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磨嘰”孩子,爹媽憋成內傷,專家:這三個方法你試過麼?


家有“磨嘰”孩子,爹媽憋成內傷,專家:這三個方法你試過麼?

文 | 貓叔

最近,一段讓人眼眶溼潤的話在家長圈裡火了,不少成天陪孩子學習的爹媽看完之後心有慼慼焉:

不要抱怨輔導孩子寫作業累人,用不了幾年,晚上,你看著孩子房間熄滅的檯燈,一片漆黑。會懷念那個小小的背影,坐在那裡,一會寫寫字,一會摸摸腦袋,一會玩玩筆,一會喊媽媽來....早上看著孩子空空的臥室,好想叫她們起床上學。
但此時,也許,她們已離開你千里之外。那間熟悉的臥室,已經成為她們的旅館,只會在假期暫住。而且,你好不容易盼到了假期,她們還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晚歸甚至不歸。
她們不再惹你生氣,甚至和你說話的時間都越來越少。偶爾發信息來,簡短几句,也不會再對你敞開心扉,那個時候,你就會懷念那段獨一無二輔導她們寫作業的日子。
你再看別人家揹著書包上學的孩子,會眼睛放光,心裡失落。
也會好想再有一個孩子,天天送她們上學放學,晚上輔導她們寫作業,偶爾被頂嘴,偶爾發火,河東獅吼的日子終將一去不復返。你終將明白,孩子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歡樂不是成績,而是陪伴。


不是你上輩子造了什麼孽,才會輔導她們學習,而是你們修了幾輩子的緣,才會有今生的相遇。

家有“磨嘰”孩子,爹媽憋成內傷,專家:這三個方法你試過麼?

身邊不少和貓叔同齡的為人父母者都轉發這段文字,不過大家也互相打趣道,未來可能的確是這樣,但此時此刻,就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這個瞬間,看著他磨磨蹭蹭的樣子,真的猶如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似的。

為什麼貓叔看到同志們的感慨滿含淚水,因為貓叔的兒子也是如此!而且經過貓叔的觀察,磨蹭的孩子,大多數都對時間沒什麼概念,具體表現就是:

寫作業拖拖拉拉,做事情沒有日程規劃,沒有準時的概念,玩起來忘記時間……

家有“磨嘰”孩子,爹媽憋成內傷,專家:這三個方法你試過麼?

發現兒子的這個小毛病之後,貓叔那顆千瘡百孔的心又一次敏感起來了。現在上小學,學習三門課,每天晚上作業要拖拖拉拉寫兩個小時,那麼到了初中之後,六七門學科,恐怕一晚上不睡覺也沒辦法把作業寫完了吧。

與之相對的,很多在學習上穩居榜首的孩子們,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疲憊,反而,這些孩子有大把的業餘時間用來玩樂,或者去學習其他感興趣的東西,最終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完整版的“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這並非是孩子的智商有太大差異,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們對時間沒有任何觀念,從而造成了效率低下。

同樣的作業題,效率高的孩子20分鐘寫完,而有些沒時間觀念的孩子,就像那段美文中所寫的那樣,一會摸摸腦袋,一會玩玩筆,一會喊媽媽來,最後一個小時過去了,作業還剩個尾巴沒寫。

日積月累,孩子們之間的差距,就這樣出現了。

家有“磨嘰”孩子,爹媽憋成內傷,專家:這三個方法你試過麼?

貓叔查閱了很多資料,法國數學邏輯思維教育學專家貝爾納黛特·蓋裡泰-埃斯曾經有個一個觀點,她通過大量的研究認為,孩子腦海中的時間概念,必須通過不斷強化某些儀式來形成。為此她甚至寫了一本50多萬字的書《孩子與時間》來介紹這個觀點。

讀了這位教育學者的著作,貓叔總結了三個關於建立孩子時間觀念的方法(目前正在教育兒子中),分享給大家。

第一:儀式感打造時間觀念

與生物的條件反射形成類似,幼兒最早的時間觀念也是一種條件反射,通過飢餓,疼痛或者排洩來反饋。

對於小學生來說,已經度過了最早的培養時期,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懂事了,反而可以通過交流,鼓勵,甚至一些獎勵來引導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在孩子執行時間計劃時,身為家長一定要設立於時間有關的儀式感,讓孩子從按時完成計劃的行為中獲得看得見的收穫與滿足。

第二:打敗鬧鐘

建立時間觀念,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部分就是使用鬧鐘,在孩子完成某些事情時,設定一個大概的時間範圍,開始時孩子可能不適應,慢慢孩子會遵守,而最後家長需要給孩子灌輸“打敗鬧鐘”的思維模式,即讓孩子自己學會超越時間設定,努力走在“時間”前面!

第三:建立日程表

細節方面用鬧鐘,但宏觀方面就必須讓孩子學會制定自己的時間日程表。

用孩子自己的規劃,讓他明白時間和日程之間的聯繫。如果其中出現了因為一件事沒按計劃完成導致後續很多計劃泡湯的事件,那麼這種多米諾似的事件一定要再三強化給孩子,最終讓孩子意識到,時間規劃對於我們來說,是現在決定未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