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實踐價值和藝術研究!

一、黃公望何許人也?

黃公望,元代畫家。自稱浙東平陽人。陶宗儀《輟耕錄》稱其“本姓陸”,出繼溫州平陽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黃公望擅畫山水,得趙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其他三家為吳鎮、王蒙、倪瓚)之首!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富春山居圖》局部

二、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富春山居圖》是一副怎樣的畫作?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為紙本水墨畫,寬33釐米,長636.9釐米。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筆墨蒼簡清潤,體現了黃公望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其作山水畫所倡導的去邪、甜、俗、賴的高標畫風在此畫中做出了完美詮釋!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富春山居圖》局部


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成特色。筆墨上已顯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為簡約利落。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三、《富春山居圖》的故事:因何“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

明朝期間《富春山居圖》輾轉流傳到了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把它賣給了宜興一個姓吳的官宦世家。《富春山居圖》在人世流傳到此時,由於沈周、董其昌的極度推崇,已變成了人間寶物。

《富春山居圖》在吳家流傳了三代後,傳到了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是當時著名的收藏家,他把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鉅作視作珍寶,每天茶飯不思地觀賞臨摹。吳洪裕還不惜花巨資專門為《富春山居圖》造了一個樓,叫作“雲起樓”,把樓中珍藏《富春山居圖》的那間房子取名為“富春軒”。

明亡清興之際,清軍南侵,為躲避戰亂,吳洪裕也不得不加入到逃難的人群中。他捨棄家中的金銀財寶以及其他珍寶和收藏品,隨身帶了這幅《 富春山居圖》和另外的一幅《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吳洪裕臨死前,實在捨不得這兩幅書畫,竟決定仿唐太宗李世民將《蘭亭序》帶入陵寢,將《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燒掉,為他殉葬。於是,吳洪裕在彌留之際被抬到了院子裡,他先是讓家人點火燒掉了《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就在《富春山居圖》也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圍觀的家人中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為了掩人耳目,吳靜庵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雖然被救下來了,大火卻在畫作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這幅畫斷成了一大一小兩段,畫作起首一段已被燒掉,其餘倖存的地方也佈滿了火燒的痕跡。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裝裱後命名為《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了畫首。因為這幅畫當年曾被無用禪師擁有,這段畫幅被後人稱為《無用師卷》。如今《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尺幅:縱31.8釐米,橫51.4釐米 。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四、《富春山居圖》筆法用筆特色:

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釐米的長披麻皴,枯溼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普染一層極淡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上濃墨,但已足以醒目。

“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富春江山居圖》描繪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隨著畫卷的展開,繼而平波沙渚,遠山隱約,接著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筆墨紛披,蒼茫簡遠。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五、《富春山居圖》藝術特色

凡數十峰,數百數,極富狀態,變化無窮。

其山或濃或淡,都以乾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山和水都以乾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溼墨,顯得山淡樹濃。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釐米的長披麻皴,枯溼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

六、 後世畫家對《富春山居圖》的評價:

後世畫家對此圖評價極高,董其昌題詞:

“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

“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七、黃公望創作時的仙風道骨之神韻。

黃公望長期浪跡山川,觀煙雲變化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得之於心,運之於筆,隨時寫生。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江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基礎與來源,加上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故事


八、《富春山居圖》畫中之蘭亭

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足可為其一生繪畫成就的最高代表,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

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一方面使書、畫兩者以線條藝術配合呼應,形成相映生輝之筆;另一方面又以詩的文學意境強化畫面的詩情畫意,是文人畫把詩文藝術融入繪畫藝術,畫家把自然形象與詩文精神融合為一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畫家看來,繪畫之美並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所體現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