妈妈洪艳,我有一个女儿叫麓麓,她今年6岁,准备上小学了。

孩子啃手的问题始于上幼儿园,当时我送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只有两岁半,刚开始的时候她非常不适应。

开始还会和颜悦色的哄她,她天天闹情绪,我也一点点失去耐心了,不懂疏导孩子的焦虑情绪,也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最开始她咬东西,咬玩具,啃幼儿园的桌角,咬衣服,把衣服咬出很多小洞洞,我怎么说她都不改。

后来有一次她把刚刚穿了一天的衣服咬了一个洞,在胸口正中间,我积累了很久的情绪被触发,我狠狠的惩罚了她,以至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放学看见我的第一句话都是:

“妈妈,我今天没咬衣服”

在那之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开始啃手,非常严重的啃手,不但指甲没有完整的,而且指尖都啃没皮了。

对于她啃手,我无比焦虑。

也曾想各种办法,纠正她的这个行为,我越是焦虑就越想纠正她的这个行为。

我越纠正她,我们之间也容易陷入权力之争,经常是我气得要命,她哭得惊天动地。

甚至我曾想过给她涂抹药水来给她强行戒断这个习惯。

幸好,我准备这么做之前,征求了体面小伙伴的意见,被小伙伴及时阻止。

我反思了我在孩子啃手这件事里的我的焦虑,反思了我和孩子之间真实的关系。

孩子啃手的行为是孩子释放她的焦虑情绪的途径,在她的焦虑情绪没有真正释放出来的情况下,强行戒断她的这一行为,会带好更加严重的问题。

就如同我强行阻止她咬衣服后她开始啃手一样。

当我理清楚这条线,我开始正视在孩子啃手这件事中我的焦虑,我焦虑的是她的行为,焦虑她的健康,更焦虑的是她的行为挑战了我的专业。

我天天琢磨心理学,帮助别人教育孩子,而对自己的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束手无策。这是我无法面对的。

真正看清楚我自己的焦虑,我开始反思我对孩子曾经造成的那些伤害,做好和孩子真诚道歉的准备。

我找了一天时间比较充裕晚上,我和孩子一起玩,趁她心情好,我说起我送她上幼儿园的时候的还有点小(说到这的时候,她就开始有点要哭),她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天天想找妈妈(她开始掉眼泪),说起她咬东西的事儿,说起我惩罚她的事儿。

我很真诚的跟孩子道歉(她开始大声的哭出来,我抱着她,她在我怀了哭的很伤心,我也哭了,真心心疼孩子,真心愧疚于那么粗暴的对待孩子)。

孩子需要我们看见她的情绪和需求,需要我们帮助疏导情绪。

等她的哭泣渐渐停止,我开始说她的手指的事情,我说天气干燥,你的手会起皮,也有了裂口,(我没有说是因为她啃手造成的),会很疼。

我和孩子约定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泡泡手,再涂一点润肤油。

我们坚持泡手一段时间以后,她啃手的情况有所减轻,至少两根指尖不会没皮了。

我会不定时的对她说,我看见麓麓指尖的皮肤比以前好很多了,我看见麓麓在努力克服啃手的习惯。

再过一段时,我看她的有四个手指比以前好很多,

我会跟她说,我看见麓麓这四根手指比以前好很多了,麓麓很努力呀。

目前为止,只剩两个手指还会啃,程度也比以前好很多了。

在孩子啃手这件事上,我们要理清楚这里面孩子的情绪和我们的情绪。

在帮助孩子矫正行为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疏导好自己的情绪,降低期待,给孩子时间,给孩子适应的过程。

啃手,不是弥天大罪,我们要容许孩子在没有正确的宣泄情绪的时候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我们要看到孩子其实是在向我们求助,而我们不能只惩罚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求助视而不见。

真切的理解了那句话,

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行为背后的那些信念,才是我们最最需要去关注的。

/ 体面亲子游戏教养 /

儿童通过用咬指甲这一行为来缓解压力,可能是来源于小时候父母强烈的提醒,但这个行为很有可能被保留了下来,甚至愈演愈烈,慢慢就成了一个固定情绪的释放和一个关系的再现。

同理,惩罚也可以强化,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种强化很可能会让他的某种行为变本加厉。

有些父母在看到儿童咬指甲时会大喊一声或者责罚,并不会削减儿童咬指甲的频率,反而更加加重儿童的焦虑情绪,固化咬指甲的行为。

所以,改变儿童的这一行为,首先要找到儿童咬指甲时的刺激时间,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缓解焦虑。

可以与孩子一同玩玩偶游戏,让孩子的内心的焦虑重新排解出,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然后与孩子一共同脑风暴,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识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故事阅读配有动画,比枯燥的识字纸牌更有吸引力,并且不用担心孩子会误吞卡牌造成危险。听音选字,发音清晰标准,并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课程都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学,不会像之前其他应用一样因后续收费导致学习中断,让孩子系统的学习我觉的是很重要的。


久隐290


我家宝宝现在15个月了,从上个月才学会走路,我也发现最近几天吃手特别厉害。

刚才看了大家的答案才知道,原来是宝宝缺乏安全感,宝宝刚刚学会走路这期间因为他会自己去探索新的环境。有时候会看到陌生的环境,接触的陌生的人也多了。所以只能靠吃手来给自己一些安全感和自我安慰找满足感。

记得我家宝宝就是从两个月开始吃手的,那个时候她应该还没有意识到手是自己的。只是觉得很好奇怎么有一个东西过来了还可以把它填在嘴里,感觉还挺舒服的。而且还挺好玩的不那么无聊了。慢慢的他才会发现,哦这个手原来是我自己的呀!还经常举起小手来看一看。其实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宝宝吃手的问题,妈妈给宝宝把手洗干净,让宝宝有探索世界的机会。

再就是六七个月的时候喜欢吃手,那个时候因为刚刚要长牙,宝宝牙龈会发痒所以他就喜欢吃手。我家宝宝胃口特别好,六七个月的时候不仅是吃手,而是看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最后给她买了磨牙棒,不过让她啃得粘糊糊的摸的到处都是,我也是放弃了磨牙棒选择了牙胶。有时候也给她一个安抚奶嘴。

我觉得宝宝两周岁以后牙齿也长齐了,如果再喜欢吃手,那家长一定要制止,但是不可强行制止以免让宝宝失去安全感。可以给孩子转移注意力,和孩子玩玩游戏,做做手工,渐渐的孩子就会把吃手给忘记了。


可爱的爱笑的萌萌


这个情况我家女儿以前都没有,平时都是指甲长的很快,一周都要剪一次的,可最近无意间看到她的手指甲光秃秃的,指腹周围干燥有翘起来的皮,随后观察发现她是啃手指甲给弄的。

我跟孩子她爸都挺担心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突然就有了这个习惯。哎~~~


欢乐园之家


科学的原因我不太会,我就讲讲我自己吧。我小时候也爱啃指甲。我那会特别爱吃零食,感觉吃零食最过瘾那会就是吃完后舔舔手指,那时候可不清楚说这样卫不卫生的,只知道想吃但没有了。但是有时候指甲缝里也会有那个零食的味道,然后就一直抱着啃。

啃指甲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无聊,无聊又没事干,找不到趁手的东西就啃着指甲发呆。

啃指甲第三个原因就是指甲那里有一点点裂缝,但我就是看它不爽,然后就喜欢啃,啃第一下可能发现指甲不平了,就想着给啃平了,然后指甲就没剩一点,啃完一个发现别的长就这个没有指甲又觉得看着不舒服,最后都啃了。

后来被我妈发现了,可凶残了,看到我啃一次就打我手,当然不是那种暴力的打,就只是拍一下让我不要啃,然后指甲全给我剪掉了。习惯了一段时间的没指甲之后就没怎么想起来。


崽崽在吃饭


孩子总啃指甲,是因为什么?
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具体来说:

一,生理原因:

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看看他咬指甲的习惯是不是一种异食癖。当然 ,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很低,但也要检查清楚。

二,心理原因:

咬指甲是内心焦虑的表现,所以,要让孩子通过其他途径将压力释放出来。
1、逗他笑出来,这样他就能释放焦虑情绪。
2、在孩子身旁放一杯水,每当他开始咬指甲的时候,就让他喝一口水,这有很强的安抚作用。

3,如果孩子相对较大,可以让他在想咬指甲的时候,先深呼吸,或坐下来看书。

4、当孩子咬指甲时,不要指责和叱骂孩子,这样,只会强化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引起更大的焦虑,甚至是恐惧。

可以和孩子约定某种暗号。比如 ,当他刚把手放进嘴里的时候,你就朝他眨眨眼,提醒他把手拿出来。或者,抱一抱,以安抚孩子的焦虑。

5、转移注意力。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咬指甲的时候,就给他其他东西,让他拿在手里玩。比如,柔软的小玩具或球类,让孩子可以随意把玩。

6、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当然,以上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既然咬指甲是内心焦虑,那就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多方留意,是什么原因引起孩子的焦虑,然后针对引起孩子焦虑的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如此,才能治本。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耐心和信心,以陪伴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更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我是麦子妈妈,育儿先育自己,愿以自己的成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敬请关注。

麦子妈妈说育儿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0—6个月内会有吃手的情况,但他们并不知道吃的是“手”,只是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用口来研究这个好玩的“玩具”,这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可以让宝宝尽情地“吃”。

但是,如果孩子长到两岁后还老是吃手或啃咬指甲,家长就应该注意了,因为大部分孩子不仅仅是单纯的啃咬指甲问题,往往还伴随着好动、脾气大等问题。

孩子啃咬指甲的主要表现为:

在啃指甲时一般是无选择性地咬十个指甲,被咬过的指甲常变得短而参差不齐。

有些孩子当注意力被某种东西所吸引或在他们精神紧张时也会啃咬其随身的其它东西,如铅笔、手帕等。

由于反复地啃咬指甲,会使指甲四周出血或指甲畸形,甚至发生甲沟炎、甲周疣、门牙缘的小裂痕、齿龈炎。

孩子啃指甲主要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原因:

1、脾虚、肝血亏是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小孩子经常吃手,多是在小时候应该爬行的时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抱的时间过长,导致小孩子抓握过少,与地面接触少,导致脾虚、肝血亏。

2、心理情绪问题

儿童啃咬指甲主要与精神紧张和忧虑有关。过多的作业、复习迎考、看惊险、恐惧的影视片以及受到父母责骂或惩罚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会通过啃咬手指来缓解压力和分散注意力。

不过,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生改变,吃手指、啃指甲就可能成为孩子缓解压力的方式。

3、习惯问题

如果说啃咬指甲是一种习惯,那么这一定是个不良的习惯,有些儿童啃咬指甲的行为常常发生在他聚精会神看电视、听故事、做作业和想问题的时候。

如何避免宝宝过分咬指甲?

1.要积极寻找引起宝宝紧张和忧虑的原因,并及时改善宝宝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孩子可讲清道理,使孩子意识到咬指甲有一定的危害性,只要自己能正确对待,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告诉宝宝,当他想咬指甲时就想一想那些让他快乐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和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

2.把指甲剪短。在宝宝可能会咬指甲的时间和地点,比如在看电视或坐车时,可以试着给一些替代品,如捏捏球或可弯曲玩具,不让小手闲下来。

3.厌恶疗法。如果孩子能明事理的话,可以在其指甲上抹上有苦味且无毒的东西,强烈的苦味可以减少孩子咬指甲的机率。

4.要让孩子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育。

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看医生?

当孩子咬指甲很厉害,以至于将指甲撕脱或者使手指出血时,甚至咬脚趾甲。造成其手指和指甲根部的感染时。

伴有其他自我伤害的行为,表现出明显不安,如揪自己的头发。

如果你家宝宝频频躲在角落里啃指甲,请给他(她)多些关爱。


小儿推拿李波


其实不单指小孩子会总是啃手指,有些大人也会有这些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后天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有的孩子有可能只是模仿别人啃手指的行为,而有些孩子啃手指的行为可能是遗传父母。

具体分析一下,孩子总啃指甲的原因有如下这些:

1. 遗传因素

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啃手指甲,这可能是父母遗传下来的。

有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有咬甲癖的父母,他们生出来的后代更容易有啃指甲的行为,即使父母在生孩子之前已经不啃指甲了。

2. 情绪因素

尽管啃指甲这一行为偶尔会出现在心理状态稳定的孩子身上,不过通常来说,啃指甲通常是孩子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经常啃指甲的孩子有可能是精神压力大,紧张不安、情绪低落和焦虑。

啃指甲行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解压方式,如果家长试图制止孩子咬甲行为,他反而会变得更加沮丧。

3. 饿了、无聊、低自尊或者遇到挫折

还有研究表明,有的孩子在参与社交活动时不会有啃指甲的行为,而当无聊时或者遇到挫折时才是孩子啃指甲的原因。

经常啃指甲这一症状叫做咬甲癖,它被认为是一种自己无意识的和强迫性的行为。对于成人来说,研究者怀疑成人嚼口香糖和抽烟有可能是啃指甲行为的替代方式。

还有研究认为,咬甲癖可能是人们在婴幼儿时期吮手指行为的一种延续方式。低自尊和饥饿也是导致孩子啃指甲的可能的原因。

咬甲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社交,严重者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家长可以采用给孩子带上手套,修剪指甲边缘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孩子戒掉啃指甲的习惯。


太平洋亲子网


不少孩子在一定的年纪都会有自己的小毛病,啃指甲,咬手指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毛病,年龄段不同孩子咬手指、啃指甲的理由甚至是动机都不一样。

0到2岁的孩子:孩子在这个时候属于口欲期,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孩子最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口里,感受这个东西的质感、味道,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所以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要强行阻止,保证孩子所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干净无细菌,双手注意清洁,不用强行阻止孩子吃手。

2到3岁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慢慢不再吃手,但是会吮吸自己的手指,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会有这种下意识的动作。这时孩子的牙齿正在生长萌芽,孩子会下意识的吮吸手指或者啃指甲来磨牙,家长可以给孩子购买磨牙棒或者奶嘴,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

孩子缺乏微量元素:有些孩子喜欢吃手指啃指甲有可能是缺乏锌或铁这些微量元素,就有可能会让孩子吃手指。家长平时可以给孩子多补充含铁、锌的食物,避免孩子吃手指或啃指甲。

3岁之后的孩子如果还有啃手指的习惯,家长要注意是否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引起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要进入幼儿园,一个新的环境、陌生的小朋友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当孩子的压力无法释放的时候,孩子就会采用啃指甲、吃手指、咬衣角,甚至有的孩子会摩擦自己的生殖器或者喜欢黏着妈妈等方式释放自己的不安。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迹象,不要认为孩子是在丢你的脸,要及时为孩子疏导。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代替孩子的坏习惯;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和孩子沟通;多带孩子参加户外集体的活动,帮助孩子融入集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