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中國紋飾,美得驚豔。所謂天人合一,在東方的韻緒中,在紋飾的國度裡。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中國陶瓷久負盛名,特別是瓷器舉世聞名,如青瓷、黑瓷、白瓷、青花瓷、窯 變花釉瓷和彩繪瓷等,無論質地還是色澤,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推陳出新,依然保持著長久的生命力。

中國在瓷器的製作上冠絕天下,在瓷器的裝飾——紋飾上也有極深的造詣。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瓷器紋飾,是裝飾在瓷器上的花紋總稱, 它是按照一定的圖案結構變化、抽象歸納等方法 規則化、定型化的圖形。隨著瓷器的出現和發展, 裝飾紋樣及形式變得豐富多樣,花紋、圖案、造 型等日益複雜,精美絕倫。


以龍鳳為紋飾

我們習慣講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自商周以來,龍鳳就是天生一對。龍象徵著權威和尊嚴,鳳象徵著才藝和吉祥。所以才有''龍鳳呈祥''的古典。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以植物為紋飾

大多以松、竹、梅、蘭、牡丹、蓮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為紋飾圖案。有:歲寒三友,圖案為松、竹、梅或松、竹、梅、蘭。四君子,圖案為梅、竹、菊、蘭草四種花卉。五世同堂,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玉堂富貴,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和牡丹花。

以動物為紋飾

如羊、馬、喜鵲、孔雀、鶴、鴛鴦、麒麟、怪獸、魚類、大象、蝙蝠、鷺、鵪鶉等。有:年年有餘,五福捧壽、福至心靈等等各種吉祥寓意。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以神話故事為紋飾

如仙人指路、八仙過海、暗八仙、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佛八寶、麻姑獻壽、十八羅漢等等。

以歷史人物故事為紋飾

攜琴訪友、伯牙撫琴、踏雪尋梅、三孃教子、高士圖、耕織圖、文姬歸漢、昭君出塞、劉、關、張戰呂布、蕭何月下追韓信、陶潛愛菊、羲之戲鵝、三顧茅廬、仕女歌舞、庭院戲嬰、竹林七仙、百子圖、母子圖、刀馬人物等。

以自然風光為紋飾

如高山流水、萬壑聽松、深山訪友、白雲人家、壽山福海、群山疊翠、旭日高升、一帆風順、曲徑通幽、春華秋實、江山永固、四季報喜、五穀豐登、富貴長春、吉日高照、九秋同慶等。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瓷器紋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特點:


夏商周時期出現了陶器與瓷器的過渡品:原始瓷器。基於原始瓷器也可歸於瓷器大類,我們對原始瓷器的紋飾也進行探討。當時正是青銅器炙手可熱的時期,各種青銅製禮器在夏商周屢見不鮮,人們也更重視青銅器。自然,對瓷器並沒有更多的關注。瓷器的形制和紋飾多與青銅器相仿:在瓷器上的花紋多是以各種扭曲怪異的線與奇特的面構成玄奧複雜的花紋,這種花紋常常從整體上構成抽象的臉狀圖形。這些扭曲怪異的圖形臉孔也表現了當時人

對於鬼神的敬畏。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瓷器質地細膩,無論是外貌和結構都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瓷。到了漢代,裝飾紋飾更為精美,有幾何紋、雲紋、植物紋和鳥獸紋等,其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具有特殊意義的吉祥紋樣被廣泛使用。隨著瓷器功能和造型的變化,裝飾紋樣也豐富多樣,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紋樣受民族遷移和佛教的盛行影響,具有較強的融合性以及鮮明的宗教色彩。瓷器裝飾紋樣也有了新的發展,題材和內容上更加豐富,胡人裝飾紋樣呈現在瓷器上, 而與佛教教義相關的蓮花紋、忍冬紋被大量運用。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瓷器裝飾紋樣多為網紋、波 浪紋、聯珠紋、菱形紋等,同時人們所向往具有特殊寓意的鳥雀、辟邪、仙佛等紋飾也很多見。後代瓷器裝飾紋樣多繼承前者,最為常見的有幾何紋、花草紋、波浪紋。鳥獸、魚龍、人物、祥雲山水等紋樣也有出現。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唐代瓷器紋飾相對以前有了較大的變化,改變了以神明為主體的風格而更為以自然風光、現實生活為主。卷草紋、瑞錦花紋、花樹對鹿等紋飾成為是唐代瓷器紋飾的主流。唐代瓷器紋兼容幷包,在吸收各種紋樣的同時自我改進,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這與大唐帝國此時的國風是一致的。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唐代瓷器紋樣豐富,主要有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而豔麗的花草相比樸實無華的花草在植物紋裡佔有更多部分。這些紋樣還在形式上大膽變化,通過形式化誇張表現出一種帶有意向性的裝飾形式,體現出了唐代裝飾藝術。


宋代瓷器裝飾圖案千姿百態,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多樣,主要題材依然以植物花卉紋樣為 主,花卉種類,有石榴、海棠、牡丹、蓮花、蕉葉、 萱草等。此外動物紋樣也有新的發展,在傳統紋樣上增添了鶴、麒麟、鹿、兔等。嬰戲題材在此時期非常流行,主要以兒童嬉戲玩耍為主,內容題材豐富,比如釣魚、趕鴨、玩鳥、抽陀螺等, 惟妙惟肖,形象生動。磁州窯的剔花,花卉取曲直有度,疏密有致,構圖嚴密緊湊,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耀州窯刻花,刀法多變,造型挺拔秀美, 題材豐富,紋飾繁縟華麗。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除此之外,以文字作為瓷器紋飾也被社會廣泛應用。宋雖然沒有開創文字裝飾瓷器的先河,但將文字作為正式的紋飾是由宋完成的。當時的裝飾在瓷器上文字表現出當時人的人生態度與處事態度。如“忍”、“道德清淨”、“風吹前院竹,雨灑後庭花”等語句。也有一些吟風弄月、描繪風景的句子:“風曉殘竹月拂柳,玉盤之下花與酒”、“石揚清波,孱轉激盪”等。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元青花,在我國輝煌燦爛的陶瓷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其裝飾紋樣層次繁縟,如松竹梅、荷花、山石、魚藻、海濤等,題材內容深刻反映此時代的社會風貌。藝術家多以松、竹、梅為主題,充分表現出漢族人民對異族統治者面前清高、堅 貞不屈的民族精神。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明朝瓷器裝飾紋樣分為兩大類:青花和五彩, 繪畫形式成為此時期主要裝飾手法,青花為此時期的主流,宣德青花多用纏枝花、一束蓮、牡丹、 雀梅、三友圖等;成化多以禧嬰、人物仕女、草蟲小景、棕櫚、葡萄等;弘治、正德多用纏枝蓮、 八寶、連理牡丹、柵欄樹石、高圖吟眺等;嘉靖 多用蓮花魚藻、雲鶴、海馬、壽山福海、祥麟瑞 獸、八仙過海、人物樓臺等;纏枝紋在這幾段時期為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比例勻稱、均 衡,具有嚴整高度的程式化。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清代瓷器裝飾紋樣占主導地位的為繪畫式, 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和題材內容有所側重。康熙時期主要有龍鳳、四季景、戲曲人物故事、耕織漁樂、詩文、雛雞牡丹、祈福祝壽、冰紋梅花、 錦地開光等;雍正時期多以花鳥紋樣裝飾於器物;乾隆繼承了前朝題材,並進行多方向發展;明清 時期受宗教影響深刻,瓷器裝飾上多以吉祥寓意、 喜慶、幸福為主,歷史人物故事題材形象生動, 栩栩如生。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同樣的紋飾,在不同歷史時期亦有變化。


例如用文字作為裝飾,明、清兩代製品便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多以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為主,而康熙時期則偏重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

元代時期的竹子紋飾也比較常見,葉子向上,竹葉肥厚是其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竹葉向下的畫法。而明代洪武、永樂、宣德以後的竹葉不僅向上,也有向下的。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這些不同特徵表現,都是時代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的演變所致。有些還與當時

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譬如官窯瓷器上的紋飾。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

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鹹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國博《中國古代瓷器》展 | 紋飾裡的中國


瓷器紋飾,題材豐富,技法巧妙,可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瓷器紋飾受到同時代的主流文化、審美旨趣和工藝水平的影響,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每一個人物、動物、植物,包括宗教、圖案、文字都代表著或複雜或簡單的社會含義。在一件人為創造的容器上寄託情感,表達願望,繼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

這些趨吉避凶、表達民俗信仰的紋飾,見證了不同時代下人們的心理改造過程,亦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此內容為一期一會生活美學原創,著作權歸一期一會生活美學所有。

主筆/所謂牧之

圖片 /楊潔

策劃/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