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清朝300年,县太爷钟爱的这碗老咸菜,至今依然很“吃香”


纵横清朝300年,县太爷钟爱的这碗老咸菜,至今依然很“吃香”


东阿县因阿胶闻名于世,明清时期五湖四海的商人沿着南北二京的官道来到东阿。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东阿县一大批特色美食,荣盛源酱菜就是其中之一。甜酱瓜、酱花生仁、酱莴苣、酱包瓜、酱油、醋......酱菜是人们餐桌上非常常见的食物,这些萦绕舌尖的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

纵横清朝300年,县太爷钟爱的这碗老咸菜,至今依然很“吃香”


明清时期东阿酱菜远近驰名。是小酌和待客的佳肴,是贵重的地特产礼品,畅销大江南北。

东阿酱菜历史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与济宁玉堂酱菜齐名,济宁玉堂酱菜和东阿酱菜是一个师傅传授,清代东阿县原有“荣盛源”、“济盛斋”、“源盛东”、“意诚斋”等商号。东阿县知县品尝后赞不绝口,亲书“荣盛源”三字匾额,以示褒奖。

纵横清朝300年,县太爷钟爱的这碗老咸菜,至今依然很“吃香”


东阿荣盛源酱菜的特点是:鲜明、清脆、鲜甜、五香。

具备这些特点的原因是:

1.用东阿地下水腌制(水质清甜)。

2.用东阿黄河沿岸土地种植之菜蔬。

3.独特的腌制技术。

如:东阿荣盛源腌制的圪垯,就是专门订购东阿艾山、香山两村种植的圪垯。什锦菜的黄瓜,则必须订购菜农瓜架上的小嫩瓜妞。腌制方法:有水腌、酱腌、醋腌等。倒缸、晾晒等都要掌握技巧。

纵横清朝300年,县太爷钟爱的这碗老咸菜,至今依然很“吃香”

传承数百年后,荣盛源依然屹立在东阿的大地上,,生产的各类产品还保留着传统老手艺的原汁原味。成为东阿的的传统名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腐乳,甜酱瓜、酱包瓜、酱磨茄等也是荣盛源独特酱菜。不同品种制作工艺不同,像甜酱瓜,是采用酱曲与菜坯同时发酵,青瓜选材经过处理之后,要经历60天的日晒发酵,让瓜体在日光中充分吸收酱汁、糖分,才能达到甜鲜脆嫩的口感。而酱包瓜则属于酱菜中的工艺品,小甜瓜处理之后,要加入酱瓜丁、莴苣丁、苤蓝丁、芥菜丁等多种混合酱菜,而这些菜料也要按照各自的特点酱渍,之后放入甜酱缸内复酱30天,才算制成。

纵横清朝300年,县太爷钟爱的这碗老咸菜,至今依然很“吃香”


围绕着甜面酱、酱油、食醋、酱咸菜制品四大系列,荣盛源经营的各类产品已经延伸出了十多个花色品种。此外,荣盛源还计划建造一座百年酱油制作记忆博物馆,全面展现清朝时期荣盛源的生产销售景象和古老的生产酿造场景,弘扬民俗文化。

如今,荣盛源销售网络已经涵盖线下,自媒体,新媒体快手短视频等多种营销模式。销售渠道将会经遍布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500多家超市以及2000多个乡镇销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