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種糧還是天大的事嗎?

知褔樂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其中8億多是農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人所共知的道理。中國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糧食安全對國家、對人民都是天大的事,歷朝歷代的興衰與農村都有直接關係,糧食豐國基穩,糧食歉民心慌。糧食主產區承載著確保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歷史使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區域。因此,抓住了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就抓住了農民增收的關鍵;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抓住了糧食生產的根本;保護和提高了主產區的糧食生產能力,就穩住了全國糧食的大局。





藍夢貴人


你好,我是快樂農民小吳,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民以食為天,種糧還是天等大事嗎?

我認為是的,你也說了民以食為天,沒有哪天我們是不吃食物的。人,活著都要吃,不管是吃米飯,麵條,包子還是玉米等,都是要種植才有各種各樣的加工食物。

在我們南方,種水稻,不單單是我們人吃,還可用來餵雞鴨各種家禽,家畜都離不開糧食,更何況是我們人類。

在我們村,還是有三四個種田大戶的,平均每戶種有二十畝左右(在我們這裡算多了),我覺得他們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村裡的田地就少荒了很多。

我家4口人,種4畝水稻,每年都能吃完,喂完,人畜共同食用。然後我們再食用蛋和肉。糧食,在農村,在農民這裡顯得更為不可缺少。

在城市,人們的主食有很多的選擇,每餐吃的不單單是米飯或麵食,還有很多用大米或小麥加工的食物。我們知道,這些經過加工的食品,也離不開最原始的莊稼。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同觀點的朋友,歡迎進來評論,讓我們一起討論。


快樂農民小吳


有一些道理,不是恆古不變的,再說了,這句話說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沒有說是民以糧為天,就是沒有糧食,肉也是可以吃飽的。

現在大部分的糧食是進口的,例如玉米大豆,大部分都是美國的,而且遠比國產的糧食價格便宜。

當然了,國家為了保證自己的生產能力,還是在鼓勵農民種糧,大量儲備自己的糧食,進口國外的糧食,以防天災和戰亂。

但是對於農民來說,雖然農民種地可以自給自足,但是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想要靠種糧食與人家一樣高低,恐怕是不能的,至少目前是不能的,如果有能力,再搞點副業出來,可能收入比主業來的更多。

所以我總結一句話,對農民來說,以現在的種糧模式可有可無。





前行的牛哥


人活著就要吃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吃少了餓肚子,容易營養不良,沒力氣,愛得病。沒有吃的,會餓死,很悽慘。

所以古人說,民以食為天。新中國建立的時候,一窮二白,廣大人民群眾為了溫飽而奮鬥。興修水利,墾築梯田,紅旗渠精神永遠不會被忘記。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化肥和雜交種子廣泛使用,畝產量大幅提高了。我國大多數人吃飽穿暖了。

但是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不足,糧食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國際形勢雖然總體和平,但是戰爭和衝突從來沒有停止過。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主糧必須要自己生產,實現自給自足,才能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國家在2008年提出對基本農田實行永久性保護。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不少於15.46億畝。

然而,城市擴大需要佔地,工業生產需要佔地,農民種地不賺錢,也導致部分農田拋荒。所以,糧食生產形勢嚴峻,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勇哥家在重安鎮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天”心中充滿敬意,如:皇帝叫“天子”,有學問的人叫“天才”,自然災害叫“天災”,很重要的事叫“天大的事”等等,認為“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不可隨意怠慢的。老百姓把吃飯比做“天”其實有兩層意思。其一,糧食通過辛勤勞動,得來不易,不但不能浪費,還要象敬重“天”一樣敬重糧食。其二,人活著就離不開“吃”,“吃”是生存的基本前提,是每個人的頭等大事,即“天大的事”。

這話的原義是,人民把糧食看作生命的根本。中國食文化最早的理論基礎應該是那句耳熟能詳的“民以食為天”和如雷貫耳的“食、色,性也。” 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曾斷言:“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吃”這一最為生物化、物質化的層面,可能是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和精神內核最重要的切入點。既然如此,那麼“吃”對中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民以食為天”這個葫蘆到底裝的是什麼藥?只有挖掘了“民以食為天”的全部含義,只有窺探了“吃”這個行為的全部心理動機,才能夠準確地洞悉和詮釋我們身邊關於“吃”而發生的層出不窮的荒誕現象。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雲:“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中國很早即進入農耕時代,在漫長的農業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人口相對較少,歷史上天災人禍頻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對溫飽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古代,國家、江山被說成“社稷”,而這個“稷”在古代有的書上說是黍類,有的書上說是穀類,總之是一種糧食。古代一直以稷為百穀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為穀神,進而以此指代國家。 歷次的改朝換代大多是被農民起義推翻或者元氣大傷,常常是天遇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而官府依然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終於揭杆而起,所以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學術點說是因為生產和生活資料,通俗些說就是因為糧食,因為“吃”引起的。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誡統治者:“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節。”他認為治國就是“牧民”,即治人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有飯吃,然後才會守法、懂規矩。事關江山社稷,“民以食為天”不僅僅居於中國食文化的核心,還是歷朝歷代的立國之本。歷代統治階級都重農輕商,國家始終以農業為中心。 《周書》介紹八件國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拿今天的話說,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無農不穩,壓倒一切。《魏書.李彪傳》說:“國無三年之儲,謂國非其國。”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質。在古代,倉儲被視為“天下之大命”,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積極興建倉儲設施,千方百計籌糧。在夏朝,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歷朝歷代都絲毫沒有放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糧食政策還是幾十年一貫制的“統購統銷”,高度壟斷,即使現在也沒有完全放開經營。 另外,中國的編戶制度、賦稅制度、俸祿制度等無一不以此為基本準則。中國的禮儀、道德、禮教等上層建築就建立在如此的經濟基礎之上,所有的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也集中於此,所以歷朝歷代變法和改革,通常都是關於農業,圍繞著吃飯來進行的。反過來,制度又讓食文化免於沉淪,生生不息。 所以食文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農業文化並居於農業文化的核心,這個標準放到世界也一樣,環觀中國和世界,凡是美食發祥之地,大都曾經是農業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而非商業城市。比如廣州、成都、揚州、杭州、巴黎等地。因為商人或資本家生活節奏很快,他們忙於經營,無暇美食。而地主則是典型的有閒階級,良田在手,到時伸手收租而已,有的是時間去吃,去研究吃。 中國歷史上,除了那些能夠開闢食源的人,提高“吃技”的人社會地位尤為突出,那就是廚師。莎士比亞曾經說:“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廚師就不是好廚師。”托爾斯泰用這樣的話形容過廚師的魅力:“上帝給我們送來了食物,而魔鬼卻派來了廚師。”西方對於廚師的評價不過如此,他們是優秀的匠人或者藝術家。而在中國歷史上,廚師的地位高得多,發明熟食,善於烹調的先人,都被奉為聖人。比如,傳說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莫不是因為開闢食源或教人民熟食的豐功偉績,被後世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第一個有年代可考的廚師,是四千年前的少康,他是夏朝的國王。 “宰”在漢語還有管理、主持之意,比如主宰,宰制。正如俗話所說“下宰子”即是“拿主意”、“給指示”、“拍板”之意。古代還有官名:太宰。“宰相”當然就是古代最高的官位。《史記.陳平列傳》中亦有如此記載:漢相陳平年少時曾經在鄉慶會中主持宰肉與分配,因為分得最均勻,父老鄉親就說:“善哉陳孺子之為宰也!”並認為他將來一定也會成為一位好“宰”相。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廚神”都做了大官。據《神仙傳》記載:“彭祖”鏗以雉和以五味,首創“雉羹”(野雞湯),並治癒了帝唐堯的胃疾,被封為大彭城(今江蘇徐州)諸侯,所以被稱為“彭祖”。伊尹善於烹飪雁羹和魚醬,不但擺脫奴隸身份,還成為商代的開國國相。易牙又叫狄牙,傳說易牙原是開飯館的庖人(廚師),因為善調味而巴結上了齊桓公,當上了寵臣。另外,周朝的開國元勳姜尚從政前釣魚、屠牛、賣飯,傳為美談。可見當時是“廚而優則仕”。 連孔子這個沒落貴族,這個滿懷怨婦心態的思想家和聖人也出來居心叵測地幫腔,在戰略上不朽教誨:“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將“吃”列為人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訴求;在戰術上強調:“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將吃飯列為了人生重要的享樂。幾千年下來,或本能使然,或醍醐灌酊,或當頭棒喝,或一言九鼎,或強買強賣,在民間,老百姓的確已經以“吃”為天職和幸福了,除了那句婦孺皆知的“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還可以在農村流行最廣的對聯中看出來,和“國泰民安”最為對應的就是“五穀豐登”或“風調雨順”。現在一些酒樓也常常拿它作說辭,有的甚至直接將店名命名為“民以食為天”。 把“吃”宣揚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吃”不再是一種手段,不再是一種條件,而變成目的;不再僅僅是前途,而是根本。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將筵席擺進廟宇,擺上墳頭,與其說是對鬼神和先人的頂禮,還不如說是對食物和味覺的膜拜


笨大哥


雖然說現在電視劇比較多,自媒體也比較火,但是可以說農業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基礎,如果沒有農業,沒有糧食,我們國民將無法生活,你所知道的一切副產品加工都是通過農業所有的動植物的養殖都是靠農業,如果沒有農業,沒有糧食,其他的一切科技都是白談,所以說我們的國家每年都會戰略性的儲備各種物資,包括糧食肉類各種應急的食物,都會進行戰略性的儲備,所以說農民作為我國,國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重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的這種重梁式的模式會在後期進行改革,比如說可能一個人承包一片土地進行機械化的收割和播種,對於提高機械效率以及農民增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閒下來的那一部分農民可以進入工廠掙工資。

2019年全國高考題首當其衝的作文題目,全國一卷的就是勞動書名,從國家層面上已經開始重視青少年對勞動的認識,並不是說小孩讀書了,就可以,不勞動,就可以不種地了,就可以拋棄原來農業,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而且未來農業作為國家的戰略性扶持項目,會得到越來越好的發展\\^O^/。

所以說無論什麼時候,農業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我們可以不工作,但是我們不可以不吃飯。





壯壯的鄉村校園生活


我國有著十幾億人口,糧食問題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天大的事。要守住經濟增長的底線和防止突破物價上漲的上限,首先要把糧食生產穩住,要把農業穩住,現在國際形勢比較複雜,農業部門要贏得主動。從全局來考慮,年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把糧食安全擺在了經濟工作的首位,並確定了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穀物要基本自給,口糧要絕對安全。


美麗湘村


我認為民以食為天,種糧是天大的事。

自古以來都有三軍未動糧草先動。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

三國時諸葛亮失皆亭,就先布退兵,因為皆亭是連接糧食的通道。糧食跟不上,任誰也不可能餓著肚打仗的。諸葛亮明白這些無奈的遺憾,所以逼不得已放棄對曹操的進攻。





農民張


糧食在平常的時候,對於很多人來說不過是飽腹的食物而已,但是到了特殊時期,他就是所有人的保命的唯一之物。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有這句話就可見糧食對我們的重要性了,沒有糧食,人真的就沒辦法活下去。

如果全世界的農民都不再種植一棵糧食作物,想象一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雖然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是一旦它出現,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倖免,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就是毀滅性的。可見糧食很重要,農民就更重要了。哪怕是種地不賺錢,產出的糧食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國家也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農民來種地,畢竟糧食可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在人類沒有發現更高的食物來源的前提下,傳統穀物糧食在人類文明中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糧食是多麼重要了,糧食問題一直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最基本的問題,它關乎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轉,關乎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生命,所以也是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極為重視的一個問題。





匆花丸子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始終是關乎國民經濟穩定的頭等大事。在我國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是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只有農業發展好了,工業和服務業才能穩定發展。而農業發展中,糧食產量是衡量農業是否穩定的一個重要指標,糧食產量的增加必須靠種糧來保證。

手中有糧,辦事不慌。糧食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保障了糧食的穩定,國家才有更多的精力謀發展,社會才能進步。所以種糧依舊是天大的事。

當前我國農業人口還是佔大多數,農業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而農業問題的種糧就是重中之重,保障了種糧是農村發展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