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

方先渠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在岳阳,没有人不知道南湖边的三眼桥。

在岳阳,没有人不知道主持修这座桥的方尚书。

方尚书,名叫方钝,号砺庵,巴陵县杨林乡沙陂村(今岳阳县杨林街镇尚书村)人。传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方澄从南昌迁播沙陂,一脉三派,子孙繁衍,遂被奉为岳阳方氏一世祖。方钝,系方澄二十世孙。

方钝从小聪慧好学,24岁时为岳州府廪生,27岁时为殿试翰林。后一直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为官,历任内黄、华亭知县,广西、河南监察御史,山东巡按,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都察院都御史,户部侍郎,户部尚书。

纵观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两个最为可贵的特点。

一,能臣——扎扎实实为民众谋利益

方钝为政,能踏实办事,善绩颇著;能为民谋利,官声斐然。嘉靖十二年(1534),方钝受命巡按山东,正是当地频繁发生农民暴动之时。他一赴任,便深入调查,了解民情,得知每每系官逼民反,便一手安抚百姓,一手整饬吏治。农民见他办事公正,都纷纷回家乐业;贪官畏他严厉,也不敢再胡作非为了。社会终于安宁。

据《明史》 世宗纪和河渠志纪载,嘉靖间三十多年,黄河连连决口,水灾极为严重,或数县“水入城二尺,徙治避之”;或“水退沙存,运道游塞七八百里间";特别是“河渭溢,死者八十三万有奇”。二十七年(1548),方钝在都察院都御史任内,总理黄河治理工程。他深入灾区,察看水情,访问民众,调研对策,根据具体情况,有的加固旧堤,有的重筑新堤,严防洪水决口。有的开渠立闸,以资蓄泄;有的多穿支河,以分水势。史载他连年“身先士卒,度地兴工,使漕运通畅,堤防巩固。”尤其是还称赞他的治黄功绩"声震朝野"。

从嘉靖三十年(1552)至三十七年(1559),方钝任户部尚书,这职务相当于国家财政部长。当时,朝廷正面临危急之秋。对外,要抵御瓦刺犯境,要扫平倭寇侵扰;对内,要兴产业,修水利,运郡县,安百姓;加上四处干旱水涝,要免税减粮,救饥赈灾;每年每月,这一切的繁重耗费,无不取之于国库。方钝充分发挥了精明强干的才能,广谋良策,细作筹划,部属齐心,务期必济。有些地方因灾歉收,他都能体恤民众,及时奏请皇帝减免,这类上疏多达“数十册,数十万言"。《湖广通志》所录,湖南山区多,经常遭早灾。湖北湖区多,经常遭水灾。方钝再三上疏,请求“湖南减山粮,湖北免水粮",终获皇帝准奏。于是,民间传说,,“方尚书为官,提带湖广一省"。

由于宰相严嵩的排挤,还经常在皇帝耳边“暗奏”,方钝终被改任南京,置于闲散无权之地。嘉靖三十八年(1560) ,他时年七十岁,便辞官还乡。

家乡岳阳,城郊面临南湖,堤岸坍塌,水患不断。方钝回来后,积极筹划水利设施建设,发动修筑了紫荆堤(即今从南湖公园至奇家岭的湖堤,三眼桥就在这堤上)和枫桥湖堤(今已沉入南湖水底),消除了湖水一涨就漫浸县城的隐患。当时,岳阳城区西畔洞庭,北邻长江,南临南湖,陆路交通只有从东面五里牌出城,再接驿道,南向长沙、北向汉口。而这条陆路上,连通城内外的唯一的一座桥、就架在南湖的一个湖汊上。这桥原名万年桥始建在宋初,因年久失修,基动身摇,人行不安,更难以负重。方钝又发起并主持重修了这座桥。全部用石料建成,既能挡得住湖风水浪,又能承受住车马重压,使岳阳纵横交通畅行无阻。因这座桥有三个拱形桥洞,稳重厚实,高大雄伟,人们亲切地也最形象地取名日:三眼桥。原来的桥名却早巳被遗忘了。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岁月易逝,五百多年过去,方钝为家乡民众谋利,修堤建桥通路,在岳阳,世世代代被广为流传着并赞頌着!

二,廉吏——清清白白始终洁身自好

方钝为人,厚道正派,清廉淡泊,始终能够纤尘不染,洁身自好。

早期,他在县府多地主事,都能倡导节俭,讲求廉洁,从不与民争利,更鲜明反对严厉制止贪腐之风,史载他任职一地,“年节省民财以万两银计"。他在大理寺右少卿任时,严格禁止部属私人私事占用公马,自己身体力行,并亲自稽查核实,有效杜绝了贪占作弊现象,史载他“年节省马资白银十数万两。”

当时,严嵩专权,败坏朝纲,致使官场随处横行。方钝志存高洁,始终不为时俗移。有一次,严嵩花钱买官,获得官晋太子太保。方钝得知后,毫不留情地斥之说:"贿所得太保腰玉,如平生何?"

《明史》例传第九十载:方钝“掌户部七年,廉慎无过。”全国赋税钱粮,一切收入,都在他之手;一切开销,也都经他之笔。但不义之财,他分文不图,分文不取,直到为官近四十年告老还乡时,仍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巴陵县志》载,为修堤修桥,他“出其恒产居室,毁家纾难”,更是布衣芒鞋,与技工一起顶风冒雨,巡察工程;与民工一起稀饭小菜,围地用餐,有一次,严嵩向皇帝进谗,说方钝在家乡修桥,挥霍库银。皇帝派钦差来岳阳调查。钦差来时,看到他正在与民工一起用餐,吃一种黑糊糊的东西,钦差拿来一咬,竟是又苦又硬的荞麦粑粑,感动地说:“大人吃苦荞,真是苦苦修桥呵!"于是, “方尚书苦修三眼桥”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阳传为美谈。皇帝听取这个情况后,特拨一笔纹银犒劳方钝修桥之功。他得到这笔奖赏,立即全部用于改善民工伙食,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终能按时告竣。

方钝在沙陂,泥砖青瓦,粗茶淡饭,妻如村妇,己如农夫,孙辈绕膝,一家人天伦之乐,整整住了十九年。《巴陵县志》描写他:“日与高朋故侣饮酒赋诗,以湖烟淡月为乐。其鹤整鸠杖,足以优游于耄龄。”在这其间,世宗记起他,十多次指派官召他回朝复职。他都一一谢拒了。穆宗即位后,招他官复原职,进阶一级。他交还官职,仍然在养老。神宗即位后,也曾下诏慰劳。

至万历五年(1577),方钝安然逝世,享年九十岁。

但是,这时的方钝,家境已然贫寒,长子先他而逝、次子远在湖北,孙辈也平凡少能,只得由族人协力把他简陋地安葬在南湖中的螺丝山上。这是方钝生前自己看好的地址,正对着他鸠财耗资修筑的防洪堤,也正对着他呕心沥血苦修的三眼桥。我理解,方钝选螺丝山长眠于此,是想足以寄托他对家乡对民众的拳拳之心。

方钝逝世后,按惯例,岳州府上报了朝廷。皇帝派钦差来岳阳祭奠。钦差回去后,向皇帝陈述了方钝造福桑梓、晚景贫寒、子孙艰难、墓葬的情况,皇帝大为感叹,立即下诏,追赠方钝为太子少保,谥简肃,并拨出专款,委派当年一位新科进士为钦差大臣赶赴岳阳,主持为方钝重修墓庐、组织府县诸官设两坛隆重哀悼。同时,皇帝得知方钝家族世代崇耕尚读,家风淳厚,仅大明一朝,就有进士六人(方必寿,洪武十八年进士,官谏议大夫方廷玉,永乐十二年进士,官浙江布政使。方全,永乐十二年进土,官贵州巡抚、监察御史。方钝,正德十五年进士。方启颜,正德十五年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方启念,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剑州知州),特批在巴陵建岳阳方氏乡贤祠,供奉方钝等人入祠,并御赐科第世家牌匾。

啊,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方钝的在天之灵,看到了家乡的今天已是如此的繁荣和美丽,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站在三眼桥上,想起方钝能臣廉吏的一生,感慨良多,特赋小词一首:

苏幕遮•怀方尚书:

洞庭云,吴楚雾。独立平湖,波涌斜阳暮。酒阁诗楼林荫路,万里舟车,一别南津渡。

历千秋,风雨骤。政业功名,过客曾无数。只见残庐衰草绿。三眼桥横,仍作沧桑诉!

(《岳阳历史文化丛书》)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方尚书钝公墓碑记并铭

公讳钝,字仲敏,号砺庵,巴陵沙陂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卒于神宗万历五年,享年九十岁。公少时聪慧;及冠,登进士、点翰林,历四十载仕于世宗嘉靖朝,累官至户部尚书。公为政,心系民生。屡兴产业、修水利、通漕运,“务期必济”;免税减粮、救饥赈灾,“上疏数十万言”。公为政,善绩斐然。曾“总理河道,治黄之功声震朝野”;“主事粮储,至使国库充盈、边事常备”;“掌户部七年,廉慎无过”。后,乞归。尤“出其恒产居室”,筑紫荆、枫桥二堤,消南湖水患;苦修三眼桥,畅郡郊驿道。嗟乎,五百年易过,公之遗爱今仍“桑梓德之”。公隐故里,力倡耕读,族属得功名者众,神宗御赐沙陂《科第世家》匾额。公逝,然家无余财,由从侄等协力简陋安瘗。迨神宗讣闻,下旨追赠太子少保,谥简肃,委钦差赴巴陵主持重建墓庐、设两坛哀悼,入祀乡贤祠。憾公之墓庐,至上世纪中叶惜被圮毁。今逢盛世,幸获修复,成一文化旅游景点也。公亦遂前愿,仍守望南湖、守望老桥、守望蒸蒸日上之故土。呜呼,公足应笑慰九泉矣!铭曰:国之巨卿,族之精英。政绩史载,刚严廉声。立柱刊碑,千古佳城。风范可式,永永是徵!

钝公脉下十四代裔孙先渠敬撰

公元二○一九年七月三十日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方钝: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复的方尚书墓碑记及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