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和斯洛伐克原来是一个国家,后来为何变成了两个国家?

铭苏先生


一战后,这两国也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于1918年10月28日,终止于1992年12月31日。你可能觉得奇怪,中东欧那么多小国,斯洛伐克不与奥地利或匈牙利结合,偏偏与捷克结合,为什么?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斯洛伐克一直被匈牙利奴役。匈牙利对斯洛伐克实行完全控制,不让斯洛伐克的经济有所发展。截止于1914年,共有50万人斯洛伐克受不了匈牙利的压迫逃到美国,可斯洛伐克总人口也不过300万。

匈牙利不顾斯洛伐克的死活,继续奴役之。斯洛伐克人在匈牙利只能算是二等公民,直到1865年,偌大的匈牙利议会,竟没有一名来自斯洛伐克的议员。如果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的话,斯洛伐克应该能选出好几十名议员。

斯洛伐克人曾经呼吁匈牙利应该放宽对他们的政治限制。匈牙利却傲慢地说:“我们并不承认有斯洛伐克人这么一个族群,自然就不可能让你们选出一名议员。”匈牙利仗着在奥匈帝国内的优势地位,强硬地表示:“匈牙利境内只有匈牙利一个族群,没有所谓的斯洛伐克人。”

斯洛伐克人不甘心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慢慢消亡,开始抗争。由于捷克和斯洛伐克是邻居,在历史上的遭遇和斯洛伐克差不多,捷克对斯洛伐克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捷克文学界的很多杰出人物,与斯洛伐克文学界的精英们走得非常近,互相响应,要求统治者对弱势族群做出让步。

关于如何向匈牙利讨要权利,斯洛伐克人内部有不同的意见。总结起来约有四条:一,由俄罗斯带领斯洛伐克人对付匈牙利;二,保留在匈牙利内部,但要求更多的权利;三,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境内的西斯拉夫人结盟;第四条则是第三条的精细化,认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地理相近,人文相同,可以组成一个国家。

此时是1848年,距离一战还有近70年,但斯洛伐克已有人认识斯洛伐克的出路在于与捷克结合。

和斯洛伐克想脱离匈牙利类似的是,捷克也想脱离奥地利。但原因却与斯洛伐克相反:因为捷克太富有,瞧不上穷嗖嗖的奥地利统治者。捷克以煤炭工业立“国”,煤炭储量占奥匈帝国的八成,有足够的底气“呛”奥地利。而斯洛伐克是个农业“国”,与捷克正好构成产业差,是捷克非常合适的“结婚”对象。还有一点,斯洛伐克面积狭长,但最东头就是西乌克兰。捷克如果和斯洛伐克合并,那么捷克就取得了与沙俄的陆路通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到了一战前夕,有相当一部分捷克上层还是想留在奥匈帝国内,但更多的捷克人则认为应该“娶”斯洛伐克。1914年8月,斯洛伐克看出了捷克的“诚意”,到处呼吁不要奥地利(对捷克而言),不要匈牙利(对斯洛伐克而言)。还有人高呼捷克与斯洛伐克万岁,要求两地合并。

看到国内外的时机越来越成熟,捷克、斯洛伐克开始到处联系江湖朋友。比如找到英国和法国,要求列强认可捷克和斯洛伐克在不久后成立的统一国家。虽然奥地利对主张捷斯合并的人士大加迫害,依然无法为这股热潮降温。

1915年10月22日,在美国的克利夫兰,捷克协会和斯洛伐克协会正式提出两地合并。之后不久,捷克人的组织在巴黎宣布捷克要为与斯洛伐克兄弟的合并而努力。也有人提出两地可以不合并,各自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有人驳斥说:各自为战,只能让奥地利和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各个击破。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达到独立的目的。

图-捷克街头

对于两地合并的渴望,斯洛伐克人明显要强于捷克人,谁不想攀个富亲戚?尤其是看到奥匈帝国在一战中败势明显,更加坚定了要建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信心。捷克方面和斯洛伐克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两个族群在美国的代表,于1918年5月30日签订了《匹茨堡协定》。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同意组建捷克斯洛伐克,彻底脱离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败局已定,列强肯定会在战后肢解奥匈帝国。所以,捷克斯洛伐克的成立,对列强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法国和英国、美国相继在1918年的6月与8月,承认捷克斯洛伐克。随后,还有很多国家承认捷克斯洛伐克。

图-斯洛伐克街头

1918年10月18日,捷克斯洛伐克临时管理层发布了《华盛顿宣言》。10天后,一个在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诞生了。


地图帝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就在这波浪潮中,捷克斯洛伐克爆发“天鹅绒革命”,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是继南斯拉夫和苏联以后,第三个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为何在“天鹅绒革命”以后却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呢?铭苏先生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缘环境。

一战打垮了奥匈帝国,奥匈帝国解体以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脱离奥匈帝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诞生。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曾被德国占领,在苏联的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并组建了联合政府。

二战后,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地处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前沿阵地,成为美苏两大阵营争夺和渗透的对象。美国企图以“马歇尔计划”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社会党,以达到影响其政府的目的,但是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为了能够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加紧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上个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改善,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摆脱当时的困境。杜布切克执政时期,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推行政治民主化改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布拉格之春”。但是这一改革被苏联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于是苏联联合华约国家共同出兵30万人,6个小时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布拉格之春”被迫中断。

本来这一改革有助于改善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困境,“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加快经济发展,但是这一改革由于苏联的干涉而中断,导致捷克斯洛伐克摆脱苏联模式的时间大幅延后。

苏联解体以后,捷克斯洛伐克通过“天鹅绒革命”,以和平方式脱离苏联模式,并通过两国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两个独立的国家单独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捷克和斯洛伐克成为东欧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

那么,既然可以通过和平方式摆脱苏联模式,捷克斯洛伐克最后为何还要解体为两个国家呢?

一、捷克和斯洛伐克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

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口1563万人(1989年),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族,其中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约占30%。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后,由于捷克人在国家中占多数,因此主导了国家的发展,而斯洛伐克人由于是少数,自身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失去了独特性。斯洛伐克地区成了工业发达的捷克统治和剥削的对象,两者经济发展程度日益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1960年制定的宪法取消了斯洛伐克的民族自治权,民族矛盾也进一步尖锐。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经济矛盾更突出,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对经济改革后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斯洛伐克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斯洛伐克更倾向于走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

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政党的有力推动。

在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大选以后,捷克共和国公民民主党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在各自共和国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两个党派在联邦议会中分列第一大党和第二大党,获胜的两大政党主席克劳斯和梅恰尔就组阁问题经过多轮谈判,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没有比两个共和国分家更好的办法了,因此两大政党在此后的施政纲领中向两国独立方向推进。

在此后的第五轮谈判中,捷克共和国公民民主党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同意把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成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于是存在了74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走向解体,新的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如果当时苏联不干涉“布拉格之春”改革,或许捷克斯洛伐克可以创造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那样的话捷克斯洛伐克有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解体,今天可能作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而存在。

苏联的干预致使“布拉格之春”改革夭折,捷克斯洛伐克摆脱苏联模式的时间被人为推迟了24年,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通过分家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独立后的捷克如今人均GDP达到20368美元,斯洛伐克稍微差一点,也有17605美元,两国成为东欧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


铭苏先生


重要的工业基础在捷克,斯洛伐克整体不如捷克,因为经济问题有矛盾,经过友好协商,以捷克63%,斯洛伐克37%,继承财产和债务,决定散伙分家单独过,这和颜色革命没有关系,如同夫妻友好分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