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溼熱?通常會有哪些症狀?

養生營養師-敏敏


我來說說中醫溼熱的紅與黑

所謂中醫溼熱的紅黑是指看待“溼熱”的兩種不同態度。認可中醫的“溼熱”定義為紅;質疑中醫“溼熱”的,定義為黑。下面詳細敘述。

一、中醫溼熱定義的紅與黑

1、中醫溼熱的紅方觀點

中醫溼熱紅方認為,溼熱是中醫名詞術語,是致病因素,屬於“風、寒、暑、溼、燥、火(熱)”六邪中的兩邪。溼熱還是中醫證候名,如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

2、中醫溼熱的黑方觀點

中醫溼熱黑方認為,溼、熱以及溼熱缺乏嚴格定義。也就是說,什麼是溼?紅方沒有定義清楚。“通常所說的水溼”是什麼溼?是水嗎?熱水?涼水?冰水?河水?海水?湖水?還是地下水?作為醫學名詞術語,必須要說清楚。中醫溼熱定義缺乏嚴謹和明確含義。

水溼分內溼和外溼。外溼屬於外邪,外邪稱為溼邪。這是典型的胡說八道。這種胡亂解釋怎麼能夠讓人明白溼邪是什麼呢?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這跟沒說一樣,缺乏基本定義。

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者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侵入人體而起。這顯然經不起任何推敲。氣候潮溼的地方多了去了,赤道地區,沿海、熱帶雨林、沼澤、零度等溫線以上的高山、高緯度極地圈等,都是潮溼地區;熱帶雨林低緯度地區的人長年累月淋雨並且居室潮溼。按照溼邪理論,這些地方的人不都得死絕?

外來水溼侵入人體?中醫給定義一下,什麼叫外來水溼?什麼樣的情況或者狀態叫外來水溼?

中醫溼熱的定義一塌糊塗。難以想象,作為最重要醫學術語的“溼熱”一詞,是如此的經不起推敲,如此混沌不堪。基於這種糊塗理論而得出來的“去熱除溼”治療方案能有什麼意義?

二、溼熱證成因的紅與黑

1、溼熱證成因的紅派觀點

紅方觀點認為,溼熱證的形成有四個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2).飲食不節 3).脾胃失健 4).情志因素

2、溼熱證成因的黑派觀點

黑方觀點認為:中醫溼熱證的成因都是胡說八道。依據是,首先,感受外邪這句話,不能成為任何病的成因,因為這話說了跟沒說一樣。第二,溼熱既然是水溼侵入身體,與飲食不節有什麼關係?第三,飲食不節是飲食不節,水溼侵入是水溼侵入,二者不能混淆;脾胃失健也與水溼侵入無關;第四,至於情志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等因素,更與水溼侵入無關,與溼邪熱邪無關。

中醫的溼熱術語及溼熱證就是胡說八道,不符合基本的邏輯,沒有任何依據。至於中醫所說的溼熱症候,也許是飲食不節、脾胃失健或情志因素這些具體原因導致的,也許是別的原因導致的。症狀存在,不假,但是成因絕對不會是感受外邪,溼邪侵入。其溼熱學說絕對錯誤!

中醫的溼熱學說,邏輯上站不住腳;道理上不通。至於症狀,也許存在,但成因各自不通,但與溼熱無關。


三月森林


什麼是溼熱體質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

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溼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因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

而溼熱中的熱是與溼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溼“從陽化熱”,因此,溼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溼熱體質的表現:臉總像洗不乾淨。面色發黃、發暗、油膩。牙齒比較黃,牙齦比較紅,口唇也比較紅。容易生以膿包為主的痤瘡,紅腫疼痛較明顯。口乾、口苦、口臭。汗味大、體味大。大便燥結或者粘滯不爽。小便深黃色,異味大。容易緊張、壓抑、焦慮、發怒。如果人瘦,則身上容易生疽(深度濃腫)。溼熱嚴重者會出現:脘悶腹滿,噁心厭食,肝區脹痛,發熱怕冷交替,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腹痛腹瀉,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

溼熱體質怎麼調理

儘量做到不食菸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儘量少吃一些大熱大補的食物,比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溫熱食物也要少吃。宜食用清利化溼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鴨肉、鯽魚、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捲心菜、蓮藕、空心菜等。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溼熱鬱積。


點滴健康




溼熱,屬於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

一般表現:

頭身困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且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

具體表現:

因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瘡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溼熱多指溼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預防

溼熱證因熱往往依附溼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溼內停或溼從外入,這是預防溼熱的關鍵。

飲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飲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少喝酒(溼熱之性最大)。少吃肥甘厚味。

飲食清淡祛溼。特別要戒除菸酒。多食祛溼的食物。多食祛溼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等。


園藝仔


溼就是梅雨時節的毛毛雨,黏黏膩膩,纏綿難愈,困著身體

熱就是溫度上升的這種感覺,可能有火🔥的感覺,泛酸、便秘、口苦、口乾等症狀


溼熱一起就是有熱的症狀又有溼的症狀。總體來說,病程比較長,根據侵襲的部位,也有不同表現、不同的臨床症狀。

溼熱侵襲脾胃,影響脾胃的功能,主要是消化功能,出現消化不了、泛酸、噁心嘔吐、腹痛、腹脹、便秘等表現。又可以分三種情況:溼大於熱:黏膩的感覺比較重,全身困重、腹脹不消化;熱大於溼:熱比較明顯,口苦口乾

溼熱下注:主要影響的是下焦的臟器,如腎、膀胱、腸,出現小便疼痛、大便便秘或者拉肚子,瘙癢,下肢腫脹、腳氣等。

溼熱侵襲於肝膽皮膚:皮膚黃,痤瘡,口乾口苦等症狀,全身困重痠痛乏力


治療的話主要是主要是芳香化溼、清熱祛溼。

荷葉、藿香、佩蘭、薄荷葉、蘆根等都芳香化溼;以上可以泡茶喝。

用藥的話三仁湯、五淋散、四妙丸、連樸飲等。請根據醫生指導使用。

小醫生的科普,歡迎指正,點贊是一種鼓勵


大腦梗知識


溼疹,也叫過敏性皮炎。患病群體通常是2-3個月齡大的嬰幼兒,在寶寶的頭部、面頰、外耳、頸部出現,嚴重的時候手腳、胸腹、臀部都可以見到。

症狀表現

1.皮膚變紅及乾燥、瘙癢;

2.有時會形成集慄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者水皰,有漿液性滲出,破了會結痂。

出現原因

1. 遺傳:比如說家族中有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等過敏性疾病的人。

2. 過敏:寶寶的溼疹,常與自身免疫系統不成熟有關;和過敏沾邊的疾病,包括溼疹、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都沒有根治的辦法。

除以上兩個主要原因之外, 寶寶起溼疹還可能與周邊的環境、免疫系統以及生物因素等有關。

護理方法

1. 保持皮膚及衣物的清潔、乾爽;

2. 寶寶皮膚褶皺處要注意清潔;

3. 使用低敏護膚霜保持皮膚滋潤,避免皮膚乾燥;

4. 避免過熱日曬和衣物摩擦等物理刺激;

5. 避免使用具有化學刺激的洗護用品;

6. 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媽媽忌吃海鮮、辛辣等刺激食物。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所謂溼,則有內外之分。外溼是指所處環境溼氣太重,使溼氣入侵體內,久聚不散所致;內溼是一種病理現象,它主要是指脾胃的不合所致。因為中醫為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一旦傷了脾胃,體內溼氣就會久而不散。所謂熱,它是熱的一種表象,由於所處環境熱溼重,入侵體內,久而不散而熱化。有溼必有熱,二者並存。溼熱一般症狀為,肢體沉重,舌苔黃膩。溼熱大體分為這幾種:即脾胃溼熱:表現為腹漲,噁心厭食,溏稀便,小便短赤等。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漲痛,食慾不振,口苦,體目發黃等。還有膀胱溼熱:表現為尿頻,尿急,尿色黃少而痛。大腸溼熱:表現為腹瀉腹痛,血膿便等等。


牧野清風34


溼熱

溼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

熱證的臨床表現

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幹,脈數。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溼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溼熱流注關節則謂溼熱痺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溼熱(溼熱蘊脾)、肝膽溼熱、膀胱溼熱、腸道溼熱等證。

何謂溼熱

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醫還有“長夏”一說,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溫酷暑季節這段時間。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溼熱中的熱是與溼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

溫病的一種,表面發熱、頭痛、尿黃而短、身重而痛、苔黃膩。易引發黃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溼熱是溼邪化熱內蘊會煩熱,口苦,胸痞,黃疸,小便短赤,溼疹,要清熱燥溼,利水,利膽,可多吃細米,白蘿蔔,馬蹄,白菜這些清熱利水的食物。

症狀

溼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溼熱多指溼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溼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溼重還是熱重。溼重的化溼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溼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溼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溼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溼內停或溼從外入,這是預防溼熱的關鍵。

飲食上少吃甜食、甘甜飲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少喝酒(溼熱之性最大)。少吃肥甘厚味。飲食清淡祛溼。特別要戒除菸酒。多食祛溼的食物。多食祛溼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等。


書香海韻



溼熱是百病之源熱是百病之源“,根多人對此不理解。但凡一個精通中醫養生保的人來說都能門這其中的道理。因為溼、熱是外察致病因素之二。四季均可致病,溼性重黏,不易祛除,並且可發於人體各部,遍及髒腦,經路、機肉,皮膚,下陰部位等

根據臨床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有不少疾病源自溼熱.
①皮膚病大部分的原因是溼熱.
脾胃溼熱久蘊不去,超出身體溫度所需要的溫度,就會造成各種病理現象,如溼疹,青春痘,黃褐斑,牛皮癬,白斑等疾病.


②肝膽病大部分是溼熱.
肝膽病,我們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黃痕,最常聽的病症就是肝炎、膽囊炎等。這些疾病,究其病因,都跟溼熱有關。當牌胃溼熱日久,必然映及同在屋簷下的肝膽,使肝膽功能失常。所以像各種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慢性胰腺炎等大都與溼熱有關。治療也以除溼熱為主.

③泌尿系統疾病和生殖系統疾病也都由溼熱導致,尤其是婦女婦科病.
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溼熱下注這個詞,其實這是溼熱傳導的一個重要現象。所以說只要人體內有溼熱必然會傷下焦,當溼熱下注到下焦時,人就易得病,所以泌尿系統疾病和生殖系統疾病在很多時候,發病原因也是溼熱,治療當以溼熱論治。
還需要重點指出的是,現在不少婦科疾病嚴重地困擾著當代女性的身心健康。其實以潮、臭、腥、腐為特徵的婦科病根本原因就是體內溼熱的存在,所以明白了這一點,臨床防治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注意除溼熱防治婦科病,避免無知釀成禍害。

④另外現在很多文明病也都有溼熱導致
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溼熱頑咳,溼熱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

總之,溼熱已經給我們製造了很多麻煩和痛苦,我們只有重視它,瞭解它,預防它,治療它,才能維護我們自身健康!


關注“養生鏗鏘談”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生活鏗鏘談


溼熱是指身體內溼氣與內熱同時存在的情況,內溼是由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的,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就會加重臟腑負擔,脾胃受損;外溼就是外在因素,比如氣候潮溼或者居住環境潮溼,工作長期陰暗通風差,溼以調脾胃為主,熱以飲食習慣為主。

脾胃虛弱是加重和滋生溼熱的主要原因,預防溼熱的5件事兒


一忌養脾無常

養脾不單單只是秋冬的事情,四季都要重視,就像感冒一樣,什麼時候都可能感冒,不是分時間段去預防的,要時刻注意。

二忌冷

要養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飲料,在夏天不要過多吃冷飲、冰鎮茶水等,不管是涼的飲料還是瓜果,都不能吃,過涼傷脾。

三忌甜

我們提倡甜健脾,但是凡事都要有一個度,過度吃甜食就可能加重脾胃的損傷。

四忌多

吃太撐了容易傷脾胃,有時候遇見好吃的就有吃不停的壞習慣,這樣就會加大脾胃的負擔,負荷過重也會引起其它疾病入侵。

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體內溼氣重的情況,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油膩的情況,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嚴重的話更會威脅你的脾臟,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五忌辛辣

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就會產生熱,所以散熱最主要就是宜辛辣多清淡的食物,比如苦瓜、淘包的沁貢堂怡清茶、荷葉茶、菊花、銀華等都對散熱有極好的效果。


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體內溼氣重的情況,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油膩的情況,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嚴重的話更會威脅你的脾臟,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風輕花落晚


溼熱內蘊的症狀有很多,當溼熱阻滯中焦,溼熱困於脾,脾胃不能運化水溼,日久聚而成痰再阻滯經絡,影響清陽的化生,影響經絡氣血的運行,會導致肢體無力,渾身痿軟,肥胖或者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大便黏膩不爽,小便灼熱,女子月經不調,甚至會導致男性陽痿早洩。會導致其他的一些皮膚病,比如痤瘡、溼疹,根據不同的症狀組合來判斷脾胃的溼熱,肝膽的溼熱或者三焦的溼熱。儘量在溼熱在身體裡形成的時候,儘早用中藥調理,如果日久溼熱化痰,到那時候就很難調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