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晚年如何?

历史小公子


狄仁杰(1630一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早年通过科考上仕途。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川司马,晚年当上宰相。他敢于直谏,曾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恃宠怙权的官员进行弹劾。进而遭到他人诬陷,被贬为彭泽县令。但他刚正廉明的性格着为百姓欢喜,最终赢得武则天赞赏与信任。晚年武则天常以"国老"相称,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则不许,武则天还告诫官员:"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可见狄仁杰晚年过得比较安逸,死后被追封为梁国公。



探讨历史


  狄仁杰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如今有很多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大多数都是讲述狄仁杰是如何破案的。那么历史中的狄仁杰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其晚年的结局又是如何呢?狄仁杰个人资料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晚年结局如何

  狄仁杰大人有点儿郁闷:手下人元芳火了,报纸电视微博全是元芳的名字,还有千千万万男女老少拿生活中的芝麻事儿就问“元芳你怎么看”?谁还记得他这个喝闷酒的老头呢?想当年,他在大理寺当领导,没有破不了的案子,没有抓不到的犯人,一万七千个犯人,没一个敢上访喊冤的;再想当年,一代女皇武则天都要听他的意见……唉唉,往事如烟啊。其实,元芳只是个小喽,狄大人才真正了不起。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杰立下大功后,武则天亲笔在他身着的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励大臣们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狄仁杰的勤勉施政,又对狄仁杰给予厚望,成为武则天心目中选拔高管的标准版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注定路过人间不值得


跌宕一生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在担任大理丞期间,仅上任一年时间,就处理了多年积压的许多纠缠不清的案件一万七千余件,并且处理得公正合理,无一冤枉。狄仁杰出手就以卓越的才干得到唐高宗赏识,这也是当今影视剧的参考依据“神探狄仁杰”,以及他的“答案”元芳。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狄仁杰得到起复。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勇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晚年生活

狄仁杰70岁过世,在唐代算是比较长的寿命,要说晚年,就从他61岁说起了。

在他61岁那年,亦即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成为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此时魏王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希望继承大位。而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就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于692年正月将他们逮捕下狱。尽管凭着聪明才智,狄仁杰洗去冤屈,仍被武则天贬为彭泽县令。

696年,狄仁杰66岁,在彭泽县令的位置上。此时,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狄仁杰到任后,让前任刺史趋入城的百姓重新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

697年,狄仁杰67岁,他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勇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700年,狄仁杰70岁,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狄仁杰晚年,武则天更加敬重他,尊称之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

小结

总结起来,狄仁杰的晚年生活十分跌宕,61岁拜相,几个月后即被诬告造反入狱,然后又平反贬至彭泽任县令,66岁又到边境出任刺史解决边境危局,67岁再度拜相,直到70岁过世。

他全力劝武则天立李氏后人为太子,确保了李唐延续和政局稳固;尽力培植忠于李唐的势力,经他推荐的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 均官至公卿,有的成为宰相,为唐代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地理历史观世界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人。历经唐高宗和武则天二朝,官至宰相,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狄仁杰一生致力于恢复李唐江山,对武则天篡权夺位非常不满,但为了保护李唐宗室,保护那些志同道合(恢复李唐)的人,也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负重前行。

比起那些沽名钓誉,不愿在武则天雌威下做官而致仕还乡或者以死来全自己的名节,狄公的所作所为才被世人所钦佩。

嫉恶如仇,高明的政治智慧

狄仁杰就任大理丞期间,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成为朝野内外人人称颂的大法官。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奸佞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直至病逝,未能看到李唐复位

视元年九月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狄仁杰属于寿终正寝,在动荡的年代,当官的能有个善终就算是不错了,而狄公临终心里仍念念不忘的还是李唐江山。


红辰梦劫


狄仁杰大人有点儿郁闷:手下人元芳火了,报纸电视微博全是元芳的名字,还有千千万万男女老少拿生活中的芝麻事儿就问“元芳你怎么看”?谁还记得他这个喝闷酒的老头呢?想当年,他在大理寺当领导,没有破不了的案子,没有抓不到的犯人,一万七千个犯人,没一个敢上访喊冤的;再想当年,一代女皇武则天都要听他的意见……唉唉,往事如烟啊。其实,元芳只是个小喽,狄大人才真正了不起。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公元696年,狄仁杰立下大功后,武则天亲笔在他身着的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励大臣们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狄仁杰的勤勉施政,又对狄仁杰给予厚望,成为武则天心目中选拔高管的标准版本。

 晚年的狄仁 杰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他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不负皇帝的褒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尽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后人评价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难怪狄仁杰故去,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观过知仁见孝友

  狄仁杰从小就见识不凡,出语惊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在默默无名时要语出惊人,引人注意,方能得到名人的推荐与关注,才能获得提拔,一展所长。

  初唐虽有科举,但受魏晋南朝影响,推荐式的人才选拔,依然大行其道。如大诗人李白便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狄仁杰虽没有李白的张扬个性,却也知道如何出人头地。

  他是山西太原人,祖、父都做过官。幼年时父亲做夔州长史,《旧唐书·狄仁杰传》上说:“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幼年时他家中有门客被杀,官吏来查,大家都接受了讯问,只有狄仁杰在那里读书,置之不理。官吏责怪他,他说,正和书里的圣贤对话,哪里顾得上你。这就是见识不凡,出语惊人。且不论他的见识言论对与不对,但这种风度是很为当时人所推崇的。

  所以,在他中了明经科举,做了一个小官员汴州判佐后,就有朝廷大吏、大画家阎立本赏识他了。“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果不其然,“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同府法曹郑崇质,该当出使远方,但其母老而患病。狄仁杰说,“伯母有病,怎么可以让她为万里之外的儿子忧心?”于是请求长官让他代郑崇质出使。


a阿輝


狄仁杰(630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历经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一生宦海沉浮,清正廉洁,知人善任,断案如神,铲奸除恶,帮助原本混乱的唐朝走向繁荣昌盛,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关心民生疾苦,名垂青史。

晚年的狄仁杰,既要一如既往地效忠女皇武则天,又肩负着唐室中兴的重任。他清楚地看到,徐敬业兄弟、琅邪王李冲、越王李贞先后起兵反武,但均被剿灭,告密之风盛行,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掌管制狱,杀戮大量李唐宗室,而武周的势力正如日中天一样强大。唐室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唐室复兴需要一场政变,但时机并不是现在,也并不具备必不可少的条件,它需要隐而不发,韬光养晦,坐待良机。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恪尽职守,全力辅佐武则天的同时,又不遗余力促成武周政权回归,为唐室复兴做好铺垫。

非常时期,狄仁杰的晚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晚年。

686年,56岁的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体察民情,抚和戎夏,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人心笃定,内外相安。

687年,擢升为工部侍郎的狄仁杰,充江南巡抚使,针对当时吴、楚多淫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

688年,武则天授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的豫州正值越王李贞、琅玡王李冲等“讨武”兵败之后。镇压叛乱的当朝宰相张光辅率兵30万,扩大矛盾,贪功抢掠,以查寻李贞党徒为名,四处抄家,抓捕无辜,连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5000余口。一时间冤狱甚起,受害者无数。刚刚到任的狄仁杰,看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遂一面给冤屈死囚开释刑具,一面秘奏武后。明言原案“诖误”,请求武氏“仁恤”武则天深知狄仁杰以国为重,所奏无虚,遂下诏改杀为流,全部流放丰州。

仁杰的才干与名望,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691年九月,62岁的狄仁杰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就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机智才谋,死里逃生,真相大白,武则天却不肯完全为他平反昭雪,贬他到彭泽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刺史。狄仁杰到职后,号召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

狄仁杰勤政惠民,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对他越来越倚重。697年十月,67岁的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健康每况愈下,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身体力行,直至鞠躬尽瘁。

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掳掠抢杀。任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采取四条措施:

(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

(二)、散粮运以赈贫乏。

(三)、修驿路以济旋师。

(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武则天老了,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储,以继承她辛苦创下的伟业。狄仁杰犯颜直谏:“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皇室的恩德。比如匈奴进犯边境,皇上您下令叫梁王武三思到市面上去招募勇士,梁王招了一个多月也没招满一千人。您又令庐陵王李显代替梁王武三思,庐陵王不到十天就招到了五万之众。如今要立太子,非李显不可!”武则天听后十分气愤,只得罢议。武则天病了,狄仁杰瞅准机会,再次进谏:“您若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李显是您的儿子,那么您百年之后,仍可在太庙里享受李氏后人的祭祀,这个荣耀是无穷无尽的。反过来,您若立侄儿梁王武三思为太子,可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侄儿当上皇帝后,会把姑妈供奉在太庙里的,您也就没有资格再在太庙里享受后人的祭祀了。”狄仁杰的这番话说中了武则天的痛处,然而到手的李家天下又要还回去,武则天心有不甘。她嘴硬地斥责狄仁杰道:“立谁不立谁这是我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来掺和了!”狄仁杰沉着地应答道:“皇上就像是人的脑袋,而臣子们就像是人的手脚一样,本来就是不可分的,何况我还身居宰相之位,像立太子这样的大事,我敢不闻不问吗?”武则天终于感悟,派徐彦伯到房州将庐陵王李显迎回,并立他为太子。

有一次,武则天要求狄仁杰推荐将相人才,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是个将相之才,七十多了,但一直不得志。陛下如果重用他,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陛下效力。”武则天于是将张柬之调为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回答说:“我不是将张柬之提拔了吗?”狄仁杰说:“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于是,武则天又将张柬之调升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位升宰相,此外,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窦怀贞、敬晖、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武则天将他们委以重任,他们坚守道德节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700年,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70岁的狄仁杰卧病在床,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后来武则天欲造大佛,预计费用数百万,狄仁杰闻讯,仍上疏谏阻才罢免这劳民伤财的工程。

705年,81岁的武则天病重,已是强弩之末,时机到了,宰相张柬之联合了桓彦范、崔玄、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李显推上皇位,完成了所谓的“唐室中兴”,避免了武则天身后可能出现的政局混乱。

这段盛事,距离狄仁杰去世刚好五年。

我的晚年我做主,正是狄仁杰晚年的最好诠释。


L不负韶华C


民间形象中的狄仁杰是个刑狱高手,其实狄仁杰最大的贡献在他晚年复相后,成功劝说武则天归政李氏,并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了大量人才。

狄仁杰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以科举之路,一步步从基层打拼出来。六十岁之前,狄仁杰大多在地方任职,做过判佐、法曹、刺史、巡抚等官职。“神探”的大名,就是在那段时间流传出来的。

狄仁杰为官,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哪儿都能赢得非常好的官声。在当豫州刺史期间,宰相张光辅领兵前往豫州平定李贞叛乱,结果张光辅纵兵劫掠。狄仁杰不顾政治前途,怒斥张光辅平定了一个李贞,却制造了一万个李贞,他当面指斥说:

“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意思是你平了一个乱臣,自己其实比李贞还要祸国殃民,你已经搞得民怨沸腾,我只恨手上没有尚方宝剑,否则一定砍下你的头!

为了百姓,跟顶头上司这么说话,扒扒史书,还真罕见!结果张光辅回朝后,一份弹劾书,将狄仁杰贬到偏远的复州。

从以上经历,我们大致就可以勾勒出狄仁杰的基本形象:一是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二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天下大义;三是忠贞奉公,没有私心;四是个人能力出众,勤于政事,造福一方。

重点说一说狄仁杰复相后,做的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说服武则天归政李氏。

武则天代唐立周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纠缠了将近十年之久。朝中大臣,分成了明显的“挺李派”和“挺武派”两大派系,两派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相当残酷,十年间,无数大臣因此延伸的政治事件而丧生。

通常认为,母子之情肯定要大于姑侄之情,况且武则天与娘家兄弟关系不好,几个哥哥被她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候选人武承嗣和武三思就是被从流放地赦免回来的。

但是武则天不这么想,她有一块心病:皇位是从儿子手上抢过来的,假如再还给儿子,总有一种得位不正的感觉。

所以,作为政治女强人,她非常忌惮大臣们谈“归政”。“归政”有拨乱反正的意思,难道我武则天是乱臣贼子?

由于这个原因,大批的朝臣丢了性命!

狄仁杰是怎么说服武则天的呢?他不谈政治,就问武则天一个古人不得不面对的,今天的人看起来有点好笑的话题:你百年之后,将来谁祭祀你?

你死了之后,谁给你烧钱化纸,谁给你送饭吃?这种事今天的人不大当回事,无非是寄托对先人哀思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祭祀是最重要的事,祭祀不正,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对一个皇帝来说,混成这样,生前的荣耀都是空的!

狄仁杰说:“从来就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是啊,按照宗法制,女人出嫁随夫,你武则天再牛,也是李家媳妇,你只能跟随丈夫,接受子孙祭祀,对武氏来说,你就是外人。外人祭祀是不符合礼仪的,祭祀也是白祭祀!

武则天心沉了下去,思绪良久,最终决定复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武李之争落下帷幕。

这么说太“白开水”!难道武则天自己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早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洛阳人王庆之纠集党羽,上表请求册立武承嗣为太子,时任夏官侍郎李昭德,杖毙王庆之。事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

“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原来,狄仁杰无非是贩卖李昭德的版权而已!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只记得“侵权”的狄仁杰,而忘记了“原创”李昭德?武则天对李昭德的建议无动于衷,换了个人,原意复说,她就接受了?

这就是狄仁杰比李昭德的高明之处。李昭德陷于派系之争过深,早就贴上了“挺李派”的标签,在武则天的眼中,李昭德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屁股坐得不正,甚至意图有点恶劣。

狄仁杰则不一样,武则天视他为心腹,为股肱之臣,认为他就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坐在自己一边的同伙。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尊敬,已经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她从来对狄仁杰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之为“国老”。在李显复立这件事上,《新唐书》记载: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

这段故事,易中天先生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他把狄仁杰的“涕下”移到了拜见李显时,又增加了武则天见状后,也泪流满面,说了句:“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看了易先生的改动,我也差点泪流满面!

女强人在这一瞬间,回到了女人的属性。人性回归,什么事情就会回到本源,就能看得更清晰,所有的云雾就容易被吹开。

这就是狄仁杰的高明之处,狄仁杰难道不是跟李昭德一样,是“挺李派”吗?武则天难道看不出来吗?答案是显然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立武还是立李,对武则天来说不可回避,她自己也在两个选项之间犹豫,所以,她本不忌讳谈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被牵扯上对武则天的否定,那就要出大事了,掉脑袋的无一不是如此!

这就是区别!

第二件事是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人才。

狄仁杰复相后,推荐和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国家枢要。《资治通鉴》记载: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桃李满天下,就是出自狄仁杰。其中,尤以推荐张柬之最为典型。

张柬之比狄仁杰还要大五岁,标标准准的大器晚成。狄仁杰数次推荐,武则天才将张柬之从长史,提拔为刺史。狄仁杰对武则天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你这不算提拔,要用张柬之就要快,他已经老了!

果然,武则天提拔张柬之为相,那一年张柬之已经七十多岁了。

我们看《资治通鉴》列出来的名单,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奥妙:这些人都是神龙政变的主角!

神龙政变发生时,狄仁杰已经去世整整五年。从时间和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情感来说,似乎狄仁杰不大可能是这次政变的策划人,不过这其中难道就没有一点关联吗?

我认为,狄仁杰临终前,就未来政治格局,一定对张柬之有过交代。比如如何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到李唐?比如李显的不明,及武三思和韦氏的勾结该如何防范?比如二张该如何正确利用?又比如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未来的政治价值如何发挥?等等!

很可能,张柬之、姚崇、桓彦范等人,就是在政治导师狄仁杰的布局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时刻关注着帝国的每一个动向。从这个角度讲,神龙政变其实是秉承了狄仁杰的政治布局!

这就是狄仁杰的晚年,为李唐复兴所做的两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寻根拜祖


晚年的狄仁杰依然以恢复李唐江山为使命,所以,他继续恪尽职守,为武周帝国勤奋工作的同时,韬光养晦,坐待良机。

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依智慧死里逃生。

691年九月,62岁的狄仁杰由于自己卓越的能力与极高的政治修养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这个时候,武承嗣在朝廷声名鹊起、显赫一时。他预感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事实也是如此),就暗中与来俊臣捏造事实、构陷狄仁杰等谋反。由于当时有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即刻认罪认罪,甘从诛戮。来俊臣大喜,得到口供后,将狄仁杰等收监,只待来日行刑。放松了警惕。

狄仁杰于狱中,把冤情写在从被子上撕下的一块帛上,塞在棉衣里,请求看守送回家。看守没起疑,把衣物交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光远持帛向武则天诉冤。

武则天看帛后后,问来俊臣,来俊臣说:“我并没对狄仁杰等人用刑,他就承认谋反了”,武则天便派通事调查此事,来俊臣事先有所准备,这通事又惧怕来俊臣。所以,没看狄仁杰等人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了。

武则天召见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说:“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因此,武则天免去了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


2.为民请命,治理地方有功,复任宰相。

尽管真相大白,武则天还是将贬他到彭泽去担任县令。当时,彭泽遭旱,百姓掲不开锅,仁杰上折,要求朝廷赈济,救民于饥馑之中。

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武则天任命仁杰为魏州刺史以稳定局势。仁杰到职即号召与鼓励百姓返田从事稼穑。契丹部听说了此事,即引众北归,魏州无恙。

由于仁杰执政有方,心系民生,社会声望高涨。697年十月,67岁的狄仁杰又被任命为宰相,自此,仁杰成为武则天的左右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第二年,突厥骚扰河北,狄仁杰出任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惨状,仁杰提出四条有力的措施,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3.为李唐江山,犯颜直谏。

武则天考虑接班人时,想到了侄子武三思。狄仁杰不顾个人安危、当头棒喝:“我看天底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皇室的恩德,要立太子,非李显不可。”。武则天听后很气愤,只好暂时罢议。

仁杰在武则天生病时,再谏:““姑侄与母子谁更亲?如立庐陵王,您千秋之后可以配享宗庙,有人祭祀您。我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武则天恍然大悟,逐下决心立李显为太子。

4.推荐宰相,为神龙革命埋下了种子

武则天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将相之才。”,张柬之耿直,武则天不喜欢,只调为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向狄仁杰要人才。狄仁杰说:“我荐的张柬之,你还没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提拔他了”,狄仁杰说:“我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最后,张柬之升为宰相。

705年,81岁的武则天病重不起,身为宰相的张柬之见时机已到,联合了桓彦范、崔玄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让李显复辟了帝位。史称神龙革命!

这个时候,狄仁杰已经去世五年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十大明相(管仲、李斯、萧何、陈平、诸葛亮、房玄龄、寇准、王安石、张居正)之一。

狄仁杰出生于公元630年的并州太原。这一年是贞观三年,这期间执政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狄仁杰早年就考中了明经科,担任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度支郎中、冬官侍郎、豫州刺史、复州刺史等许多职位,一直以不畏权贵著称。公元691年,狄仁杰成为了宰相。而这一年是武则天执政的天授二年。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李治巡视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因在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由于御史郭翰的上书举荐,狄仁杰提升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恰逢越王李贞为反抗武则天擅政而起兵讨伐。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而张光辅不作为被狄仁杰当面斥责。李贞叛乱事件牵连了许多无辜者。狄仁杰请求武则天给他们予以宽贷,最终武则天同意了,而狄仁杰由于得罪了张光辅被贬为复州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唐为周,次年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武则天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重用了来俊臣、周兴等一帮酷吏,这些酷通过罗织罪名来诬陷他人,狄仁杰也没能逃脱酷吏陷害。长寿元年(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将他逮捕下狱。

狄仁杰想方设法狱中传书,真相大白后武则天赦免了狄仁杰的死罪,将其贬为彭泽县令。此后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攻陷冀州,狄仁杰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孙万荣听说狄仁杰后不战而退。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突厥军知道后便杀尽俘虏,退回漠北。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河北百姓被突厥威胁,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牵连而逃跑。狄仁杰奏请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狄仁杰的政治立场一直是主张兴复唐室的,但不主张以武力推翻武周政权。面对武则天称帝的既成事实他无力改变,也不打算强行改变,他尽力辅佐朝政以免政局动荡天下不安。但狄仁杰一直在为恢复唐室做着各种工作:武则天曾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举荐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遂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不久又采纳狄仁杰建议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一位尚书郎,狄仁杰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举荐狄光嗣绝不是任人唯亲,因为他还举荐了诛杀自己的霍献为御史中丞。

狄仁杰任相期间先后举荐过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位日后的名臣。

武则天晚年在继承人李显和武三思之间犹豫不决。 狄仁杰成功的劝说了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保住了李唐王朝。

公元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豪宅一所。同年九月,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痛惜失去栋梁,褒奖厚葬,赠文昌右丞,谥号文惠。唐中宗时追为司空,唐睿宗时封为梁国公。747年与张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庙,后晋年间被追封为太师。

狄仁杰的一生宦海浮沉,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有匡正改革,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爱戴,狄仁杰在武周时代,为唐朝走向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时光隧道2019


晚年生活很好,荣宠不断。

狄仁杰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武则天掌权期间,很多重臣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在那些酷吏的手段之下,不是就此屈服随波逐流就是死于非命,唯独狄仁杰不同,武则天十分器重他,虽然也曾入狱被迫害,但是最终化险为夷。

而且虽然成为武则天的宠臣,狄仁杰一直心都是属于李唐,他采取更为委婉的劝说,让武则天下定决心立自己儿子为太子。

晚年时候,狄仁杰盛宠更浓,皇帝亲赐府邸,死后被不断追封,是大臣中为数不多下场好的,晚年幸福的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