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眼中的“多大點事兒”,讓他患上抑鬱症,至今想起來還想哭


編者按:重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系列之《不要捉弄孩子》


父親眼中的“多大點事兒”,讓他患上抑鬱症,至今想起來還想哭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之前孤陋寡聞並不知道,第一次瞭解“不要捉弄孩子”這個觀念,是6年前在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

她在書中寫道:“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哭泣和害怕。他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逗”孩子,並非真正的“逗”,而且是一種捉弄。

我慶幸之前瞭解到這點,避免了對孩子的傷害。

書中說道,圓圓爸爸的同事對圓圓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

她爸爸開始還不以為意,覺得不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影響,直到後面,圓圓兩次從睡夢中哭醒過來,說夢爸爸從幼兒園接她,就不要打了,獨自走了,他才意識這種捉弄對於孩子的傷害。

看,一個成人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了多麼深刻的恐懼呀。

圓圓這算輕的,更嚴重的是讓孩子形成嚴重的自卑,甚至患上抑鬱症。

父親眼中的“多大點事兒”,讓他患上抑鬱症,至今想起來還想哭

01

知乎一個叫NPC not的男孩,說小時候經常被父親和親戚以逗他為樂趣,讓他感覺到深深的屈辱和成人的不可信。

如今的他在一個二本大學讀心理學,患有重度抑鬱,在臨床治療。從他字字句句痛訴的帖子中,就能感受到童年的“逗”給他造成的巨大傷害。

當上高二的他站在父母前面時,父親頗為遺憾地說:“怎麼都長這麼大了,都不能逗著玩了。”

這個男生異常氣憤,直接瞪著父親說:“滾。"

接著,他父親又開始了他深惡痛絕的話:“怎麼還計較”、“多大點事啊”、“真是小孩心性”!

這個男生說,父親口中輕飄飄的“多大點事兒”,實則是壓在他心裡的大山,有些至今他想起來還想哭,而有些根本就不能去觸碰。

他說,這些事情,所有的畫面最後都定格在“我一個人在哭,一屋子大人在哈哈大笑”的場景。

最讓他難以接受和心酸的是,當他跑去和媽媽訴說時,媽媽竟然毫不在意地說:“大人們逗你玩呢”。

當時深感絕望的他,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為什麼連媽媽也這樣”!

父親眼中的“多大點事兒”,讓他患上抑鬱症,至今想起來還想哭

  • 我至今最討厭的一句話是“大人們逗你玩呢”沒有之一,我每次聽到這句話,不管當時有多開心,下一秒都笑不出來。我還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的不可置信和絕望,鋪天蓋地。
  • 我覺得伴隨我這麼多年的自卑,是從我其中一個姑姑第一次從我手裡搶走一個氣球開始的。記得那次我歇斯底里的吼,發了瘋似的鬧騰,還拿了掃帚威脅她說“不還給我就打死你”,換來了一屋子大人的哈哈大笑。最後我哭了,她把氣球還給了我。滿屋子的大人都毫不在意地順口安慰我,【他們全程都是笑著的】。
  • 比起其他受逗弄毒害的小孩來說,我覺得我更加倒黴,因為我的父親是個逗小孩愛好者,從半塊餅乾到五毛零花錢,他總是致力於在我得到什麼而感到高興的時候,把它搶走,然後看我憤怒、狂吼、歇斯底里
  • 時間久了,父親發現不管怎麼逗我,我都冷著一張臉,或是故意似笑非笑地看著他,於是怏怏說我長大了,不好玩了。我忍不住冷笑說“不能娛樂你真是抱歉了……”換來媽媽警告的一眼。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我終於把那扇臥室門,鎖在了心上。
  • 每次媽媽看到父親在逗我,都會漫不經心地說,別天天逗孩子,有時候還會微笑,好像這是多麼溫馨的家庭日常一樣。有時還會制止我大喊大叫。每來一次就像是在提醒我一次——在這個世界上我從來就是一個人。就像是一盆涼水,從頭到腳。
  • 有時候,媽媽會在晚上睡覺前對我說“爸爸媽媽愛你”或者“別怕,爸爸媽媽就在大臥室,你覺得怕了就叫我們”。我很喜歡這樣的時光,但相比較於媽媽提供的那個選項,我更傾向於“鎖上臥室門和窗戶,然後在床邊放一根分量足夠的棍子”來讓自己安心。或者說我把門鎖上是想把所有人鎖在外面,包括父母。這樣我睡著的時候就沒人能進來,沒人能傷害我,沒人能奪走我的任何東西。只有這個時候我才能真正的放鬆
  • 我現在過年不會去走親戚,大年初一就窩在家翻翻書玩玩手機。父親對此很不理解。

……

現在的他,和父親的關係陷入冰點,每次只要媽媽和他討論關於“對父親的態度”的問題時,他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聽完一切保持原狀。

《堂吉訶德》一書中說:“兒童有著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創造精神的美和尊嚴。這種美和尊嚴是永遠不能磨滅的,所以他的純潔而非常敏感的心靈需要我們最審滇的愛護。”

對於弱小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天他的地,只有父母用正確的方式給到孩子愛,才能呵護好他們的心靈。

父母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外,更要擔負起對孩子人格、尊嚴的保護。

因為,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會在無形中控制孩子,形影相隨他一輩子。

父親眼中的“多大點事兒”,讓他患上抑鬱症,至今想起來還想哭

02

尹建莉老師說,大人以為,逗孩子不過是急一下,哭一鼻子一下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給孩子心理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它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而且經常被捉弄的孩子容易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孩子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而名叫NPC not的男孩付出的代價,又何止是這些呢?!

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經歷類似情境的孩子,正躲在角落裡默默獨自舔舐傷口。

我很欣賞尹建莉老師和他先生達成的共識,就是寧可”得罪"同事,也絕不"得罪"孩子。

但現實生活中,父母首先要有一個意識,就是一定要了解“逗”孩子的行為是對孩子的一種捉弄,自己首先就不要成為這個始作俑者。

就如前面這個男孩的爸爸一樣,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眼裡,就是惡夢。

所以,只有認識到危害,才能做到寧願“得罪”外人,也不“得罪”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的保護孩子。

“逗”孩子,可能在很多父母眼裡是件再小不過的事情,但是,父母一定要記得:教育無小事,孩子眼裡無小事。你認為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在孩子眼裡就是件天大的事情。

父親眼中的“多大點事兒”,讓他患上抑鬱症,至今想起來還想哭

陶行知先生寫了一首小詩,我們所有成人都應該記住: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很喜歡一句話:所謂好的事情,只有當動機和結果都是好的時候,這件事才是好的。

顯然,“逗”孩子是好事or壞事,且先不用看動機,光看結果就知道是好是壞了。

同時,我們也問問自己,平常為孩子做的,哪些是好的事情,哪些不是呢?


慕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育兒路上走過彎路的媽媽,深感“父母成長,孩子才能改變”。致力於家庭教育,希望在育兒育己的道路上,與您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