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之“遇洪而开”释义


水浒传之“遇洪而开”释义


话说太尉洪信不听劝阻,砸开了伏魔殿,看到了石碑上刻有“遇洪而开”四个金字,就说“四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分明是教我开看…”,因此执意挖开石碑,结果魔气冲天而出。

洪信看到“遇洪而开”,就认为意思是遇到他洪信时而被挖开,因他正愁没有借口去挖石碑,顺势做此认定,故而他的看法是不能作数的。那“遇洪而开”究竟做什么解释呢?

“遇洪而开”可能是说遇到洪信而开,也可能是说遇到洪水而开。先探讨前一种可能。我们且问:施耐庵先生为什么做出遇到洪信而开的编排呢?在创作上,如果认为先有洪信,后有“遇洪而开”,能不能说通呢?如果能,那就是说编排王信李信来做这个太尉,然后编个“遇王而开”或者“遇李而开”也是可以的。这显然不通,因为那样,落脚点在“信”字,就该说“遇信而开”了。反过来说,如果认为先有“遇洪而开”,后有洪信附会,又能否说通呢?无论能否说通,显然我们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遇洪而开”是什么意思?因为肯定要先有个意思,才有编排“遇洪而开”这句话,才有编排洪信这么个人。显然这时问题不在“洪”字上,也不在“信”字上,而在“遇洪而开”和洪信两者关系上,那情况就复杂了。

我们只能猜测。我有这么个猜想:洪信,谐音“红杏”,“遇洪而开”实乃遇红杏而开的意思。

诸位想到了什么?

宋代叶绍翁有诗《游小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水浒传之“遇洪而开”释义


当然,那时候的红杏出墙是很正能量的。然而后来变了,就像我们大家都变了一样。

清代《肉蒲团》作者李渔又说:“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

在此之前,红杏指代淫妇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李渔说杏树是风流树则有神化的味道了。李渔作为最伟大的最风流的小说家和戏曲家,有这种说法真不奇怪。他说风流,而不是说淫荡,这意味完全不同。只是不知道施耐庵是取哪一种意思呢?

姑且不论是风流还是淫荡,施耐庵笔下“洪”或者洪信是否做红杏论呢?还真有可能。

《水浒传》中笔墨最重的好汉们,他们最后被逼上梁山,开端几乎都和红杏出墙的女人或者职业小三有关系。按出场顺序,排名不分先后:有鲁智深和金翠莲、宋江和阎婆惜、武松和潘金莲、石秀和潘巧云、卢俊义和他媳妇儿,再有李逵和宋玉莲勉强算一对。

先说鲁智深和金翠莲这一对。金翠莲是职业小三是无异议的。找个男人做小,是她生存的方式,而且她也很擅长此道。她离开东京后,在鲁智深再次遇到她之间的几个月里,她又迅速找到了下家赵员外。只是苦了我们的好汉鲁智深,从此踏上了逃亡之路。

和鲁智深和金翠莲这一对做对比,先说说李逵和宋玉莲。还是在酒楼。酒楼是职业小三寻找买家的常规地方。这也很好理解,来酒楼的主有钱。当然也会有李逵这种吃霸王餐的主。宋玉莲就很不好运,遇到了李逵。那时李逵初次遇到宋江,有许多话要说,嫌人家宋玉莲卖唱吵到了他,用指头把她额头油皮都摁脱了,疼痛得晕死过去。和鲁智深的侠义比起来,李逵真是阎王爷。

再说宋江和阎婆惜。阎婆惜不只是职业小三,还是没有职业道德的小三。吃着宋江的,又和张三勾搭上了。这一勾搭不要紧,和宋江情分全没了,又不愁下家。所以生辰纲事发,她敢讹诈宋江。宋江杀了她,从此亡命天涯。

又先说说卢俊义和他媳妇儿。卢俊义的情况和宋江有点类似。管家李固和卢俊义媳妇有一腿,后来才有了告密谋夺家产这回事。他媳妇虽是媳妇儿,却没有媳妇的操守,做的事情和职业小三一个样,丈夫有事了就忙着找下家。卢俊义上梁山,也是媳妇出轨后,没了情分才闹出来的事。

至于武松和潘金莲的关联,则在著名的“武十回”里,其中有《水浒传》里关于红杏出墙最出彩最详尽的描述。王婆论“潘驴邓小闲”五事和偷情十分光,是居家旅行的偷情宝典,没事时可以多加揣摩。仔细说来,潘金莲出轨西门庆,很难说没有对武松的恨在里面;武松杀死潘金莲,也很难说纯粹是为兄报仇。一个是心怀怨恨的妇人,一个是心怀压抑的武夫,才能演出破腹剜心的戏码。

同样精彩的是和尚好色论。不过这段议论是写在石秀和潘巧云的情节里。潘巧云出轨和尚裴如海,其中的心思机巧真是叹为观止。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后两个都落得身首异处。无独有偶,潘巧云也被破腹剜心。与武松不同的是,石秀是替结拜兄弟出手,是基于兄弟义气。

相信各位看到这里,即使我说施耐庵先生写红杏出墙是偶然为之,你们也是不认可了。

“遇洪而开”是遇洪信而开还是遇洪水而开呢?红杏,又或者红颜祸水,不都是一个意思么?开篇称之为“楔子”,金圣叹评点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遇洪而开”是《水浒传》的楔子,又何尝不是水浒中人的楔子呢!

我们已经无从追寻施耐庵老先生当初是从“遇洪而开”而编排出个洪信来,还是从洪信附会出个“遇洪而开”来。可以肯定的是,“遇洪而开”非得有个洪信来呼应,而洪信又非得有“遇洪而开”来赋予意义。或许有人说,因为历史上仁宗朝确有洪信这个官员,所以编排出来“遇洪而开”。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施耐庵先生是有主动权的。因此我反而倾向于认为是为了呼应“遇洪而开”,才选择了有洪信的仁宗朝做开篇。

水浒传之“遇洪而开”释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