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与古代年、月、日、辰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我们现代人已经将时间用最方便的方式利用起来,比如掏出手机看看时间,抬手看手表,某些建筑上有大时钟。那在古代,古人们是用什么 方式表达时间的?

天干、地支与古代年、月、日、辰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记录年、月、日的符号。天干有十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与古代年、月、日、辰

用干支配合来记录年、月、日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将它们依次从头到尾相互排列组合起来:用天干的首字”甲“与地支的道字”子“配合列为第一,名”甲子“,其次用天干的第二字”乙“与地支的第二字”丑“配合得”乙丑“……这样配合下去,第六十位刚好是天干的末字”癸“,配成”癸亥“,再往下配,就又配到”甲子“,这样就形成了”六十甲子“。

天干、地支与古代年、月、日、辰

年、月、日、辰

一、年

年、具体产生的时间无法考证。最初,人们把庄稼收获一次规定为一年。到了后来,天文学家就把地球绕太阳运动一个周期规定为一年,一个周期为365.25个太阳日,即一年为365.25日。

我国在东汉初期开始用干支纪年,如”甲子年“。以后从未来间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用公元纪年。

二、月

在阴历中月的平均日数以朔望月(古代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时候称为“朔月”,把月亮最圆的时候称为“望月”)为基础,一个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一年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在阳历中,月所含的日数是人为规定的,一年12个月,大月31日,小月为30日,平年的2月是28日,闰年是29日。我国于1949年普遍采用阳历。

三、日

日是古代人类最早认识时间的单位。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被太阳照亮的时候就是白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时候就是黑夜,这样便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古代就把一昼夜作为一日。

我国从殷商时代开始,用干支纪日,如把某一天定为甲子,,第二天就是乙丑,以此类推,到了第六十一天,又是甲子,如此循环。

四、时辰

自西汉起把一昼夜分为12个段(也称为12时辰),用12地支来记录。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和正两部分,即12时辰也含24小时的意义,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天干、地支与古代年、月、日、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