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山的五大古怪癖好

金少山的五大古怪癖好

京劇金派花臉創始人金少山,系清內廷供奉金秀山之子,祖籍北京,滿族人。家學淵源,能戲甚多。三十年代初,與梅蘭芳在上海演《霸王別姬》,因其唱腔與扮相俱佳,叱吒風雲,氣勢磅礴,從而博得了“金霸王”的美號。“金霸王”在京劇花臉演員中,以體形魁梧,嗓音洪亮見稱。按淨角可分銅錘(如徐延昭、包拯、姚期等角色是銅錘應工);架子花臉(如:《蘆花蕩》中之張飛,《取洛陽》中之馬武,《藕塘關》中之牛皋,《丁甲山》、《青風寨》、《鬧江州》中之李逵等角色是架子花臉應工)和武花臉(如:《狀元印》中之常遇春,《豔陽樓》中之高登,《鐵龍山》中之姜維,《金錢豹》中之豹子等角色是武花臉應工)。金少山則以銅錘見長,兼演架子花臉。由於他額頰寬闊,身體高大,在淨角演員中可算是“得天獨厚”的標準花臉扮相,又因他歌喉響亮,聲如洪鐘,真可謂“黃鐘大呂”。


“金霸王”性豪爽、重義氣,為人耿直並喜濟困扶危。其一生有五癖,曾在早年間北京梨園界內外的老人中傳為佳話。

終年光腳,此其一癖也。卸妝後的“金霸王”,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一年四季從不穿襪子,問之則曰“腳太熱”。偶遇文人雅士登門拜訪,出於禮節必急忙穿上,一旦過從頻繁熟悉之後,則照說不誤。

愛當行頭(京劇術語,指戲裝),此其二癖也。皆因其總賙濟窮人,從不看重金錢,加以花銷又大、包銀雖多而總是寅吃卯糧,故經常當行頭以接短兒,及至有人約戲,須先付包錢贖回行頭,而後方可粉墨登場。久之,梨園界便流傳過一句歇後語,“金三爺唱戲——先送包銀”。“金三爺”者,蓋因金少山行三而尊稱之也。

愛聽評書,此其三癖也。“金霸王”於一九三六年冬自上海回京後,卜居宣武門外琉璃廠,每晚必到附近石頭衚衕三和成書茶館聽品正三(有“品八套”之美名)說《隋唐》,遇有夜戲,必事先與品正三約定,等其散戲回來再開書,併為此而另有報酬。

“金霸王”對品正三評書藝術的評價是:“立眉瞪眼,就是臉譜,發脫賣像,就是身段。”由此看來,其目的借鑑評書藝術以充實自己的舞臺藝術,他在《鎖五龍》劇中扮演的單雄信,之所以分寸適度,鞭辟入裡、富於感情變化,正是受益於評書。

愛收藏鼻菸壺,此其四癖也。這位從來拿錢不當回事的梨園“金霸王”,常常為購得一隻絕品煙壺而罄其所有,故蒐羅甚富,其所藏康熙、雍正兩朝官窯五彩珍品“十八羅漢”、“九秋白菜”、“鍾馗嫁妹”等瓷質煙壺,皆神州之拱璧也。惜其於一九四八年病逝(年僅五十八歲)後,所藏寶物輾轉易主,下落早已不明矣!

愛養諸般動物,此其五癖也。臺上的金少山,所扮演的各色人物皆勇猛暴躁之輩;臺下的金三爺,對所飼養的蛐蛐、油葫蘆、紅子(沼澤山雀)、巴兒狗、猴子等寵物,卻一概和顏悅色,極有耐心。

“金霸王”大概是因為失去了虞姬的緣故,老怕心愛的蛐蛐“打光棍”。窮小子們知其底細,使輪番登門送“三尾兒”(母蛐蛐),來者不拒,且必重金酬謝,而後擇其形體小巧優美者逐罐配之,笑謂友人曰:“蟋蟀譜上說得對,蛐蛐跟人一樣,英雄愛美女,不給它配上個好三尾兒,一斗準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