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说事为村民

——万安县创新发展“村民说事”化解信访矛盾纠纷

村民说事为村民

万安县百嘉镇百嘉村村民在“村民说事室”调处邻里纠纷

面对基层群众的各种矛盾纠纷,怎么办?近年来,江西省万安县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在前列”作为信访矛盾化解攻坚战的“力量源泉”,守正创新“村民说事”新模式,努力在搭平台、健机制、破难题上担当作为,有效化解一大批信访矛盾纠纷,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连续12年保持全省平安县荣誉称号、6年获得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4年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县。

搭平台,村民说事有去处

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群众有苦无处诉、有事无处说、有难无人帮,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问题较多,有的村级组织缺少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而群众又迫切需要农村基层组织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此,万安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探索建立了四个“村民说事”平台。一是建立“村民说事室”。2007年,在百嘉镇9个行政村探索试点推行“村民说事室”,搭建“村民说事”平台,通过畅通渠道“说事”、明确责任“理事”、集中民智“议事”、整合民力“办事”、加强监督“评事”等环节,让村民有说话、说理的地方。村民有什么疑难事、烦心事或家庭、邻里发生纠纷,都可到“村民说事室”寻求解决。 2010年, 该县及时总结百嘉镇经验并在全县推广。二是设立“村民说事点”。2011年,万安县在行政村建立“村民说事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每个村委在较大的村小组设“村民说事点”,作为村委向村组延伸的办事场所,让能够在村小组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组里,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发酵”。三是创设“村民流动说事点”。2012年,又在村小组设立“村民说事点”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工作触角,在各行政村创设“村民流动说事点”,变坐堂受理村民说事为主动送上门说事,听取群众诉求、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并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政策咨询,代办宅基地审批、户口登记、低保申请等事项,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办成事。四是创建“村民说事微信群”。互联网时代下的“村民说事”该咋说?2016年,万安县在面对面传统说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借助网络的优势,面向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由“村民说事室”组建“说事微信群”,开辟村民说事议事新平台。无论是在当地的还是在外务工的村民,若遇到有需要咨询的问题、解决的诉求,只要发一条微信,很快就会有回音、有结果,努力实现让群众“最多访一次”甚至“一次不访”。

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的“村民说事”平台, 村民“说事”大到本地乡村振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小到衣食住行、家庭邻里纠纷等,可谓“无事不说、无话不谈”。“说事制度”的建立,不仅融洽了干群关系,还成为政策法律宣传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村脱贫攻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推手。

健机制,处理问题有保障

为使“村民说事”制度规范化、长效化,万安县出台了《关于建立“村民说事”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说事员的职责和选任、考核办法,并建立健全了四项机制来保障运行。一是制度保障。各村都建立了一整套“说事”规章制度,在“村民说事室(点)”有受理登记、限时办理、限期回复、理事办事、公示回访等五项制度;在“村民流动说事点”有巡回说事、限期办结、定期回访等三项制度。每个村的说事室(点)都做到了群众说事有记录、有接待、有处理意见、有反馈,每件议事都明确了调解责任人,奖罚分明,真正做到村民说事、干部理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二是场所保障。村一级“村民说事室”统一固定设在各村委会办公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办公硬件设备,做到有牌子、有桌椅、有电话、有茶水、有“说事”公开栏、有群众意见箱等,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人有地方找”。三是队伍保障。该县有147个“村民说事室”和1300多个“村民说事点”,每个行政村都储备5-10名懂法律政策、有较高威望、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热心调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复转军人、乡贤能人等组成一支相对固定的乡土说事员队伍,另还根据需要适时邀请部分镇村干部、专业法官、专家学者、大学生等参与集中说事。四是经费保障。为确保“村民说事室”正常高效运转,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该县建立了村级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每个乡镇都由财政每年安排1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村民说事室(点)”补助、奖励说事员,办公经费则由县直帮扶单位和村委会负责解决,充分调动说事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有钱“说事”。

破难题,化解矛盾有方法

万安县的“村民说事”做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化解信访矛盾纠纷的实践中,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更加灵活,通过“坐诊”说事、集中说事、流动说事、上门说事、网上说事,巧打法律牌、政策牌、心理牌、乡情牌、亲情牌,村民与说事员、镇村干部充分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化解矛盾,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破解了一系列信访难题。一是依法依规说事。在调解涉及法律政策方面的矛盾纠纷时,聘请相关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担任说事员,在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调查了解、核实查明矛盾纠纷发生的事实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规定,分清是非责任,依法依规按政策处理,从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依法表达和解决利益诉求,共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二是讲情讲理说事。说事员灵活运用情理交融法说事,注重抓住一个“情”字,通过讲乡情、讲亲情,拉家常、谈感情,让双方接受“乡里乡亲,差不多就算了”理念,促成当事人求大同、存小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水到渠成解开矛盾的“纽扣”;紧扣一个“理”字,找准矛盾的突破口,“打开天窗说亮话”,把道理讲清、讲明、讲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各方当事人握手言和。三是借力借势说事。对于一般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由说事员主持,邀请一些深谙本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有威望乡贤长辈、亲朋好友及镇村干部来参与说事化解矛盾;若遇上交通事故、医疗和山林纠纷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则由乡镇政府聘请相关交警、医学专家以及法制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说事调处,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多次协调仍无法调和的,则引导帮助当事人走法律程序依法处理。四是宜疏宜导说事。在受理村民说事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文化素质低,且性格固执偏激、心理存在障碍,又蛮不讲理的,则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治疗,采取宜疏不宜堵的方法,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当事人摆正心态、疏导情绪、缓解压力,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防止其思想和行为走极端,从而使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仅去年以来,该县“村民说事”平台共接待受理村民说事8100多人次,调处化解土地、山林、水利、交通、医疗等大小信访矛盾纠纷1200多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900多件,解答法律政策咨询1260多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