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衛星圖


藥王廟初建於東漢時期,幾易其名,隋文帝年間復建為天仙廟。據本廟昭惠王靈感記載孫思邈自三十二歲始,公元六一三年在天仙廟後結草為蘆,長期居住於此,先後長達二十六年之久,最長一次長達八年,在太行、王屋山之間採藥煉丹、遼疾治病、著書立說,留下了坐虎針龍、一針二命,起死回生,戲封藥王等美妙傳說。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山門及省保碑

李唐名將李建臣是唐太宗堂弟,在開國之戰中身負重傷,孫思邈妙手施救,方保安然。李唐得天下後,李建臣封為昭惠王,為報孫思邈救命之恩,將孫思邈居住的天仙廟改為行宮,大規模擴建。唐太宗親賜地天泰石碑,賜封孫思邈為"藥王"。宋政和二年改昭惠王行宮藥王廟,追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明代官府大規模整修,聖境超前,開建九進院落,雄偉莊嚴,有廟產300餘畝。明相於謙撍聯贊曰:太行映輝流精金華竟秀蓬萊;廟觀掩光紫闕瓊閣比美天堂。乾隆皇帝朝月山經此地感嘆曰:"恩村十八廟,比不了一個藥王廟"。紀曉嵐贊曰"太行依舊,不覓真人,丹苑舍施,觀宇猶新,只見香子拜謁朝還"。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藥王廟均有修繕過,抗日戰爭時期嚴重毀壞。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位置圖

  焦作市藥王廟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北,焦作雲臺大道南側。是焦作南太行山景觀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地200餘畝。現存有元代古建築大殿一座。唐代石刻地天泰透瓏碑、藥王柏、藥王井、子母槐、歷代百家名醫烙畫100餘幅。1995年重建了外廊式垂簷歇山的靈霄殿,設立為道教活動場所。2003年異地重建了市級文物三教聖宮及祖師殿。2005年重建了佔地460平米的外廊式垂簷歇山的古建築無極殿。2007年重建了380平米的外廊式垂簷歇山的古建築三皇殿。2008年重建了180平米的古建築慈航宮,現在建設佔地1300平米的中醫藥文化展示中心,成立有道醫理療院、書畫院等。2005年被批准為河南省"藥王孫思邈國際中醫藥文化苑"景點,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批准為"河南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今年恢復了中斷60年的藥王廟會。

藥王廟,據有關史料記載:東漢時期現廟宇附近建有嵬王廟,供奉著周朝的嵬靈公和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的兒子二郎神。廟宇為小四合院,後失於戰亂,南北朝時有其遺址,時屬武陟縣轄。據宋代《修武縣志》載:隋文帝年間,在其遺址上建有天仙廟,也為小四合院。分為正殿、東西配殿,供奉天仙、地仙、水仙三位聖母元君。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二、藥王廟與孫思邈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孫思邈在天仙廟後結草為蘆,挖井取水,種植千頭柏,炮製草藥,往返於大行、王屋山之間。按照自己施藥救人積累的寶貴醫療實踐,研究蒐集了先唐以來的醫藥典集和眾多的民間藥方,為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籍完成了初稿,為成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藥王廟《昭惠王靈感記》唐碑刻記載:孫思邈自三十二歲始,長期居住天仙廟(今藥王廟),先後長達二十六年,居住最長時間為八年,也有三五年和一年半載的反覆居住。

唐代昭惠王李建臣,常往返於太原至封址楚國之境,經常路過此廟,昭惠王就把天仙廟作為行宮,經常和孫思邈攀談與交往,感情深厚。並且在孫思邈隱居之後,昭惠王懷著對孫思邈的思念和仰慕之情,就把天仙廟作為正式行宮,以孫思邈草蘆為中心實施擴建。擴修了廟宇,加固了藥王井,把孫思邈試種的藥草園擴建為行宮花園(現藥王廟所在村李貴作村就是以昭惠王行宮的書童李貴所作的很多書畫作品的簽名而定的李貴作)。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藥王殿及國保碑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藥王殿大殿大脊琉璃寶珠

  由於孫思邈在朝野的影響和他為皇室診病的功績,唐貞觀年間,朝廷還在廟內立下了象徵國泰民安的"地天泰"碑,以示對孫思邈的崇敬和對時政安穩的見證(此碑現存在藥王廟內,碑的正面上方有一個方孔,下邊有一個圓孔,中間有一尊神像,上、左、右三邊有牡丹、荷花圖案,有關專家根據此碑的花紋、線條、圖案考證,確屬唐代。碑上的圖案含義既代表了天、地、人三才,又代表了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天下太平,萬民樂業的象徵)。

孫思邈的"藥王"也是在天仙廟被昭惠王戲封,後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由於昭惠王的影響,數百年的天仙廟易名為"昭惠王行宮"。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藥王殿南側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藥王殿北側

  三、藥王廟的歷史沿革

根據藥王廟有關碑記和明代《修武縣志》載;宋神宗熙寧二年,由於道教影響頗火,把昭惠王行宮正式改為藥王廟。因道教在民間信仰極盛,宋代統治者也與道教攀親論祖,藥王廟受到了朝廷的敕建,香火處於高潮。面積佔地三百餘畝,宋時孫思邈被追封為"妙應真人",廣大善士捐資修建,藥王大顯靈威,有求必應,神化無方。明代萬曆年間官府督辦也曾對藥王廟重修;清順治年間、嘉慶二十年(1815)又進行了大的修繕;道光三年(1823)和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重修藥王廟中,廟觀又有所擴大。藥王廟也曾幾度興衰,幾度輝煌。殿宇雄偉壯嚴,規模宏大,廟內百藥繁茂,品類有序,時為太行之陽一大廟觀也。抗日戰爭時期,藥王廟作為八路軍軍備倉庫,多次受到侵華日軍飛機轟炸,唐宋元明清代古建築群均受戰爭破壞,文革期間又受到了嚴重摧殘,僅剩下一座較完整的藥王殿。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殿內孫真人像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大殿元代木構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大殿元代木構

  1990年河南省政府撥款四萬元,維修了藥王大殿,使這座元代早期建築風格的古老廟宇的古建文物得到了保護;李貴作宏大實業公司出資三百餘萬元,焦作市道教協會與藥王廟管理組織,積極組織廣大信教群眾和各界人士捐助資金二百餘萬元,對藥王廟前段古建築群進行恢復重建;又在焦作市文物部門的配合下,整體在藥王廟異地拆遷重建了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君廟",使藥王廟一舉成為河南省重點宮觀,受到了中國道教協會的認可;又被批准為河南省"藥王孫思邈國際中醫藥文化苑"文化旅遊景區。充分向省外10多個省的遊客展示了藥王廟深厚的古建築文化、道教殿堂文化、雕塑文化、造像文化、中醫藥文化、烙畫文化、楹聯文化和園林生態文化。

  藥王廟與孫思邈的趣聞通過世代流傳已經綿延到了今天,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家的重視,藥王廟將更加發揮重要的作用。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靈霄殿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焦作山陽李貴作村藥王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