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耐克的logo,代表的就是勝利女神的翅膀。

勝利女神的名字叫Nike,著名運動品牌“耐克”的名稱,就是來自於她。而耐克的logo,就那個小小的鉤子“√”,代表的就是勝利女神的翅膀。

而盧浮宮的這座勝利女神,大概在近20年的時間裡,可都是沒有翅膀的,而且一直和一堆其他雕塑放在一起,絲毫不引人注意。那麼,她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的呢?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勝利女神》

《勝利女神》的發現和修復

其實,如果你有機會看見這尊雕塑,一定會覺得她位列盧浮宮三寶,當之無愧。因為她的氣場,真的超級強大。女神高2.4米,加上底座,整體就超過了5米。雄健的翅膀,向身體的側後方舒展開來。這種展翅欲飛的感覺,真的是氣勢逼人,體現出了一種勝利者的姿態,還有那凱旋的激情。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不過,她可不是一出土就這樣的。

這座雕塑的全稱是《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是1863年,法國考古學家尚帕佐在希臘的薩莫色雷斯島上挖神廟的時候,無意中將它挖出來的。當時,雕塑破損得非常厲害,碎成了近200塊的大理石殘片,尚帕佐將這些殘片統一打包,運回了盧浮宮。

說到這,就不得不稱讚一下,盧浮宮那強大的文物修復能力了。19世紀,還沒有什麼高科技手段,但盧浮宮硬是把這些碎片都拼了起來。拼完以後,發現她是一個2米多高的勝利女神,但沒有頭,也沒有手臂。最遺憾的是,雖然翅膀那部分,有找到相應的大理石殘片,但是損壞得太過厲害,完全裝不上去。

當時盧浮宮的決定是:不再貿然對這座雕塑做更多的修復了,就保持著女神沒頭沒翅膀的形象,等到以後有新的考古發現再說。

這一等就是12年,事情才有了轉機:奧地利的考古學家們,有了一個全新的發現。其實當時和《勝利女神》一起出土的,還有一批灰色的大理石殘片,尚帕佐並沒有留心,奧地利的考古學家這次也是無意中,將它們拼接了起來,發現它是一艘海上戰船的船頭部分。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就是這個船頭,改變了《勝利女神》雕塑的命運,因為有一枚古希臘硬幣,它上面的圖案,就是勝利女神站在船頭,吹著小號,宣告勝利的到來。因此奧地利的考古學家們斷定,這個船頭,就是盧浮宮這座《勝利女神》的基座,他們甚至還根據硬幣的圖案,做出了一個女神的模型。

法國人知道了這件事之後,立馬又派出尚帕佐殺去了薩莫色雷斯島。不得不說,這個男人真的有兩把刷子,因為他又再一次成功地將船頭這個底座弄到手,打包運回了盧浮宮。

而此刻,盧浮宮也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座《勝利女神》肯定會成為一件無價之寶。他們開始斥巨資修復,首先為女神加上了船頭這個底座,隨後,按照奧地利人所做的模型,為女神插上了翅膀。但是,盧浮宮始終沒有為她添加頭和手臂。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奧地利考古學家復原的《勝利女神》模型

在我看來,這就是盧浮宮很高明的地方了。他們有所為,又有所不為。翅膀是一定要加的,這是勝利女神的標誌嘛,而且插上翅膀的女神,那種迎風飄揚的感覺一下子就冒出來了。但盧浮宮它之所以選擇不去添加頭和手臂,或許是吸取了維納斯的修復經驗,他們不想畫蛇添足。《勝利女神》修復完之後,算上底座和翅膀,整個雕塑的高度一下子就超過了5米,盧浮宮的底層是沒什麼房間,可以容得下它了。

在1884年的時候,《勝利女神》被搬到了現在的達魯階梯上。這座階梯是以拿破崙手下的名將達魯將軍來命名的,由一連串很高的圓拱連接而成,非常的氣派。而《勝利女神》就被放在階梯最中心的位子上,特別地搶眼。

但這座雕塑的故事講到這裡,其實還沒有結束。在1950年的時候,美國的考古學家又在薩莫色雷斯島上挖出了女神的右手,而且發現右手的姿勢,並不像硬幣上的圖案那樣,握著一個小號,她的手上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是在做一個宣告勝利的姿勢而已。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美國的考古學家又在薩莫色雷斯島上挖出了女神的右手

不得不說,這再次驗證了,當初盧浮宮選擇不去添加女神的手臂,是多麼的明智!而這個挖出來的右手,現在也在盧浮宮,就被放在《勝利女神》的旁邊。

古希臘雕塑的代表性細節:衣紋

好,講到這裡,你應該差不多能明白《勝利女神》是怎樣慢慢呈現出今天這個模樣的。我現在就帶你來再仔細地看下這件作品。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勝利女神》大概是公元前190年被創作出來的,和斷臂維納斯一樣,都是屬於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那它的動感是怎樣體現的呢?

其實是通過女神身上的衣服皺褶來呈現的。

雕塑家刻畫的是女神剛剛從天上飛下來,降落在船頭的那一刻。她下半身裙子的皺褶,能明顯讓你感覺到海風的存在。想象一下:如果有大風,正迎面向你吹來,那麼被吹起來的裙子,肯定會在你身後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而你的腿或多或少,都會露出一部分來。所有這些細節,雕塑家都呈現出來了,而且刻畫得非常寫實。

而女神上半身的衣服,能讓你感受到的,就是海浪了。因為衣服都被浪打溼掉了,而且風一直在吹,女神就等於穿著透視裝出鏡了,因此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見她身體的構造。即便是肚臍眼,這種細小的部位,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像《勝利女神》這種超級寫實的刻畫手法,又營造了怎樣的效果呢?是精確?還是逼真?

其實兩者都有,但你也明白,如果僅僅是寫實,那可不算是藝術。著名的美國藝術史學家詹森,對這座《勝利女神》,曾提出過有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觀點,他說:

這座雕塑,最厲害的一點,那就是它能充分調用人的想象力。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雕塑家圍繞著女神創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風、船、海浪,這些東西你根本就看不見,但由於女神的造型太過生動和逼真,以至於你看到她的時候,看見的不只她是一個人,還有她周圍的環境。那是一個完整的空間,甚至還充滿著凱旋的氣氛。這才是《勝利女神》最了不起的地方。

另外在這裡,我再給你個小提示:對紡織品的雕刻,可以說是雕塑中一種非常炫技的手法。無論是衣服的褶皺,還是墊子的凸出或者凹陷等等,雕塑家用堅硬的石頭,去表現紡織物的那種柔軟,這種質感的鮮明對比,總會令觀眾感到驚豔。

舉個例子,後來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的藝術家們,也擅長用這種精美的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科拉迪尼了,他最擅長的是刻畫披著面紗的人物。因為紗巾的質地很薄,就像勝利女神那沾了水的衣服一樣,可以用來非常清楚地展現人體結構。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蒙著面紗的女人》。高1.83米

盧浮宮裡就有一座科拉迪尼的雕塑,叫《蒙著面紗的女人》。這件雕塑,面紗被雕刻得非常逼真,讓你能看清人體的各個細節,也包括肚臍眼。

更厲害的是,科拉迪尼還將面紗的那種透明感也呈現了出來,人的臉在紗巾的後面若隱若現,總會讓你有種衝動,想要撩開她的面紗去看一下。你以後再看類似雕塑的時候,也可以關注一下這些細節。

小編語:現在能看見的《勝利女神》,是非常壯觀的。但它在剛出土的時候,就是一堆大理石碎片。《勝利女神》跟《斷臂的維納斯》可不一樣,在它身後,要不是有著近20年的考古研究和修復,這件珍寶根本就不會存在。

拾遺||盧浮宮鎮館之寶《勝利女神》背後的故事

《斷臂的維納斯》

而盧浮宮在其中,也體現出了它強大的綜合實力。一方面,是它能夠組織這麼長時間,並且如此大規模的修復工作,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它能夠非常明智地去判斷,修復工作該做到什麼程度。在這一點上,《維納斯》和《勝利女神》都是絕好的證明。可以這樣說,盧浮宮,它真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勝利女神》的修復結果,大家今天都有目共睹。它完美還原了女神的魅力,大到整體的氣勢、氛圍,小到服裝的細節,這一切都讓這件古典雕塑,重新散發了生機和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