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漫談人口重要性


二戰漫談人口重要性

中國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人口大國。二戰時,約有4.3億人口,幾乎佔所有參戰國人口的40%。

蘇聯開戰時的人口是1.6億,侵略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之後,人口增加到1.8億。

德國及其歐洲盟友、僕從國的人口,開戰初期是0.8億,蘇德戰爭之前,增至1.3億。

美國的人口變化不大,數字也比較準確,據1940年人口普查數據,約為1.3億。這裡提一句,美國是最早進行現代人口普查的國家(1790年)。著名的IBM公司,就是以為人口普查提供報表工具而起家的。

英國大概0.3億,日本0.7億。

按照一般人腦子中的觀點,既然中國有這麼多人口,那麼它的軍隊數量必然也是最多的。教科書裡,比較中日開戰前的軍隊數量似乎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但這其實是有些問題的。

二戰漫談人口重要性

首先,開戰前的軍隊數量,只是一個國家常備軍的數量。其多寡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

1.人口。沒有人,哪來的兵?因此人口數量決定了軍隊數量的上限。但從後面的討論可知,人口對軍隊數量的影響在常備軍層面實際上是很次要的。

2.經濟。常備軍在和平年代是國家的經濟負擔。因此,多數國家都不會在和平年代維持很大數量的軍隊。一句話:養不起。

3.軍制。主要可分為全民皆兵和職業軍人兩種。前者,寓兵於民,國家承擔的經濟負擔較少,可以維持相對龐大的數量,比如曹操的屯田制。而後者由於訓練有素,主要以質量取勝。現代國家一般兩者兼有,可隨時根據需要,調整相對比例。

4.政治。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常備軍的數量,最決定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比如,美國在戰前只有10萬陸軍。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獨霸西半球,這點陸軍數量雖然還不如波蘭,但也夠用了。

二戰漫談人口重要性

從中國戰場來看,由於民國以來,國家一直處於內戰狀況,各主要政治勢力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軍隊,因此相比非戰時的日本來說,軍隊數量領先是不足為奇的。

但是,一旦進入真正的全面戰爭階段,各參戰國的兵力對比就完全不一樣了。

蘇聯1400萬軍隊,美國1200萬軍隊,德國及其僕從國900萬軍隊,日本600萬軍隊。以上數字僅僅是各國戰爭期間軍隊人數最多時的數字,並不包括戰爭期間傷亡被俘的軍人人數,要知道僅蘇聯就陣亡了1800萬軍人。

那麼中國軍隊人數最多是多少呢?一般資料認為,國軍320萬(其中中央軍140萬),共軍40萬,準軍事化地方武裝、游擊隊200萬,總兵力600萬左右。

從這個數量來看,中國軍隊人數在各主要參戰國中僅比英國的350萬略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影響軍隊最大人數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政治因素在這裡不再是首要因素。因為一旦進入戰時狀態,任何政權從主觀上說都會玩命擴軍,而不會對其有所限制。

2.軍制基本都是全民皆兵,尤其是弱勢的一方。所以這個也影響不大。

3.經濟因素對軍隊規模有較大的影響,雖然戰時經濟完全以戰爭為中心,但畢竟不是無限的。在同一時期,所能支持的軍隊數量一般為6%~8%的人口。

4.人口。從軍事角度來說,人口資源的再生週期較長。因此人口優勢遠較經濟優勢更難獲得。一般來說,現代國家進行全民總動員,大約可以動員20%的人口,或者說80%的成年男性。

上面這些說法,用以解釋其他國家基本是正確的,但中國顯然有其特殊性。

二戰漫談人口重要性

首先,可全面動員的人口基數遠少於4.5億。東北長期淪陷,無論國共都不能有效動員民眾,連游擊區都沒有幾塊。華北、華中也只能部分動員,唯一可以依賴,且人口眾多的省份,只有四川。僅四川一省就貢獻了150萬兵員。普遍認為中國軍隊的有效徵兵人口基數只有2.5憶,汪偽為1億,偽滿蒙為0.4億,其他邊疆地區0.6億。

其次,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尤其是農業水平,無法維持20%人口的總動員。政府對於社會的掌控,國防動員體系也弱於一般的現代國家。因此,維持600萬軍隊的數量差不多也是極限了。

但是,如果因此小看中國的戰爭潛力,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的經濟實力雖然不足以同時支撐更多的軍隊,但部隊損失之後,兵員的補充卻從來都不是問題。比如同樣損失了300萬軍隊,日本已經無法戰爭,而中國離失敗還遠著呢。可資為證的是在稍後的國共內戰階段,雙方集結了700萬以上的軍隊,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廝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