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

方先渠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在岳陽,沒有人不知道南湖邊的三眼橋。

在岳陽,沒有人不知道主持修這座橋的方尚書。

方尚書,名叫方鈍,號礪庵,巴陵縣楊林鄉沙陂村(今岳陽縣楊林街鎮尚書村)人。傳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方澄從南昌遷播沙陂,一脈三派,子孫繁衍,遂被奉為岳陽方氏一世祖。方鈍,系方澄二十世孫。

方鈍從小聰慧好學,24歲時為嶽州府廩生,27歲時為殿試翰林。後一直在明世宗嘉靖年間為官,歷任內黃、華亭知縣,廣西、河南監察御史,山東巡按,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都察院都御史,戶部侍郎,戶部尚書。

縱觀他的一生,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有著兩個最為可貴的特點。

一,能臣——紮紮實實為民眾謀利益

方鈍為政,能踏實辦事,善績頗著;能為民謀利,官聲斐然。嘉靖十二年(1534),方鈍受命巡按山東,正是當地頻繁發生農民暴動之時。他一赴任,便深入調查,瞭解民情,得知每每系官逼民反,便一手安撫百姓,一手整飭吏治。農民見他辦事公正,都紛紛回家樂業;貪官畏他嚴厲,也不敢再胡作非為了。社會終於安寧。

據《明史》 世宗紀和河渠志紀載,嘉靖間三十多年,黃河連連決口,水災極為嚴重,或數縣“水入城二尺,徙治避之”;或“水退沙存,運道遊塞七八百里間";特別是“河渭溢,死者八十三萬有奇”。二十七年(1548),方鈍在都察院都御史任內,總理黃河治理工程。他深入災區,察看水情,訪問民眾,調研對策,根據具體情況,有的加固舊堤,有的重築新堤,嚴防洪水決口。有的開渠立閘,以資蓄洩;有的多穿支河,以分水勢。史載他連年“身先士卒,度地興工,使漕運通暢,堤防鞏固。”尤其是還稱讚他的治黃功績"聲震朝野"。

從嘉靖三十年(1552)至三十七年(1559),方鈍任戶部尚書,這職務相當於國家財政部長。當時,朝廷正面臨危急之秋。對外,要抵禦瓦刺犯境,要掃平倭寇侵擾;對內,要興產業,修水利,運郡縣,安百姓;加上四處乾旱水澇,要免稅減糧,救飢賑災;每年每月,這一切的繁重耗費,無不取之於國庫。方鈍充分發揮了精明強幹的才能,廣謀良策,細作籌劃,部屬齊心,務期必濟。有些地方因災歉收,他都能體恤民眾,及時奏請皇帝減免,這類上疏多達“數十冊,數十萬言"。《湖廣通志》所錄,湖南山區多,經常遭早災。湖北湖區多,經常遭水災。方鈍再三上疏,請求“湖南減山糧,湖北免水糧",終獲皇帝准奏。於是,民間傳說,,“方尚書為官,提帶湖廣一省"。

由於宰相嚴嵩的排擠,還經常在皇帝耳邊“暗奏”,方鈍終被改任南京,置於閒散無權之地。嘉靖三十八年(1560) ,他時年七十歲,便辭官還鄉。

家鄉岳陽,城郊面臨南湖,堤岸坍塌,水患不斷。方鈍回來後,積極籌劃水利設施建設,發動修築了紫荊堤(即今從南湖公園至奇家嶺的湖堤,三眼橋就在這堤上)和楓橋湖堤(今已沉入南湖水底),消除了湖水一漲就漫浸縣城的隱患。當時,岳陽城區西畔洞庭,北鄰長江,南臨南湖,陸路交通只有從東面五里牌出城,再接驛道,南向長沙、北向漢口。而這條陸路上,連通城內外的唯一的一座橋、就架在南湖的一個湖汊上。這橋原名萬年橋始建在宋初,因年久失修,基動身搖,人行不安,更難以負重。方鈍又發起並主持重修了這座橋。全部用石料建成,既能擋得住湖風水浪,又能承受住車馬重壓,使岳陽縱橫交通暢行無阻。因這座橋有三個拱形橋洞,穩重厚實,高大雄偉,人們親切地也最形象地取名日:三眼橋。原來的橋名卻早巳被遺忘了。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歲月易逝,五百多年過去,方鈍為家鄉民眾謀利,修堤建橋通路,在岳陽,世世代代被廣為流傳著並贊頌著!

二,廉吏——清清白白始終潔身自好

方鈍為人,厚道正派,清廉淡泊,始終能夠纖塵不染,潔身自好。

早期,他在縣府多地主事,都能倡導節儉,講求廉潔,從不與民爭利,更鮮明反對嚴厲制止貪腐之風,史載他任職一地,“年節省民財以萬兩銀計"。他在大理寺右少卿任時,嚴格禁止部屬私人私事佔用公馬,自己身體力行,並親自稽查核實,有效杜絕了貪佔作弊現象,史載他“年節省馬資白銀十數萬兩。”

當時,嚴嵩專權,敗壞朝綱,致使官場隨處橫行。方鈍志存高潔,始終不為時俗移。有一次,嚴嵩花錢買官,獲得官晉太子太保。方鈍得知後,毫不留情地斥之說:"賄所得太保腰玉,如平生何?"

《明史》例傳第九十載:方鈍“掌戶部七年,廉慎無過。”全國賦稅錢糧,一切收入,都在他之手;一切開銷,也都經他之筆。但不義之財,他分文不圖,分文不取,直到為官近四十年告老還鄉時,仍是清清白白,乾乾淨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巴陵縣誌》載,為修堤修橋,他“出其恆產居室,毀家紓難”,更是布衣芒鞋,與技工一起頂風冒雨,巡察工程;與民工一起稀飯小菜,圍地用餐,有一次,嚴嵩向皇帝進讒,說方鈍在家鄉修橋,揮霍庫銀。皇帝派欽差來岳陽調查。欽差來時,看到他正在與民工一起用餐,吃一種黑糊糊的東西,欽差拿來一咬,竟是又苦又硬的蕎麥粑粑,感動地說:“大人吃苦蕎,真是苦苦修橋呵!"於是, “方尚書苦修三眼橋”的故事,至今仍在岳陽傳為美談。皇帝聽取這個情況後,特撥一筆紋銀犒勞方鈍修橋之功。他得到這筆獎賞,立即全部用於改善民工伙食,使工程進度大大加快,終能按時告竣。

方鈍在沙陂,泥磚青瓦,粗茶淡飯,妻如村婦,己如農夫,孫輩繞膝,一家人天倫之樂,整整住了十九年。《巴陵縣誌》描寫他:“日與高朋故侶飲酒賦詩,以湖煙淡月為樂。其鶴整鳩杖,足以優遊於耄齡。”在這其間,世宗記起他,十多次指派官召他回朝復職。他都一一謝拒了。穆宗即位後,招他官復原職,進階一級。他交還官職,仍然在養老。神宗即位後,也曾下詔慰勞。

至萬曆五年(1577),方鈍安然逝世,享年九十歲。

但是,這時的方鈍,家境已然貧寒,長子先他而逝、次子遠在湖北,孫輩也平凡少能,只得由族人協力把他簡陋地安葬在南湖中的螺絲山上。這是方鈍生前自己看好的地址,正對著他鳩財耗資修築的防洪堤,也正對著他嘔心瀝血苦修的三眼橋。我理解,方鈍選螺絲山長眠於此,是想足以寄託他對家鄉對民眾的拳拳之心。

方鈍逝世後,按慣例,嶽州府上報了朝廷。皇帝派欽差來岳陽祭奠。欽差回去後,向皇帝陳述了方鈍造福桑梓、晚景貧寒、子孫艱難、墓葬的情況,皇帝大為感嘆,立即下詔,追贈方鈍為太子少保,諡簡肅,並撥出專款,委派當年一位新科進士為欽差大臣趕赴岳陽,主持為方鈍重修墓廬、組織府縣諸官設兩壇隆重哀悼。同時,皇帝得知方鈍家族世代崇耕尚讀,家風淳厚,僅大明一朝,就有進士六人(方必壽,洪武十八年進士,官諫議大夫方廷玉,永樂十二年進士,官浙江布政使。方全,永樂十二年進土,官貴州巡撫、監察御史。方鈍,正德十五年進士。方啟顏,正德十五年進士、官廣東道監察御史。方啟念,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官劍州知州),特批在巴陵建岳陽方氏鄉賢祠,供奉方鈍等人入祠,並御賜科第世家牌匾。

啊,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方鈍的在天之靈,看到了家鄉的今天已是如此的繁榮和美麗,一定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站在三眼橋上,想起方鈍能臣廉吏的一生,感慨良多,特賦小詞一首:

蘇幕遮•懷方尚書:

洞庭雲,吳楚霧。獨立平湖,波湧斜陽暮。酒閣詩樓林蔭路,萬里舟車,一別南津渡。

歷千秋,風雨驟。政業功名,過客曾無數。只見殘廬衰草綠。三眼橋橫,仍作滄桑訴!

(《岳陽歷史文化叢書》)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方尚書鈍公墓碑記並銘

公諱鈍,字仲敏,號礪庵,巴陵沙陂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卒於神宗萬曆五年,享年九十歲。公少時聰慧;及冠,登進士、點翰林,歷四十載仕於世宗嘉靖朝,累官至戶部尚書。公為政,心繫民生。屢興產業、修水利、通漕運,“務期必濟”;免稅減糧、救飢賑災,“上疏數十萬言”。公為政,善績斐然。曾“總理河道,治黃之功聲震朝野”;“主事糧儲,至使國庫充盈、邊事常備”;“掌戶部七年,廉慎無過”。後,乞歸。尤“出其恆產居室”,筑紫荊、楓橋二堤,消南湖水患;苦修三眼橋,暢郡郊驛道。嗟乎,五百年易過,公之遺愛今仍“桑梓德之”。公隱故里,力倡耕讀,族屬得功名者眾,神宗御賜沙陂《科第世家》匾額。公逝,然家無餘財,由從侄等協力簡陋安瘞。迨神宗訃聞,下旨追贈太子少保,諡簡肅,委欽差赴巴陵主持重建墓廬、設兩壇哀悼,入祀鄉賢祠。憾公之墓廬,至上世紀中葉惜被圮毀。今逢盛世,幸獲修復,成一文化旅遊景點也。公亦遂前願,仍守望南湖、守望老橋、守望蒸蒸日上之故土。嗚呼,公足應笑慰九泉矣!銘曰:國之巨卿,族之精英。政績史載,剛嚴廉聲。立柱刊碑,千古佳城。風範可式,永永是徵!

鈍公脈下十四代裔孫先渠敬撰

公元二○一九年七月三十日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方鈍:能臣廉吏此一生(附:新修復的方尚書墓碑記及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