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讓一步與人行”,才是應對小人的智者策略


道德經:“讓一步與人行”,才是應對小人的智者策略

古人常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在生活中為人處事的時候,遇到與別人的糾葛或交叉,不要把對方逼得太死,無論是對於生活還是對於與人處事的態度,多留一些餘地,多緩和一些。

因為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成全。

在生活中,懂得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餘地,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世事艱險,人生變化無常,雖然不知道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如果不懂得留有餘地,不懂得留有人情,無形之中就會給自己留下禍患,而得饒人處且饒人,才是真正應該秉承的處世之道。

《道德經》中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古人所教會的道理,我就用這個道理來教誨他。強橫逞兇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作為施教的開端。

道德經:“讓一步與人行”,才是應對小人的智者策略

人生最大的福氣,就是內心的和氣,內心平和,不採用極端手段去待人處事的時候,自己的路必然會越走越順,反之,內心戾氣過重,則會給自己豎起各種無形的屏障,只有冷靜、平穩、和氣的面對一些事情,才能遇見更好的人生。

古代的郭子儀,他的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但是有一次,郭曖和昇平公主吵架的時候,就對昇平公主說:“你這樣無禮,只是仗著父親是皇上而已,我的父親還功高蓋世呢,但是他不願意當皇上。”

郭曖沒有想到,這一句氣話很有可能會招來滅門之禍。

但是當這一句話傳到唐代宗耳朵裡面的時候,唐代宗卻對郭子儀和氣的說:“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小兩口在閨房中吵架說的氣話,怎麼能當真呢?不計較也罷。”

就這樣,一件本來應該殺頭的大禍之事,最後在唐代宗的大度之下,不了了之。

這便是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智慧,如果在生活中得理不饒人,凡事錙銖必較,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道德經:“讓一步與人行”,才是應對小人的智者策略

凡事多留一條路,寬和一些,不但原諒了對方,更是成全了自己。

《菜根譚》中說:鋤奸杜倖,要放他一條去路。若是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要想剷除杜絕那些邪惡奸詐之人,就要給他們一條改過自新的機會,重新做人的路徑。如果讓他們走投無路沒有立錐之地的話,就好像堵塞老鼠洞一樣,一切進出的道路都堵死了,那麼一切好東西也都被咬壞了。

為人處事,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特別是對付奸惡小人,一定要給他們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因為小人做事不守規則與底線,一旦把他們逼到牆角,那一定會有“好物俱咬破”的後果,無疑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策。

道德經:“讓一步與人行”,才是應對小人的智者策略

俗話說:人怕破臉,樹怕扒皮

做了壞事,本身自尊心就受到了傷害,如果再被人逼到牆角,難免會做出瘋狂的舉動,而這就是讓自己處於危險境地的邊緣。

《三十六計》之中有這樣一個計策,叫做:欲擒故縱

原文是: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意思就是說:追擊敵人過緊就會遭到他的反駁,讓他逃走適當的減弱他的氣勢,不要逼迫他建議,消耗他的體力,瓦解鬥志,這樣避免禍患放緩對待,小心行事,瓦解敵人,這樣對自己是有利的。

“欲擒故縱”的目的並不是真的縱容對方,而是避免自己受到傷害,給對方留有一些緩和的餘地,也會在緩和的過程中消耗對方的氣勢,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道德經:“讓一步與人行”,才是應對小人的智者策略

因為小人即便是一時猖狂,但是他背道而行的行徑是不合道的一種妄行,即便給他留有餘地,他的路也不會太長,必然不攻自破。

換一種角度來看,人永遠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怎麼走,事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把事情做得太絕,根本不利於自己以後的成長。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