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

村哥小凡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老話,它出自蘇軾的一首雜言古詩《於潛僧綠筠軒》的前兩句。蘇軾是一個浪漫的文人,對竹的喜歡是一種文人情懷。古代文人對梅蘭竹菊四種植物賦予精神象徵,代表一種高潔的君子形象,以物喻志。他們把精神看在第一,很少會把吃喝拉撒這些現實的東西表達出來。

而農村老百姓更看重物質層面的東西,譬如實用性、安全性等等。對於竹子,農村老百姓見到它不會想到這是一個高潔的君子形象寄託,只會考慮到能不能挖個竹筍吃,能不能編個筐子,適合不適合在門前種植……

農村老百姓為什麼會說“門前不栽竹”呢?

一般竹子生命力很旺盛,根系很發達,離門前院牆太近,容易摧毀牆腳。其實竹林會長的很茂密,就會吸引蛇、老鼠、黃鼠狼等讓老百姓很頭疼的動物。再者,從風水學上來說,竹子是陰氣較重的植物,人容易生災害病。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我們都知道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往往一脈相承,林黛玉身體虛弱,性情抑鬱,偏偏住在竹林密佈的瀟湘館。所以竹林的陰暗也往往表示著陰氣較重,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不矛盾,這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觀。


豫牛兒在川


鄙人地處山寒水瘦的塞北,根本就看不到一叢竹影;但也許從小就受到書畫的影響吧,我一直對綠竹十分心儀。

有幸到河北,去拜謁扁鵲廟,忽見院中有一小片竹林,我大感驚喜!圍著這片綠蔭,我轉悠了老半天,卻不知用什麼名言佳句來禮讚她!所能想到的,全是前人的牙慧。。。實在慚愧!

因為愛竹,我甚至有一種可笑的想法:希望氣候變暖,讓塞北變成江南——果如是,我就遍植綠竹,也不管什麼門前房後,絕不留一尺閒地;然後在門楣上草書:瀟湘館。讓我也體驗一下黛玉悲秋的感覺。


乒乓球804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

我們生活在農村裡確實也聽過一些老話,但是我們也會發現,甚至有的老話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那麼就不可避免要做一個選擇了。寧可食無肉,不了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俗語就是這樣的,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一起。它的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這句話的來源於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蘇軾很喜歡竹子,不僅因為它是歲寒四君子,象徵著美好的品質,還因為它把竹子當成了朋友,對居住的環境的高要求,竹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


門前不栽竹這個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大門前或者房屋前不栽竹子。這其實考慮到了它的現實居住環境的問題。如果門前栽了竹子,因為竹子比較高大,一年四季常青,肯定會遮擋太陽光照,導致了室內光照比較少,溼氣自然就比較重了。其次竹子如果稠密了,可能會招引蛇鼠之類的東西,會影響居住人員的安全。因此是充分考慮了現實安全因素的。

當然拋開這些俗語不說,我們如果想要美化環境,那麼選擇栽竹子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可以一年常綠,帶來美的享受。如果你心情不好,看到這些竹子,自然就會幫助你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果不栽竹子,出於安全考慮,也是合適的,還有其它的一些樹種可以選擇,一些果樹就是不錯的選擇,像桃樹,桔子樹,柿樹等等,不僅可以在花期欣賞,果實期也可以有一份收穫,一舉雙得。



以上就是我對這兩句老話的理解,純屬個人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大家留言分享,我是小李,想了解更多的農業種植知識,歡迎關注我小李帶你走進農村生活,體驗種植樂趣。


小李說農事


農村有句老話說門前不能栽竹子,這句話我們大家都知道,而且農村裡也很少有人在門口種竹子,但是宋代詩人蘇軾卻說寧願每天不吃肉,也要在居住的地方有竹子,這兩句話是不是有矛盾呢?該怎麼看待這兩句話所說?



其實這兩句話的意思完全不矛盾,用我們畫畫或者寫詩的角度來說,蘇軾所說的是寫意,而咱們農村老話卻是寫實。

咱們農村老話所說“門前不栽竹”,這完全是從生活實際體驗出發的。種植過竹子的人都知道,竹子發展是非常快的,幾年時間就可以擴張到無法控制的狀態。


而且竹子又是落葉的,所以竹林裡的腐葉非常容易滋生蚊蟲鼠蟻,在我們居住的門前有一個這樣的環境,確實不利於我們的生活。這才有了門前不能栽竹子的說法。


而對於古人或者文人雅士來說,竹代表的只是一種高風亮節的為人風格,意思只是為了說明寧願不要每天的錦衣玉食,也得保持一個人該有的君子般氣節,所以這完全就是“寫意”的手法。

古人眼裡的竹,已經完全上升到了代表一個人為人風格的高度,對竹的喜好已經到了完全偏執的程度,這是咱們農民沒辦法比較的,那些文人雅士們,在竹林前焚香撫琴,可以讓小廝們把竹葉一片片的撿起來,甚至挖個坑好好的埋起來。

所以說,這兩句話的意思完全不矛盾,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意境要求,這也就導致了完全不同的說法,更何況老話所說也只是說門前才不能種植竹子,房子的左右和後面不也是一樣可以種麼?只要不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環境,都是可以的。



我房子後面就全部是竹子,覺得還好,大家認為呢?(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沒有矛盾啊!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生活的情調,“門前不栽竹”說的是經驗。


大家知道,竹子生長迅速,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植物。它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栽下幾棵竹子,三五年功夫,就可成林。


不是有那句話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本人小時候經常和一幫子小孩傍晚放學後,帶著彈弓到莊後的竹林裡面打鳥,碰巧打下一隻老斑鳩來,還能過一下饞癮。但晚上是萬萬不敢到竹林裡面去的。晚上竹林是野生動物的天下,像蛇、黃鼠狼、蟾塗,等等。還有,晚上竹林裡風大,竹葉子颳得嘩啦嘩啦的,瘮人。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人們不在門前栽竹子,要栽,也是在屋後頭。


一株吊蘭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不是農村老話,而是詩人蘇東坡所寫,全詩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當然後半句“門前不栽竹”確實是老農民所說的,是為咱們後輩農民種樹、栽竹提供一定的指導,避免出現某些忌諱,由此影響到老農民口中的風水。那麼這兩句話是否矛盾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這兩句話並不矛盾

其實這兩句話並不矛盾,門前不栽竹可以在別的地方栽培竹子。我給您舉個實例,咱們家豬圈後面就栽培有一片竹子,這個竹子處於家門的南方,沒有在家門前面。於此您應該知道為什麼說這兩句並不矛盾了。現在不少的農民地區都有著栽培竹子的習慣,畢竟這個竹子的作用還是很大的,下面咱們借這個題目來說說竹子的用途。

農村栽培竹子的用處

首先我想問問大家知不知道撮箕、揹簍等農村特有物品,這些物品可是咱們農民從事農業農事生產的好幫手,也是咱們農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助手。就拿揹簍來說,在我們山區農村交通還不是很方便,每回農作物收穫後都得用揹簍揹回家裡,才能算是真正的收穫完成。這些撮箕、揹簍就是用竹子製成的,當自家有竹子時,就只需要請師傅到家裡幫助編織就行,可以節約一筆費用。


其次這個竹子還能夠產竹筍。竹筍可是農村農民十分喜歡的蔬菜,春天竹筍剛出來的時候和父親一起扛著鋤頭去竹園裡挖竹筍,挖回來後剝開外殼並洗乾淨。然後把裡面的嫩竹筍切成長條後用開水焯水,再放置在太陽底下曬成竹筍乾,把竹筍乾密閉後放置在冰箱裡保存,這樣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了。

最後就是可以做些小玩意。竹子和木頭一樣,都是可以用來做些手工玩意的,這不前幾天閒來無事我就和父親一起自己做了個鞦韆來玩。您還別說在這個特殊時期,家裡有個竹園用來打發時間還是很不錯的。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栽培竹子確實可以提高咱們農民的風俗,但對於咱們農民來說還是得遵循老一輩所留下來的傳統,做到自己和家人都滿意。最後也希望大家都可以像竹子一樣萬古長青。


愛茶者九號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並非農村老話,而是宋代文豪蘇軾的話。

至於【門前不栽竹】,則一般只限定毛竹。

蘇東坡的文人情懷,很多人都能理解,且不多說。單說說【門前不栽竹】這回事。

其實門前可以栽竹子,但是不能栽毛竹。這主要是由於毛竹的生長特性所導致的。

很多人可能看過一篇雞湯文,敘述毛竹生長的特性,至於帶來啟示什麼的,那倒不用說。

毛竹初時長得太慢,幾年裡也長不了多高。而農村是把門前樹作為一個【標的物】的,生長太慢,也就失去了【標的物】的價值。

毛竹之後會瘋長,可不僅是表面上,它的根系非常非常發達,而且它是以地下莖無性繁殖的。所以你問南方地區的居民,他們會告訴你徹底消滅竹子有多麼難。

農村一般都有個小院落,院子裡種些瓜果蔬菜等等。毛竹過度發達的根系會把整座院落的地下都覆蓋住,它雖然能得到它所需要的水分和養料,但是院子裡的瓜果蔬菜就要受很大的影響。僅僅從經濟價值論,門前一棵毛竹,就足以對院子裡瓜果蔬菜的收成造成不良影響。

毛竹這樣的竹子,壽命也不是很長,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但也僅此而已。而且,逢旱、澇、蟲則開花,開花之後就會死掉。說句不好聽的,你養條土狗都興許比毛竹活的時間長。這樣的生長特點,寓意太不吉利,所以也就沒人在門前栽毛竹。

不過,其他竹類倒可以栽。比如孝竹、淡竹、湘妃竹、觀音翠、金鑲玉、黃雞……這些竹子不僅生長週期長,非常經活,寓意美好,而且又有多種利用價值,景觀又漂亮,反而很受百姓歡迎。時至今日,許多江南農村居民家門前還都有栽種。


純鈞LHGR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的說法其實是不矛盾的。居住之地有竹是風雅,代表氣節;門前不栽竹是考慮安全和採光的原因。


居有竹則雅無竹則俗

蘇東坡喜歡吃肉,無肉不歡,喜竹則是第二個愛好。蘇東坡喜歡竹子可不是拿來啃的,他又不是熊貓;即使竹筍可吃,蘇大學士估計也不會下口,愛之物何忍食之。

蘇東坡放棄吃肉也要選擇有竹的地方居住是因為“無竹令人俗”。

“歲寒三友”老大叫青松、老二叫直竹、老三叫寒梅。

松、竹、梅都象徵高潔的品質。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是對逆境的抗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是潔身自好的淡定;“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是卓爾不群的骨氣。

蘇東坡愛竹,是因為竹子有節,若君子胸懷坦蕩,舉止有禮有節;竹子修直,若君子性格剛直,不趨勢而寧折不彎。

胸有成竹不僅是指對竹瞭若指掌,更是指摻進文人思想裡的傲氣和生命力,所以蘇東坡寧肯流著口水眼巴巴看著紅繞肉不肯下口,也要找個有竹的地方居住。

即使墨水染透了一江之水,也要做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裡裡外外清白;即使邪風紛起,也要做一棵襟懷若谷堅韌長青的竹,上上下下正直。

蘇東坡愛竹,更是愛其品質,居家之處有竹,人自然而直

居家栽竹,不但賞心悅目,更添一份雅緻和情操,又是農村以前農具的主要原料。

草屋搭架、曬糧之席、淘菜之籃、裝糧之筐等等,與農村生活完全隔離不開;竹還能擋狂風,竹筍可做菜,就連雨後竹林裡的蘑菇也可上餐桌,所以以前老人最重的囑咐就是:娃兒,長大後你要象竹子一樣經得風雨和有用。

門前不栽竹乃是為了採光和安全。

以前的農村老房子是草屋,牆是用牛車壓過的田泥做成的土磚建成的,所以很容易被破壞,狂風和暴雨都是令人很擔心的災害。

牆體是土磚,雨後潮溼,很容易被植物的根系破壞,在農村屋子周圍種植的竹、樹因此都隔開一段10米左右的距離。

竹子雖然一身是寶,根系也比較發達,這對土牆是個比較大的隱患,因此農村人除了注意種植距離,還必須清理向屋子靠攏太近的新生竹筍。

草屋比較陰寒,所以為了採光需要,屋前儘量不種竹,因為竹繁盛的枝葉會遮住陽光,一是採光不好,二是為了還要用陽光來乾燥被雨水淋溼的牆根。

門前不種竹也就成了農村人潛在的一種危機意識,防範於未然。

農村屋子種竹,顯然沒有太多古人風雅的意味,而是注重竹子的實用性。

枝繁葉茂竹子可以阻擋狂風對屋子的破壞;用竹子搭屋架,成本低廉,且重量不會對牆體造成太大負擔;可以做成各種生活用具,如曬席、菜藍、籮筐等等;把竹筍擺上餐桌,也是一道度日的菜。

當然竹子還曾是一種補貼家用的經濟作物,兩個人用肩膀抬著去街上賣,那時是一道讓人心酸的風景線——走了十來里路,而賣的錢僅僅夠買幾包鹽和一瓶醬油。

以前的農村人,竹不是文人眼中的風景,而是生活的依靠。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所以是不矛盾的,前者洋溢著文人的喜愛之情,是正直、謙虛、不屈的表徵;後者是農村人對竹可能形成的隱患採取的措施,出於採光的需要和安全的考慮。


西遊夢紅樓


首先,“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並不是一句老話,而是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詩詞,全句內容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由此可見,蘇軾對竹子的喜愛程度超過了肉類,同時也借竹子表達了自己高風亮節,超然脫俗的品格。而農村老話“門前不栽竹”主要是從我們普通人的居住感受總結出來的。因此,兩者並不矛盾。


我們知道,古人一般根據植物的特性賦予它新的寓意,並由此引發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比如蓮藕,我們普通人認為它就是一種植物,一種蔬菜,而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中寫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既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也表達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再比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食無肉充其量只是讓人瘦了而已,過後還可以再胖回來;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竹子那樣清高亮節、堅韌不拔的品性,就會心繫於名利,計較得失、趨炎附勢、俗態媚骨,失去了做人的正直,那樣的話就無藥可醫了。詩句既讚賞了竹子的高雅,又警示世人不可媚俗的精神境界。

而農村老話“門前不栽竹”更多的是從居住感受和經驗來告誡後人的。那為什麼門前不能栽竹子呢?原因有這麼兩個。

第一,影響採光。眾所周知,竹子生長的速度比較快,而且長的也特別高,如果門前栽有竹子,那麼陽光就難以照進屋子,房間整日都是陰暗的,如果人長期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就很容易生病。即使是現在,人們在農村宅基地蓋房或者在城裡買房、租房時,房間的採光仍然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萬物生長靠太陽,人也一樣。正是因為門前栽竹子影響採光,所以就有了“門前不栽竹”這句老話。



第二,擔驚受怕。通過前面的講解,我們知道門前如果栽竹,那麼房屋周圍就比較陰暗,這樣的環境容易招引蟲子、青蛙以及蛇類。這對人們的居住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對於怕蛇的人來說,更是容易嚇得晚上做噩夢,吃不好睡不好,因為你隨時可能會和蛇偶遇。此外,門前一片竹林,會讓人感覺非常壓抑,甚至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因此農村老話講到“門前不栽竹”,告誡後人。
大家覺得“門前不栽竹”這句農村老話有沒有道理呢?歡迎留言評論哦,感謝大家的支持。


秦農視野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

這幾句話並不是農村的老話,而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詩句,出自於《於潛僧綠筠軒》一詩中的句子。蘇軾很多的詩作中的名句,那都是膾炙人口,有一些人認為是農村老話,其實並非如此,只不過是它適應了生活習慣,成為了農村很多人都熟悉的話。從側面也反應了一個問題,說明了蘇軾的詩深入人心。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蘇軾的詩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在這首《於潛僧綠筠軒》,他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寫出了自己理想世界中的生活。當時他正好是任杭州通判時,於是他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正好結識了慧覺,兩個人當時交談甚歡,當時慧覺的禪房外面種了許多的竹子,非常的優雅,這讓蘇軾很是喜歡,從而寫下了這麼一首有趣的詩。

北宋時期的文人大多都是才華橫溢,蘇軾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寫過了無數經典的詩作,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流傳了下來,那這首《於潛僧綠筠軒》也是他眾多作品中比較有趣的一首,寫得很有趣,短短的幾句便是描寫出了一幅唯美的畫面。以至於開篇的第一二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成為了千古名句,一直到今天也是廣為流傳。那這兩句也是比較好理解,蘇軾就告訴了世人,一個人吃飯寧可不吃肉,那麼住的地方一定是用竹子。

竹子也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高尚的品格,對於古人而言,竹子是君子,它與梅花、蘭花、菊花並稱為“四君子花”,而竹子又是本身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無論在什麼地方種上一棵竹子,只要過一段時間它就會長得鬱鬱蔥蔥,會長成許多新的竹子,最終成為一片竹林,這也是竹子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那蘇軾正是喜歡竹子,所以他就告訴人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居住的地方一定要種上竹子,要是不種的話,那就會變得很庸俗。這也正是蘇軾這首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儘管看似信手拈來,但是卻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情趣。一個人可能不太關注於內心的世界,但是蘇軾正是告訴了人們,一個人一定要關注內心世界,不要太過於庸俗,這樣的話那就會失去生活的意義。

雖然蘇軾這首詩看似很俗氣,寫得也很簡練,可是卻表明了一種人生態度,一個人可以很庸俗,但是內心的世界不可以俗氣,一定要堅守自我,要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心態。所以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他這首詩中的句子廣為流傳,最終成為了千古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