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戰鬥群中的潛艇速度跟得上編隊嗎?

八仙桌上會八仙


潛艇是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必不可少的裝備,主要擔負警戒以及驅趕任何試圖接近編隊的敵方潛艇,是航空母艦戰鬥群中重要的一股力量之一。

我們從很多視頻或者圖片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支航母戰鬥群中都會有幾艘潛艇在編隊側前方,這裡就能夠看出來水下潛艇的速度比編隊的要快,其實這也並非完全是這樣。


航空母艦編隊中的潛艇有常規動力潛艇以及核動力潛艇,核動力潛艇相比較常規動力有著巨大的優勢,航速更高、航程更遠、更具有威懾力。航空母艦編隊在執行任務艦載機起飛時,需要逆風高速航行,最大航速可以達到30節,能夠保證艦載機安全起飛。但是相比較水下的潛艇而言,常規動力潛艇在水下最大航速也就20節左右,很難趕得上航母編隊。而核動力潛艇就沒有就沒有這個擔憂,核反應堆相比較柴電機具有更大的功率,這也就意味著核動力潛艇擁有更高的航速。


但實際中潛艇並不是始終和航母大編隊前呼後擁,很多情況下航空母艦和潛艇都是分開執行任務的。航空母艦在執行任務之前會事先規劃一條路線,然後派遣數艘潛艇前去警戒偵查是否有敵方潛艇在附近,確保整個航線的安全,這時派出的就不一定航速更快的核潛艇了。

當然航空母艦編隊中的潛艇在進行護航時,通常會遠離航母編隊,通常會在航母編隊100公里左右的地方進行巡邏,這個距離已經超出了大多數魚雷的攻擊範圍,能夠有效的確保航空母艦編隊的安全。


在航速、續航能力探測精準度以及探測範圍來看,核動力潛艇明顯優於常規潛艇,所以說,未來航空母艦編隊的護航守衛者將逐漸向核潛艇方向發展。


Global防尉


可以跟得上,但必須要是核潛艇

對於潛艇來說,常規潛艇是根本無法達到這個速度標準的,常規潛艇水下航行是依靠蓄電池驅動推進,由於電池電量限制,其水下航速只能達到20節左右,目前速度最快的常規德國209級1500型常規潛艇也只有23節,而且最高航速情況下只能維持一兩個小時電量,這逼迫其頻繁露出水面啟動柴油機給電池充電,會嚴重影響戰鬥發揮。德國209型常規潛艇

所以只有核潛艇才能跟的上航母編隊的速度,核潛艇因為使用核反應堆作為動力來源,可以幾乎無限的最大動力輸出,保持水下航速航行。而核潛艇的水下航速普遍在25節以上,世界上各大國攻擊型核潛艇的最高水下航速可以達到30~34節左右,而核潛艇水下航速記錄保持者,前蘇聯的阿爾法級攻擊型核潛艇,因為使用鈦合金材料建造和液態金屬核反應堆,水下航速達到驚人的44節,所以核潛艇完全可以跟的上航母編隊的速度。阿爾法型核潛艇,當年前蘇聯不計成本建造的水下戰鬥機,這種類型潛艇造價極其昂貴,可靠性非常糟糕,但戰鬥力非常驚人。美國海狼級核潛艇就是為了應對“阿爾法危機”而不惜代價研製的。

給航母戰鬥群編入核潛艇相當有必要,他是航母戰鬥群反潛體系中相當關鍵的一環。美軍航母戰術體系中,就編入兩艘攻擊型核潛艇,負責在航母戰鬥群前進方向進行外圍反潛。對於航母戰鬥群來說,潛伏於水下的地敵方核潛艇就好比隱藏在黑暗處的狙擊手,正如軍事上有句俗語,對付狙擊手的最好武器就是另一個狙擊手,同樣道理,當核潛艇發現目標,滿心歡喜的搶佔有利進攻位置準備偷襲時,另一艘核潛艇往往可以扮演“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角色。


五嶽掩赤城


這就莫名其妙了,要是還跟不上航母戰鬥群,那潛艇存在於航母戰鬥群的意義還有了麼?

美軍航母編隊裡的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潛行最大速度有34節,在水下待個七十天都可以,為啥就跟不上航母編隊了?航母會飛麼?尼米茲級的航速也才30節,福特級也才30多一點。這航母就算會飛,弗吉尼亞級也能追上啊。

除了航母,伯克艦航速三十節,提康德羅加最大航速32.5節。弗吉尼亞級潛行的最大航速比任何一個艦艇都快,咋就能跟不上航母編隊呢?而且還要在前面探路,航速不夠能行麼?隔三差五上來透口氣能行麼?

別說弗吉尼亞級了,就是前一個型號,海狼級的極限潛行速度也到了35節了。跟不上編隊的潛艇,沒有存在於編隊內的價值。比如基洛級,17節,這壓根就不是為了伴隨航母作戰用的。

簡單總結就是兩句話,航母編隊裡的潛艇一定是能跟上航母編隊速度的,而跟不上的完全沒資格存在於航母編隊。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簡單的問題,有個作者是怎麼東扯西扯,扯了上千字的?


軍武文齋


兔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確實是個問題,核動力潛艇是航母編隊的基本配置之一,航母編隊通常的配置是:一艘航母編隊需要配屬1~2艘核攻擊潛艇,2~4艘驅逐艦或是巡洋艦搭配,2~4艘護衛艦,1~2艘兩棲攻擊艦,外加1~2艘補給艦。具體配置既要根據區域危險性,又要根據個人的家底來佈署。例如,英國航母編隊加上航母在內也就4左右的艘各種艦船,沒辦法,家底薄。


核攻擊潛艇在航母編隊中的作用:航母戰鬥群中的潛航作用是以“防”為主,以“攻”為輔。航母編隊有三大防禦任務,一個是防禦空中打擊,由艦載機和區域防空導彈構成。防禦導彈打擊,由各護航艦船構成防禦圈。三是反潛作戰,有攻擊核潛艇和反潛機構成。而核攻擊潛艇在反潛防禦作戰中負責掃清航母前進方向上的潛艇目標,是航母編隊最外層的防禦反潛力量(現在的航母編隊核攻擊潛艇基本處於航母三層防禦之外的最遠端)。航母三層反潛防禦措施,以航母為中心,最內層約50公里範圍由護衛艦負責,第二層距離航母50~180公里範圍有反潛機、驅逐艦等負責。第三層180~400公里由固定翼反潛機,反潛直升機、核攻擊潛艇負責,核攻擊潛艇同樣很根據需要機動更近距離或是更遠距離,遠距離警戒,近距離抓潛入航母防禦圈內的潛艇。

核潛艇能能跟上航母編隊的行駛速度嗎?首先核動力攻擊潛艇的速度是能夠跟上航母編隊的速度的,雖然航母具備30節以上的航速,但航母在編隊航行時都不會高速航行,這是因為航母編隊的其它軍艦速度跟不上,例如,補給艦肯定無法達到這個速度,驅逐艦、護衛艦、兩棲攻擊艦也都不能長時間高速航行,甚至達不到這個速度。通常情況下航母編隊的航母都是經濟航速,約18左右。航母編隊高速航行的速度基本就是參照補給艦的最高航速,例如,美國航母編隊最高編隊航行速度不會超過26節,這是其補給艦最大航速了。


核攻擊潛艇的航速通常都具備30節的航速,不過核潛艇的最大優勢並不是需要高航速而是高隱蔽性能,因此,高航速核潛艇的噪音也大,不利於隱蔽。問題來了,核攻擊潛艇雖然能跟上航母編隊的前進步伐,但高航速航行時核攻擊潛艇有兩大不利於發揮優勢性能的因素。一個是高速航行時核攻擊潛艇的噪音增加,容易暴露目標。二是高速航行時核攻擊潛艇反潛作業難度增加,不利於發現隱蔽的潛艇目標,特別是那些處於航母編隊航行路線上,採取靜默措施“守株待兔”的潛艇目標,由此來看,核攻擊潛艇的高速高並不是什麼優勢。所以說航母編隊的核攻擊潛艇並不是和航母編隊不離不棄的緊緊相隨,那麼航母編隊的核攻擊潛艇又是如何保護反潛的呢?

航母編隊核攻擊潛艇的防禦作業程序;

(一)伴隨航母編隊護航,區域防禦:核攻擊潛艇處於航母編隊最前面,為航母編隊探路,負責水下反潛任務,潛艇最大的剋星還是潛艇,這個防禦圈很大,雙航母編隊或者是多艘航母編隊的核攻擊潛艇的防禦圈更大,交替前進反潛,這是一個方式。航母編隊航行時的區域都相對安全,航母編隊到達作業海域時需要機動待機,在一定的海域範圍做滯留機動,此時核攻擊潛艇就開始了區域反潛作業。。
航母編隊中的核攻擊潛艇屬於獨立護航模式,並不是和航母編隊一起行動。

核攻擊潛艇通常是提前行動,並不是和航母編隊死綁在一起的,而且若即若離,有自己獨立的作戰模式。核攻擊潛艇在航母編隊到達攻擊陣位後就自己獨立作戰,負責航母編隊外圍區域反潛和反艦以及對陸打擊任務。這樣做也就克服了核攻擊潛艇伴隨航母編隊航行時因為高速航行而暴露缺點的問題,也有利於核攻擊潛艇發揮隱蔽優勢進行作戰,同時避免了航母編隊本身對核攻擊潛艇反潛作戰的搔擾。另外,核攻擊潛艇如果身處於航母編隊防禦圈內,也給己方反潛作戰帶來麻煩,干擾航母編隊艦船和反潛機的反潛作業。目前的航母編隊已經和過去的佈局模式不一樣了,不能拿老黃曆來解釋現在的核攻擊潛艇的作用了,航母編隊航行速度已經無關核攻擊潛艇的作業了,它會提前前出,兩艘核攻擊潛艇交替前進,提高作業效率,為航母保駕護航。
以上是兔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凡是跟不上戰鬥群的艦艇都是累贅,不如不要。所以編隊中一旦有潛艇那麼自然是跟得上戰鬥群的,這種潛艇只有核潛艇能做到。所以我們看到,五大常任理事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配備的都是核潛艇,也只有這5個國家能獨立建造攻擊型核潛艇。


一般來講,航空母艦作為一個國家海上的快速反應力量通常是非常注重航速的,這裡有2個方面:


1.能夠快速抵達爭議地區或戰場,佔據有利局勢

2.為了配合艦載機起飛要創造比較高的甲板風

所以通常航空母艦的最高航速都在30節以上,巡航航速也在18節以上。而作為配合力量,戰鬥群中其他艦艇的航速也基本都在30節以上,否則有任何艦艇達不到基礎航速都會使整個戰鬥群降低航速來遷就最慢的那個。

既然是這樣,目前現役的2種主流常規潛艇:AIP潛艇和柴電潛艇。這兩種潛艇受到電池和燃料能量密度不足的問題,水下無論是航速還是續航力都是受到極大限制的,或者說航速和續航不能同時兼得。比如日本“親潮”級常規潛艇,電動機水下400海里/3節,即便在低速狀態下也只有4-5天續航。而新一代的“蒼龍”級常規潛艇,雖然AIP系統可以為其帶來3000海里的水下續航能力,但這個數據依舊只能是5-8節航速。所以無論是3節還是5-8節對航空母艦戰鬥群來說都是一樣,全是累贅。如果在水下爆發航速,常規潛艇也能達到水下20節的航速,但續航能力就極為“感人”,上面提到的“親潮”級,如果水下20節航速航行則只能續航20海里,基本上1個小時就要上浮充電。完全無法配合航空母艦戰鬥群長時間快速機動。


也就是說,想要既“快”又“長”,那麼只有核潛艇,因為核潛艇的能量來自自己的核反應鏈式反應,,強大的核動力系統既解決了續航問題也解決了航速問題。而且核潛艇可以做的很大,自持能力大大加強,水下持續潛航一個月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就以美國海軍為例,現役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和“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最大航速基本都是31節左右。而美國海軍現役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水下航速達到34節、“海狼”級35節、“洛杉磯”級32節,都比現役的航空母艦跑的要快。一方面是水下阻力較水面小,另外一點核潛艇在水下執行前出偵查和反潛任務,必須要更為靈活。

而蘇聯海軍的攻擊型核潛艇航速則更是另類,661型攻擊型核潛艇達到驚人的44節航速,該型潛艇中的K-162艇曾經以30節航速死死跟蹤美國“福萊斯特”航母,更讓美軍震驚的是K-162返航時竟然以44.7節航速航行達12小時之久。而705型核潛艇也能在水下達到41節航速。

所以我們能看到,一般五大常任理事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能看到有潛艇,其他小國的輕型航空母艦很難看到他們有潛艇伴隨。就是因為常規潛艇根本不適合伴隨航母行動,航速還不如航空母艦的常規潛艇在對潛或前出警戒任務中有和沒有都一樣。


雛菊西瓜Peterpan


航母戰鬥群配置的攻擊型核潛艇不但能跟得上整個編隊的速度,在最高航速上還必須要超過戰鬥群裡的其它戰艦速度還要快才行,否則配置這種水下武器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通常來說攻擊型核潛艇要在航母戰鬥群半徑100~200海里之外潛航,其目的就是給戰鬥群水面艦艇掃除水下威脅。因為敵方的核潛艇“貓在”海底的某一個角落在等著編隊...如果己方的核潛艇不前出去搜潛/反潛,不提早發現...到時候就來不及了,現代潛射型反艦導彈射程都在200公里,甚至更遠的射程,所以不在距離戰鬥群較遠的地方發現敵方的核潛艇是非常危險的,相反距離航母戰鬥群越近發射導彈就越難以攔截,所以對敵方的核潛艇必須早發現、早防範才行。


但100海里的作戰半徑面積也很大,核潛艇的航速就需要很快,這樣才能在反潛任務區內來回快速的巡邏,太慢了就會影響到效率。

現代航母戰鬥群的反潛防禦圈是立體式的,不但有核潛艇,護衛航母的戰艦也具備很強大的搜潛/反潛能力,並且都配置有反潛機,這就構成了水面、空中、水下立體反潛網,發現潛艇的概率和反潛效率倍增。
總體來說核潛艇的航速必須要高於水面艦艇,它不但要具備快速的追蹤敵方核潛艇速度,同時也能追蹤水面艦艇,比如說:現代核動力航母的最高航速在30節左右,並且在這個航速上可以保持24小時的時間,如果核潛艇的航速低於30節或者也是30節,那麼它就很難追蹤到航母了,也就談不上將航母消滅,也是基於這個考慮,蘇聯在設計核潛艇的時候寧可噪音高也要將最高航速提高到36節甚至是40節,有了高航速之後才能迅速的搶佔魚雷和導彈發射位置,在適當的時候發射。


所以,攻擊型核潛艇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在航速方面超過水麵艦艇,因為在海面與水面艦艇交戰是沒有勝算的,只能在水下進行偷襲,如果航速太慢了核潛艇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皇家橡樹1972


航母戰鬥群裡配置的潛艇都是核動力、絕對跟得上航母的速度,而航母一定全適時調節自己的航速、不能讓潛艇掉隊,通常潛艇和護航艦艇、都是根據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即巡航編隊和戰鬥編隊。編隊中航速最低的是補給艦,潛艇就象一個自由人`在水下保護航母安全,絕不可以掉隊!


張紅心


眾所周知,航母戰鬥群一般都是以航空母艦為主力,搭配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這些水面艦艇組成進攻主力,而水下則是幽靈殺手核潛艇和常規潛艇組成,主要進行偵查水下目標,掃清障礙。但是,驅逐艦都選擇高速航行,大概都在30節以上,而護衛艦通常採用更高速度,航空母艦為配合其他輔助艦艇通常也在30節以上,例如日本最新型摩耶級驅逐艦速度達到30節,美國福特號航母速度在30節以上。因此這就是航母戰鬥群巡航速度。

核潛艇由於在水下,需要保持靜音性航行。因此,在速度方面就需要有待商酌。畢竟,速度越快形成的噪音也容易暴露核潛艇的水下位置,這種都會被水下艦艇系統偵察到。然而,核潛艇在水下靜音航行時,最安全速度也最慢。俄羅斯最新服役的最強核潛艇:885型攻擊核潛艇是世界上安靜型最好的潛艇,繼承前蘇聯核潛艇成就,水下噪聲只有90分貝,已經被海洋噪聲所覆蓋。但是,其航行速度只有18-31節,在水上航行速度18-20節,在水下航行速度28-31節。可見,在水下航行時速度,受到的水面波浪或者阻力相對較小,水下更容易高速航行。畢竟,核潛艇還是需要依靠速度取勝,特別在面對魚類攻擊之時,很容易被擊沉。

核潛艇都是在水下安靜航行,做到出其不意的突然攻擊,這也是潛艇作為獵手存在的最終價值,而不是依靠其高速航行被水下艦艇系統獲知。由於航空母艦本身強大的作戰實力和防禦能力根本不需要核潛艇在水面負責防空和警戒任務,只需要做好水下偵查和反潛艇任務。所以,核潛艇也是有其重要的使命。

現在,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一般都配備1-2艘攻擊型核潛艇,這種好處就在於保證反核潛艇的任務。畢竟,美國海狼級核潛艇就充當著反潛艇的重任,一般都是安靜在水下航行,負責接近對方。所以,就算核潛艇依靠其最高航速緊跟航母戰鬥群,也失去其價值,核潛艇並不是航母戰鬥群的附庸,而是其兩者分工合作,依靠其鎮國重器的戰略價值武器,充當著反擊任務。


沐風談兵論道


攻擊型核潛艇是航母戰鬥群的標配!在不考慮靜音隱蔽的前提下可以以25節以上的速度連續高速巡航!而不論核航母還是常規動力航母最高時速一般在30節以上以利於固定翼艦載機的起飛!但是巡航一般在二十幾節而已!攻擊型核潛艇完全可以跟上!而且攻擊型核潛艇極速也是在三十節以上!但常規潛艇只是近海牛遠洋航母護衛就算了完全跟不上節奏[打臉][打臉][打臉]



Ownerryu


航母戰鬥群是指以航母為核心組成的可單獨執行遠海作戰或者對陸打擊等任務的綜合性作戰單位,雖然在各類媒體中可以經常可以看到航母戰鬥群相關的描述,但是客觀的講儘管目前裝備航母的國家有9個,仍只有美國一個國家能夠組件體系完整的航母戰鬥群。其他擁有航母的國家之所以無法組件完整的航母戰鬥群,其中一個重要的限制性條件就是沒有能夠編入航母戰鬥群的核潛艇。
美國的大型航母戰鬥群,護航核潛艇處於最前列

一個航母戰鬥群的基本組成包括航母(包括艦載機聯隊)、護航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護航核潛艇、艦隊綜合補給艦以及視需求搭配的兩棲打擊艦艇等。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航母戰鬥群部署、作戰以及機動的完整性,整個航母戰鬥群的所有艦艇的最高航速會基本一致,在執行兩棲作戰時也可能會配合航速較慢的兩棲艦艇適當降低航速。整體上來說,不論是護航作戰艦艇還是後勤保障船隻,想要滿足航母戰鬥群的要求,較高的航速時最基本的條件之一。較高的航速是編入航母戰鬥群的必要條件之一

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最大航速超過30節,其護航艦艇“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最大航速也都在30節以上,甚至為了能夠配合航母編隊的快速部署,連“供應級”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航速都達到了25節以上,而執行水下護航、反潛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最大航速則達到了32節,而最新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最大航速則達到了34節,跟隨航母戰鬥群完全不是問題!“阿利伯克”驅逐艦的最大高速可達32節水面高速航行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

想要組建航母戰鬥群就必須要有核潛艇,從核潛艇的條件來說,而目前擁有航速能夠匹配航母航速的核潛艇的國家只有美、俄兩國,適合搭配航母戰鬥群、最大航速能夠達到30節的核潛艇除了美國的“洛杉磯級”、“弗吉尼亞級”和“海狼級”外,就只有俄羅斯的“亞森級”和“阿庫拉級”,包括英國“機敏級”(也有說航速超30節)、法國的“紅寶石級”以及最新的“絮弗倫級”等攻擊型核潛艇的最大速度都只在25節左右,很難能夠滿足伴隨航母快速部署的需求。英國“機敏級”攻擊型核潛艇

航母戰鬥群中的核潛艇其實也不一定要時刻伴隨航母,由於核潛艇的特殊性,根據需要在航母部署之前核潛艇就可以預先部署在航母所經之處或者作戰區域,而且如果核潛艇數量足夠的話還可以採用分段護航的形式為航母戰鬥群護航。不同的作戰需求、不同的硬件條件,只要運用合理都能夠找到可以滿足需求的方法,但不管是滿足航母戰鬥群需求還是水下作戰的需求,在技術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提高核潛艇的航速肯定的首要選擇。高航速對核潛艇來說是需要儘量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